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有些纺织业工人组织起来愤怒地砸毁机器,因为他们认为是机器害得他们失去了工作。
可笑吗?并不可笑啊,两百年后已经有人在担心,人工智能会抢走他们的工作。
比如“传闻中的设计师将被取代”。
2016年双十一,鲁班完成了1.7亿张Banner的制作。
2017年双十一,鲁班将正式上岗,完成4亿张Banner的制作,速度相当于每秒8000张。
看起来,它高效,方便,多变,也不用一遍又一遍地磨稿,用起来比真人爽多了。
那它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筛选已输入的海量素材,通过强大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训练,最终输出符合品牌调性的广告。
可这也叫“设计”吗?
你对“设计”的力量一无所知!
“鲁班的出现让设计师下岗”
这样的话简直就像在宣布,中国没有像样的设计师,也没有设计可言!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师嘛,大概和组装机器的工人没什么差别。不就是把素材用PS拼一下么?设计logo不就是用电脑拉几根线条么?
可他并不知道,他花钱买的是设计师的人生阅历,是旁人不能复制的创意劳动;他也不知道一件作品要结合文案、构图、色彩、排版、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他更不知道审美,是一种消费。
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在《设计的觉醒》一书中这样写道:
“不了解设计的人,普遍会以为平面设计就是弄个原型、定个颜色、加个图案的工作。事实上,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误解了设计的本意。”
田中一光的设计理想,是“设计定要向社会发言”。日本大众过剩消费,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他对此提出质疑:“只用单色的素朴包装难道不行吗?”
(无印良品的海报,表达“虚无”以及“人与自然”)
(产品设计亲切温馨,一改医院冰冷的印象)
(产品设计简约时尚,充分体现“物美价廉”的特征)
这种全方位的渗透,让无印良品在社会产生极大的反响,甚至改变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和消费观念。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人工智能会有取代设计师的一天吗?
起码现在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还处于“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的现状。
这是一些不会自己思考的程序,设计者也没打算让它思考,实际上设计者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它思考。它能做的事情就是按照设计者的安排,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程序。
所以目前不会思考,也不能得到启发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真正的设计师。
但我们必须警惕,因为如果你的设计水品和鲁班一样,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内在的创意和精神。甲方让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而不去思考,这样的你不能算设计师,而是随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劳动力。
至于等到人工智能学会了人类的创意和智慧,真正有能力取代设计师的一天时,恐怕那时人类的所有职业都会被取代,我们设计师还慌什么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