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隐私在“裸奔” 当心掉“陷阱”

从网购到在线教育、智能家居,互联网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被网络覆盖,被各类移动终端包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互联网深刻改变。对于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来说,谁占有充足信息,谁就能占领市场制高点,因而部分商家绞尽脑汁收集客户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数据化,个人信息因此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泄露风险。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信息是互联网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不法分子眼中的一块“肥肉”。部分网友热衷于在社交网站“晒”生活,缺乏信息保护意识,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大量个人信息飘在“云”里,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何为个人信息“打码”是个问题。

法律是保障。中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九)》等,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犯罪要件等,织密了法律保障网络。

企业须讲“信”。基于大数据为消费者精准画像,是互联网经济的突出特征,但是一定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坚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企业收集何种类型信息,用于何种用途,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同时,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服务,补上技术“漏洞”,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比如几家快递公司推出电子扫码面单,尽量隐去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受到消费者欢迎。

个人要“有心”。面对信息安全陷阱,消费者要有基本的防范常识,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交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等等。

保护个人信息,不能只依靠个体的单打独斗,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通力合作,打好信息“马赛克”,捂紧个人钱袋子。 (责编:蒋琪、仝宗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31C07QL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