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那些年飘进我生活的卡片

一流作家纳博科夫和钱钟书都擅长卡片创作,开智学堂也鼓励群友善用卡片读书、记录与写作。本文作者浚宇他不拘泥卡片创作,他赋予卡片背单词、交友、解决亲密关系等新的可能,致力于一个点,深度挖掘下去,将卡片精髓内化为行动的有力证明。

近期我工作之外的生活被两件事情占据:雪花般的卡片和代码。卡片也被玩出了多种花样,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1. 纸质卡片:传统就是经典。

2. 电子卡片:科技改变卡片。

3. 虚拟卡片:无形胜过有型。

纸质卡片:传统就是经典

阳志平老师在「纳博科夫的卡片」一文中提到两位卡片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大家:纳博科夫和钱钟书。前者依靠卡片拼接出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作品,后者通过积累读书卡片和索引成为中国近现代博闻强识的学者典范。钱钟书一生写过十万张卡片,从 1929 年考入清华外文系算起到 1998 年 12 月去世结束,70 年间,平均每年 1429 张卡片,按 365 天计算平均每天 3.91 张卡片,可以想象,钱钟书一生通过卡片习得了怎样海量的知识。

我也尝试将卡片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尝试通过卡片拼接来写作,《2017:简单 》一文就是通过卡片拼接而成。令人意外的是,之前完全没做任何构思,最终写出大段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在没有习得卡片之前,完全无法想象。我还尝试过用卡片来背单词。学习过程里,当你不断地向知识源头探索时,总绕不开英语这个话题。遇到生词时,卡片用来建立英文单词的索引,也可以利用电子的单词卡片,找到更多鲜活的线索,把词汇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记忆。外出听课放弃电脑做笔记,改为卡片式索引。把专注力更多放在听讲上,只记录少许关键点,剩余的内容 6-12小时之后通过回忆丰富卡片内容,或者直接输出文字到博客,通过卡片大法沉淀自己的记忆。

此外,我还尝试在一些线下主题活动里,用卡片来组织活动:通过卡片活动破冰:每个人把自己的特征写在卡片上,通过卡片来猜人;做认知写作课介绍的CLOSAT 即兴创作游戏等。

阳志平老师在博客里提到: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大脑偏爱纸质书。对于好书和需要深度研读的图书,最好以纸质书为主;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

据此可以推测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之间也有类似的区别。使用纸质卡这种经典形式回归卡片本身,尤其是在刚开始应用卡片学习时,更容易理解卡片这种形式为学习带来的好处。

电子卡片:科技改变卡片

随着科技进步,有了越来越多电子卡片的应用,比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笔记等。与纸质卡片相比,电子卡片更便于搜索、存储和携带。相信大家有自己的偏好。今天我想说一说带有极客气质的玩法:

利用 GitHub 的 Issue 撰写和梳理卡片

开智部落的小伙伴都知道这种极客的交互方式。我会在一个私有仓库里,把一个 Issue 当作一套卡包,每一个 Issue 下的若干 Comment作为若干卡片。利用这些卡片记录学习或者探讨的问题。GitHub 是一个极客工具,当一个话题探讨结束时,就把这个 Issue 关闭掉。但关闭不代表结束,在关闭之前要整理内容

这样的好处是保持最小行动。一旦探索结束,立刻整理到 Wiki 中,留下一整条线索和记录。将来要查找资料时,就容易知道东西放在哪。

利用 Issue 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的内容是串行的。比如在提交读书卡片时,对于同一本书,不需要去查找更多的地方,在同一个 Issue 下你可以读完所有人与本书相关的读书卡片。而且Issue的方式足够简单,和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笔记等比起来更加的轻巧方便。抛开形式上的复杂度,使人更加专注在卡片本身的内容上。Github还提供了大量的接口,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导出,甚至作图、自然语言处理等,看你想怎么玩了。

用私有仓库方式处理家庭事务。我和另一半达成一致:用 Issue 讨论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分歧。亲密关系下更容易发生争吵,和微信相比,这样的沟通方式容易使人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分析总结然后各自在相应的 Issue 下回复对方。这个过程规避了即时沟通带来的强烈情绪和因此导致的无效沟通,双方能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下去回应对方。我们都非常认可这样的方式,这对于两个人亲密关系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我们期望通过大时间周期的体验与观察,对成长型心智下的亲密关系发展提供一些鲜活的证据。

另一方面,利用 GitHub 可以沉淀和总结家庭生活里的知识和事务。比如给车上保险这件事,到了年底保险公司会一遍遍打电话催问买哪种保险,上什么险种,令人心烦,而一年前相关的细节已经模糊,自己需要重新搜索了解情况,做各个公司的比价等等事项,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但现在我把整个过程记录在 GitHub 里,包括选择了哪家公司,考虑了哪些险种以及整个操作中的关键细节。关闭后在 Wiki 中的常规事务里建一条「保险相关事项」的链接,来年再办理时,翻看之前的经验,节省精力,处理起来更方便。

这个过程要遵从极客使用 GitHub 的习惯:英文标题、打标签、及时关闭。总结一下,结合 Wiki 的梳理,经常发生的场景和模式可以批量处理分析、总结、调整。异步沟通更容易让人在平静的理性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深度交流。此外,GitHub 可以便捷地导出。希望自己用这样的方式积累了十年以后可以产生一些新鲜的东西出来。

虚拟卡片

无论是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都是有一个有形的存在形式。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越发的觉得其实卡片是一种容器,因为载体很小,自然带来一些优势。想象一下,把这种容器放入到大脑里,就有了卡片的第三种形式:虚拟卡片

以最近的编程学习举例, Python 的开源包 Numpy 是我的学习对象,在学习的过程里,我会把知识点拆解为一个个的卡片。在看 Numpy 的官方文档时,你会发现里面区分了几类主要操作,比如增删改查等。每个类会有自己独特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形式,数据结构里又会有自己内置的一些方法。

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卡片。对于一个知识点,我们要如何的把它理解透彻,换句话如何去根据一个知识点写卡片?这个过程和阳志平老师反复提到的读书先精读一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研究一个对象,把这个对象内置的方法、函数、应用以及设计者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等一系列的链条理解明白后,一张卡片其实就写出来了,并且呈现的形式也很简单

我自己有非常多的这样的体会,尤其是在学「笨办法学Python编程」的时候,这是这一个系列非常经典的教程,自己学了两到三遍,前两遍时还没有进入开智,并不能很完全理解作者想说什么,每一个练习里的内容都很少,如果只是把代码敲了一遍,并不理解所以然,就好像我们在写卡片的时候,仅仅是把书上的内容抄了一遍而已。

随着学习的深入,现在我一定要找到这个知识点的源头,从源头想当时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去写,之后再找一些鲜活的例证去证明它。就像读完书后要考虑应用,写代码也要实践,因此自己会再找更多的体会,这样才是一张完整的卡片

当卡片遇见 Python, 也会变得奇妙起来。开智学堂「编程思维 Python 基础班」五期现正在开放预约,快快预约课程并查看预习资料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04A0TEO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