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出口成章、
数学老师徒手画圆、
物理老师会实验、
地理老师随手画地图
……
各科老师的“神技能”,
总有一款让你似曾相识。
今天,
报道君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老师,
他叫徐自远,
来自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说起他的“技能”,
他可是带出了很多“学生冠军”哦!
从踏上讲台至今,
他指导的学生
7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1人入选2016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
而他个人也获得过
5项国家专利;
2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科技辅导员项目一等奖
……
翻开徐老师的简历,
可以说非常亮眼。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听他的故事~~
Q
提到教师,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份需要耐得住寂寞,坚守着平凡的职业,那么您怎么会想到当一名职业教育的老师?
徐自远: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捣鼓东西,拆装各种电子信息类的设备。可以说,我是把我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变成了我的大学的专业,也变成了我的一个工作。如今,它变成了我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个事业。
不知不觉,我做老师已经16年。我永远记得第一次上课的场景,非常紧张。因为太“菜”了,那堂课我基本上跟学生是零沟通。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堂课讲的是《变压器》。教授学生的过程和自己学的过程是完全两码事,我才发现,只有把这些知识揉碎了、掰开了,全部重新整合,你才能够把它讲出来。
这种“吸纳-咀嚼-输出”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重组,而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会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
Q
在多次国赛中,您指导的学生过关斩将,捧回了7次国赛金牌,您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那么您带领学生参赛屡创佳绩的秘诀是什么?
徐自远:说实话,是“学生成就了老师,而不是老师成就了学生”。因为这些优秀的孩子们,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和热忱。
只有有了兴趣和爱好,才是最大的内驱力。
我这次带的一个学生,他刚刚去参加完全国的移动应用开发比赛。在前20的名次当中,只有我们一个五年制的高职学生。
我从8月份开始指导了他一段时间,后面的整个一个月,学生全都是自己在那儿学习,因为他的比赛是要求在4个小时里面,做出一个APP,怎么样能够快速地把这个APP形成?把所有的资源调动起来放到这个APP里面去?这个其实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功底。
有时候半夜一两点钟他还在问我问题,比如:怎么样把这个程序更精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拿到了全国第4名的成绩。
我觉得,学生的精神很感染我。因为有兴趣,所以学生用热情在拼,而我能够作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持住学生的热情,再用我对专业的热情感染更多学生。
Q
我们都说,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益求精的匠心,才能培养出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那么您对“工匠精神”是怎样理解的?
徐自远:我培养的学生,可能未来会是程序员,对于程序员来说,复杂的指令、很麻烦的实现方式能完成一个功能;如果用非常精简的语句也能够完成对应的功能;如果偷懒,简单的嵌套,也可以交差。
但是你把你的代码精简优化、写好注释,方便下一个读你代码的人,在你的代码上进行修改或者是增加功能,对我们来说是我们自我建设的一个方向,也是我们的程序规程的方向。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完成功能实现功能,其实只完成了1%的工作,怎么样把对应的功能做好?怎么样让后面的团队协作更加有效率?
这是我们一个写程序的人必须具备的一个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把每一件小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就是你对你自己提的要求。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也是这样,细微处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