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传播学者眼中的乙女游戏

2018年春节,一款国产乙女游戏推出了一则视频广告,广告中描述了3个场景:一辆大巴车上,几位女性为了谁的“老公”最优秀争得不可开交,此时一名玩家出面打圆场,建议大家友善地玩游戏;一场闺蜜聚会中,4个姐妹都在与“另一半”通电话,最终手机屏幕曝光,上面显示的是游戏中4位男主角的来电;一个家庭里,母亲与女儿聊起恋爱婚姻话题,女儿则以“有×××陪我,你放心”作答——她提到的名字,是游戏中的一位男主角。

在春节期间播出的乙女游戏视频广告

广告一经播出便引发极大争议,最大的质疑声来自游戏的目标受众——女性玩家。一时之间,“恶心”“嘲讽玩家”“灾难级公关”等评论铺天盖地。几天后,开发商将这则广告紧急下架,并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明。声明中称,广告给玩家带来不愉快的感受,是因为“最终传达的内容和原本想表达的主题相差甚远”。

传播学者吴玥偶然间看到了这个广告。原本对乙女游戏了解不多的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拟社会关系

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吴玥讲授的是新媒体概论、跨文化传播、新媒体工作坊,在此之外,他还对数字媒体、电子游戏、性别研究格外感兴趣。作为教师,他将“制作新闻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制作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新媒体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学者,他持续关注中国游戏研究,尤其是拟社会关系研究。

“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是心理学家Donald Horton与Richard Wohl于1956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媒体使用者对媒体人物单向的依赖关系。通俗而言,就是受众将媒体节目中的角色当成了真实的人,并相信自己和他们建立起了日常的情感联结。

看到那则被下架的乙女游戏广告时,吴玥正在做基于偶像艺人的拟社会关系研究——粉丝喜欢某个艺人,这个艺人是否又会在某些方面影响粉丝的态度?而那则广告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玩家会不会把感情投射到一个彻彻底底的虚拟角色上?

在一些国产乙女游戏之前,韩国游戏《Mystic Messenger》已经开始将电话、短信等社交工具引入游戏互动之中

在拟社会关系研究中,性别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自2018年以来,吴玥的研究论文与报告里,往往绕不开性别课题。

“如何看待性别,关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这一系列的概念我都非常感兴趣。”吴玥说。而游戏可以涵盖数字媒体、社会关系、性别等种种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再适合不过。

具体到乙女游戏,吴玥接触得不算多。除了那个引起他研究兴趣的游戏,以及由同一开发商制作的换装游戏之外,他还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些乙女游戏博主,按照她们推荐的内容玩一些PSV平台上的乙女游戏。

与吴玥一起做乙女游戏研究的,是山东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孙源南。比起吴玥,孙源南玩过的游戏更少。但她认为自己在女性文学方面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活动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乙女游戏。

“我在晋江上看了十几年女性向小说,言情、耽美、原创、同人都看过。”孙源南的感受是,在角色认同、拟社会关系方面,女性向小说和乙女游戏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了这些做基础,她很容易就进入了游戏的故事背景和互动场景之中。

“晋江”指的是“晋江文学城”,一个主打女性题材通俗文学作品的网站

我问她有没有在游戏里课金,课了多少。她回答:“我课得不多,大概两三百块,但我听说有人课了很多,不止这个游戏,还有别的游戏。”

我又问,“课了很多”到底有多少。她想了想,说:“一千多吧。”

孙源南说,她是为了研究去课金的。游戏中,玩家只有做任务、打副本,才能获得与男性角色发微信、打电话、查看评论朋友圈的机会,玩得越深入,课金点越多。这种机制给她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先给你一些甜头,让你养成习惯,后期没有其他出路,只能课金。”在她读到的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中,“逼课”是许多玩家放弃游戏的关键原因之一。

重要的是,通过发微信、打电话、评论朋友圈等功能,女性玩家频繁接触虚拟男性角色的过程促使了她们形成拟社会关系。在吴玥与孙源南的研究中,女性玩家的自尊、角色认同与她们游玩乙女游戏、建立拟社会关系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在此之外,乙女游戏对她们的影响也毋庸置疑地照进了现实——提升对亲密关系的理想化期待。

一款国产乙女游戏在App Store中的页面截图

“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基于636份乙女游戏玩家的有效问卷,采用路径分析进行模型假设检验,经过两年共计9次的修改与完善,以及数据科学家钱兵的协助、两位学生朱宁与师晓炜的参与,吴玥与孙源南最终完成了论文《乙女类电子游戏对女性玩家理想恋爱观的影响》。

论文探讨了乙女类电子游戏的使用、女性玩家的游戏角色认同、女性玩家个体自尊差异、女性玩家与游戏中虚拟男性角色之间拟社会关系的构建,以及对恋爱的理想化期待这5方面要素的线上和线下关系,并得出结论:

长期沉浸在乙女类电子游戏中的女性玩家更容易被拟社会关系影响,继而使其对现实中的婚姻恋爱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期待。女性玩家的乙女游戏使用频率,与其和游戏中虚拟男性角色之间的拟社会关系程度、对游戏中所扮角色的认同程度、和游戏中虚拟男性角色的拟社会关系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女性玩家与游戏中虚拟男性角色之间的拟社会关系程度越深,其对理想化的恋爱关系越会深信不疑。

从个体差异出发,女性玩家对乙女类电子游戏的使用,及其与游戏中男性虚拟角色之间拟社会关系的程度与女性玩家的个体自尊程度有关。自尊程度越低的女性玩家,越容易与游戏中虚拟男性人物之间发展出拟社会关系。而随着游戏时间的增加,高自尊的女性玩家和虚拟男性角色之间的拟社会关系愈渐深厚,低自尊的女性玩家与游戏中虚拟男性角色之间的拟社会关系日渐冷淡。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921A0ATN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