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算法、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其中算力靠设备,算法靠人才,大数据靠场景,起码目前如此。
进入信息时代,数据在超快速增长,逐渐显性化、多样化,面对数据本身的变化,需要改变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以利提高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而在古代,人们面对数据是用什么模式处理的呢?很明显那时的算力、算法都靠人力,数据很少且很单一。
三国时诸葛亮掌握着高明的算法,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加上情报数据,让他具备了超常的洞察力,运用在战略上的决策能力和在战术上的流程优化能力,使得蜀军决胜于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凭着算力、算法、数据使得蜀国逐渐强大起来。
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是几个普通人的分析能力就能够与顶级军师相比。对应现代技术,此时古人用到的就是分布式存储、云计算、hodoop。实际上很多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毕竟古时没有那么多诸葛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三要素中,算法是人工智能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将人工智能比作一幅画,那算法就是点睛之笔。
算法的迭代主要靠大数据,目前有两个路径,一个是靠人才,另一个是靠算法本身。然而,从诸葛亮和臭皮匠的故事,我们能否得到一些启示,是否能形成一种机制,或者一种架构,组织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算法的迭代中,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人总是在外化着人自身,人工智能就是对人的智能的外化,所以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也在外化着人类社会运行模式。目前普通人已经作为数据的生产者参与到人工智能之中,会有那么一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算法的优化之中。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