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电子产业说》,作者冯棕煦,略有修改。
芯片领域的创业总体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存量市场的创业,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进口替代。在高端芯片领域,目前还是国外垄断,严重依赖进口,如果能针对这些领域开发对标的产品,还是有很多机会。
第二类是新兴领域创业,特别是这几年在视觉、语音、交互、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业。这些领域目前基本与国外同步,而且瞄准的是新兴市场,随着人工智能向硬件化发展,这块也有很多创业机会。
针对新兴市场的芯片领域,创业者往往需要具备芯片硬件+软件+数据能力,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所以在认知上,与传统市场创业必然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方式是,市场已经在那里,芯片产品的定义有足够的参考,甚至很多都是管脚(pin-to-pin)兼容,只要设计出足够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与现有模组厂与方案商的合作,就可以通过代理/分销商卖出去。
但是新兴领域却有很大不同,因为市场是全新的,整个生态链或者说产业链还不成熟,芯片流片(tapeout)之后,很难找到下游的合作伙伴,因为客户也不知道市场情况会如何发展。
而且,如果你还是创业公司,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出的芯片可能还有一堆bug,底层的软件、算法,工具链还不成熟,下游厂商也不敢与你深度合作。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往往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但是需要自己把整个产业链拉起来,肯定会很辛苦,但想想也应该很兴奋。
在这些新兴领域,芯片公司应该深入了解终端厂商和最终客户的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磨合自身硬件、软件、算法与最终特定应用场景的差距,这些领域有可能是工业、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具体细分市场。
其实在这一阶段,也只有芯片公司才有足够的能力去针对性的满足用户需求,因为毕竟芯片以及底层的软件都是芯片公司开发的。要做到这一步,对创业公司管理层以及整个团队提出了很高要求,包括公司内部管理,以及围绕自身在细分领域生态系统、产业链条的打造。
辛苦是必然的,但也足够具有吸引力,一旦成功就具有很长时间的先发优势与壁垒。
打通产业链的链条,摸清最终客户的需求后,还需要把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带起来,包括软件的算法公司、软件应用公司、模组商、方案商、代理商,让利给这些合作伙伴,才能把产业做大。
所以,如果在新兴的芯片领域,团队不仅需要芯片研发、供应链、渠道,还需要整个产业链条的相关配置,包括应用开发、各应用领域的市场人员、生态人员等,如果团队的配置还是传统方式,那说明认知还不够。
要成功,除了自身有核心技术,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定义产品,最重要的是内部组织架构的管理与产业整合的能力要求更高。
这对创始团队的要求实在太高,所以很多公司会选择与下游相关产业的大公司合作,比如现在很热的人工智能芯片,如果想应用于安防领域,希望与安防的海康、大华等巨头合作,甚至希望他们能投资入股。
由于跨界融合是当前的主流趋势,现在大的产业集团、上市公司都会在新兴方向上提前做产业布局,避免自己错过机会,所以也会投资甚至收购这些新兴领域的创业公司。双方合作,大的集团公司帮忙整合产业资源,而创业公司一方面可以有充足的资金,而另一方面则可以安心做内部研发。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与创业公司接触的是集团内部的投资部,在大公司的人一般都清楚,投资部在集团内部一般都不是核心部门,毕竟主营业务才是集团的核心,所以投资部门是否有能力整合协调集团内外部的资源就非常重要。
内部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大集团公司投资部门能否帮到创业公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业资本只是布局,最终是否会在该新兴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也有不确定性,毕竟一旦发现营收不行,抛弃非核心产业是很正常的。而且一旦产业资本投了,至少在该应用领域,你已经站队了,会丧失其他的一些机会。所以走这一步,先要理清各种关系,权衡利弊,不能以为有背书就万事大吉。
在市场化的芯片领域,虽然苦逼,但归根到底还是产品才是王道,只要产品好,干掉干儿子很正常。当然,如果是亲儿子,那又不一样了。
本文来自TechSugar,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领取 专属20元代金券
Get大咖技术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