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加密艺术复兴,NFT 真的「破圈」了吗?

摘要

加密艺术世界也无法真正实现交易透明,反而更易滋生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

作者 | 宫雪 编辑 | 北方

过去一年,NFT 奇袭艺术市场。

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破圈行动」,掀起了一场数字艺术家的集体狂欢,不断刷新交易记录的天价,更是制造了一轮轮财富冒险游戏,使 NFT 艺术成为红极一时的商业概念。

凭借独特性、可溯源、不可分割和篡改、去中心化等特性,NFT(非同质化代币)天然地适合与数字艺术紧密绑定,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加密艺术。

行话说,「币圈一年,人间十年」。快速的行业变化下,热潮在逐渐退却,经过一番洗礼的加密艺术世界,又生发出了新玩法。但这次,无论是不太熟悉加密世界的艺术家,还是币圈玩家,都逐渐克制住了对 NFT 的狂热与追捧。

新技术试图在艺术大陆开疆拓土,观望、困惑、抵触、拥抱,原住民们迥然不同的态度也映照了这场所谓的「破圈行动」是否成立,还需更多时日验证。

01 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 NFT?

艺术世界更像是一场少数人的游戏。

2021 年 3 月,全球超过 2000 万访客围观了一场由佳士得举办的线上数字艺术品竞拍——这是佳士得首次尝试以 NFT 形式上拍数字艺术作品,并接受数字货币支付。

拍品是一幅巨型拼贴作品,由数字艺术家 Beeple 将 2007 年 5 月以来每天创作的 5000 张数字图片按时序粗略排列拼凑而成,名为《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据媒体报道,这幅拍品从 100 美元起拍,上架后一个小时内价格攀升至 100 万美元,历时 15 天,经过 353 口叫价,最终以近 7000 万美元成交落锤。

Beeple 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 图源:佳士得官网

要知道,2015 年,莫奈的《睡莲》在苏富比拍卖中的成交价格也只有 5400 万美元,Beeple 作品的成交价高出《睡莲》约 1600 万美元。一时间,Beeple 声名鹊起,一跃跻身「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排行前三名;但同时,他也被批评为「互联网媚俗」,制造商业诱惑——毕竟,他的上一次 NFT 作品交易还是在 2020 年 12 月售出逾 70 万美元。时隔 3 个月,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的 NFT 作品交易价格上涨了约 100 倍。

此后一年,各种 NFT 艺术品频频以「天价」标签亮相,每次拍卖与交易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当艺术品不再有实体,数字世界的高价购买行为背后,是有关艺术品价值的定义与探讨。

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传统实体艺术品市场中,认定价值和价格的背后,有一套包含专业技法、审美标准、文化沉淀、社会属性、经济规律等在内的复杂逻辑。

实体艺术品、数字艺术品、NFT 加密艺术品,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 极客公园制图

《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一书写到:「从历史上随便找出一个时期,都会发现,时下的品味是交易商、收藏家、批评家、艺术馆策展人这些艺术圈子里的人共同决定的。」如今,这串名单里需要加上币圈。

在 NFT 出现之前,普通的数字作品常因复制成本低、不易溯源而难以认定价值。NFT 的出现代表一种价值载体的进化,构成一种新的资产形式。

那么,当你购买一个 NFT 作品时,你究竟买到了什么?

以 Beeple 的作品为例,买家花了大价钱之后,会收到由 Beeple 直接传送、附有 NFT 的无实物作品,以及无法伪造的艺术家加密签名。买家可以在自己的数字钱包或者交易平台账户中看到这些内容。

NFT 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一个所有权证书或凭据。

《纽约客》对二者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艺术品而言,NFT 的功能类似于博物馆为艺术品标注来源,给艺术品打上专有印章,之后还可以继续在互联网自由传播。

NFT 作为一种数字资产,摆脱了实体限制,可以与任何内容进行绑定,将内容「货币化」,上链后形成一串哈希值。买家购买的 NFT 艺术品,并非一幅可批量生产或任意下载的图片,而是这串哈希值编码——图片的权属凭证。

在传统认知中,让人们甘心掏腰包购买一件看不见、摸不着、难于展示的「艺术品编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一桩桩天价拍卖和伊隆·马斯克、库里、徐静蕾等各界明星入局在客观上表明:改变已经发生。

相比机械复制式生产的数字艺术品,NFT 艺术品具备交易价值的底层逻辑,购买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在于其货币属性和身份社交属性——买下一个 NFT 艺术品后,可以公开证明它属于你,可以交易,还可以找到同类社群。当然,也可以炫耀——普通人能免费下载一幅数字画作,或将加密朋克设为自己的头像,但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由于加密艺术的金融属性强于艺术属性,NFT 艺术正在建立一种归属于数字世界的「收藏观」,热衷于数字藏品的藏家或许会慢慢凝聚成一股新生的社区力量。

回归艺术视角,观察一些典型的加密作品后不难发现,它们在视觉风格上存在共性:赛博朋克、像素风、符号化等等。加密艺术市场开辟了一块有别于传统艺术审美的文化聚集地,新的文化体系会孕育出来新的视觉符号。

那么,NFT 是否会重塑艺术审美标准?

客观来说,已经发生的 NFT 艺术事件正在构建一套属于加密世界的艺术审美体系,但这套审美趣味尚未完全被传统的当代艺术圈所接受。有人觉得这种风格代表着前卫与通向未来,也有人斥之为「视觉符号垃圾」。现在判定 NFT 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还为时过早,更多地是一种新兴文化或审美流派在数字世界中的映射。

在 TABULA RASA 画廊创始人、艺术有读播客主播刘亦嫄看来,加密艺术和「币圈审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世界,但影响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出圈」。传统的艺术欣赏标准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和认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之下,加密艺术只是一种新生事物,在美学层面还有待推敲。

未来或许会衍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类或视觉符号桥梁,游走于艺术圈和币圈的融合地带,被彼此接受和认可。

审美之外,艺术圈对 NFT 项目在行动上亦未达成共识。尽管有徐冰、蔡国强等传统当代艺术大佬下场拥抱 NFT,但更多艺术家仍处在观望阶段。

「在很长一段时间,NFT 不会对传统的艺术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万户创世文化传媒创始人于文德对极客公园说,「这是两个平行宇宙,各花入各眼,一种是新钱,一种是老钱。但我们无法回避这种创新,未来或许会建立有关 NFT 收藏的新的价值观和社群。」

02 打破旧秩序,还是创造新问题?

NFT 化身艺术大陆的哥伦布,能否创造一个理想的艺术新世界?

NFT 被烙下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独一无二等属性,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加密艺术乐观者寄希望于上述那些经由技术话语包装后的晦涩概念,期待打破传统艺术市场的陈旧秩序和固有困扰,例如版权问题、炒作投机、内幕交易。

理论上看,NFT 对身份证明、资产确权、交易透明等艺术市场的期待场景具有正面作用,仿佛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外,在 NFT 中使用智能合约,可以将后续交易的利润按照某个比例分配到艺术家的钱包,保证艺术家持续享有作品收益。

但这只是看似美好的理想状态,NFT 不但无法成为现实艺术世界的「救世主」,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新问题在不断涌现。

加密艺术的诞生过程中,创作只是第一步,铸造上链(mint)才是从「艺术」跨越到「加密艺术」的关键通道。但对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和将作品 NFT 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艺术家在完成创作行为后,可能会面临自己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品被其他人制成 NFT 代币后上链出售,成为后续加密艺术的获益者。

交易透明在加密艺术世界也无法真正实现,反而更易滋生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加密世界中,屏幕背后的人可以用不同的名字注册多个虚拟货币的钱包,技术只能查验到电子钱包的名称认证和交易量。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钱包,很容易实现「左手倒右手」的倒卖,哄抬炒高市场价格,人为制造虚假数据。

加密朋克头像 CryptoPunks | 图源:larvalabs

在去年 3 月 Beeple「一拍成名」之后,藏家的身份引起了外界的好奇。媒体曝出,这幅作品的买家是 Metapurse 的创始人 Meta Kovan。Metapurse 是世界最大的 NFT 基金,还主导发行了关联 Beeple 的代币 B.20。更早的时候,Id 为 metakovan 的同一位买家还以 11 个不同名字的钱包参与了 Beeple 在 2020 年 12 月的作品拍卖。

这买卖双方的层层关联难免让人联想交易背后的投机炒作。而另一个颇具争议的币圈「投机者」孙宇晨,也盯上了 NFT 艺术交易。

孙宇晨以成立 JUST NFT 基金的方式入局,活跃在苏富比、Nifty Gateway 等主要的 NFT 艺术交易平台。据媒体报道,孙宇晨不仅砸金购买了 Beeple 等加密艺术家的 NFT 作品,还以 220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传统艺术家毕加索《戴项链的躺卧裸女》和安迪·沃霍尔《三幅自画像》的实物,将其上链 NFT 化。

当孙宇晨以 105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枚 Tpunks 头像——他自家的 NFT 头像项目,一系列操作背后的炒作意图更加明朗。

明星背书、高价买入、博取曝光……一波操作下来,还是现实世界投机炒作的熟悉味道。

加密艺术这股新势力并没有肃清现实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无非是旧秩序的复制,只提供了一种关于理想状态的想象空间。

NFT 交易平台的出现,看似是将买卖双方直接连接起来,以市场交易需求为导向,绕过艺术家对藏家的「审视」,跳过商业画廊、美术馆、展览等传统艺术生态体系中的漫长环节,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交易的击鼓传花。但是,这看似完美的交易体验,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实艺术市场中间商的弊端。有些交易平台实行邀请制,设置门槛,无形中增设了加密艺术交易的中间环节,化身数字世界的新「中间商」。

关于 web 3.0 标榜「去中心化」却无法实现的悖论已经引发警惕,这同样存在于 NFT 领域。潮玩艺术家兼经销商、艺团儿创始人米地认为,艺术品的推荐、销售是中心化的,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相悖。当买家进入艺术交易市场,无论付出的是真金白银还是虚拟货币,都不会盲目购买,而是希望获得购买建议,在推荐中完成交易。推荐机制就意味着中心化。

对于新兴的「草根」艺术创作者,理想中的 NFT 提供了一条打破圈层的上升通道,但也只是一阵风吹过。加密艺术语境下的选拔机制和逻辑,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逆袭机会。

03 NFT 的更多玩法

2021 年 12 月初,另一位数字艺术家 Pak 再次创造了一个 NFT 艺术品的拍卖记录:他的作品《Merge》在 NFT 交易平台上以近 920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与之前 Beeple 的新闻相距 9 个月,尽管 Pak 作品的交易金额更高,却没有获得更大的关注。但事实上,Pak 的作品为加密艺术创造了一种更复杂的玩法。

Pak 的 NFT 作品《merge》| 图源:The Crypto Times

刘亦嫄将这种复杂的玩法类比为「双十一购物节期间,计算优惠价格的数学难题和游戏体验」。她告诉极客公园,这次 PAK 作品的成功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加密圈被热捧的 Gamification(游戏化)概念。

「游戏化」是 NFT 加密艺术领域的新现象和新趋势。

在持续 48 小时的拍卖中,参与者可以不断购买一定数量的「单元」——视觉上是一个白色圆球。买得越多,单元被结合(Merge)得越多,圆球在视觉上就变得越大。总量上不封顶,直至拍卖结束。

拍卖过程中,曾经购买过 Pak 作品的藏家可以获得一些「特权」:提前被邀请以约 299 美金的单价购买单元,而新买家要付出 400 美金的单价,并且要接受每个单元以每 6 个小时上涨 25 美元的价格递增,直到拍卖停止。除此之外,平台还推出「批发从优」的鼓励机制:买 1000 送 300。

「万物皆可 NFT。」NFT 触及的领域非常广阔,不只限定于艺术:一条短信、一条代码、一张头像、一首音乐、一段视频……这些都可「NFT 化」。而游戏道具、时尚单品等潮流艺术因其簇拥者基数庞大,更适合与 NFT 绑定,成为数字世界的高频交易品种。

根据米地的观察,美国 NBA 球星卡这种 IP 类 NFT 和 PFP 头像类 NFT,在目前市场上的交易量更大。相比之下,艺术类 NFT 在整个 NFT 市场的交易体量非常小。未来,游戏道具会是最有前途和最适合的 NFT 形式。

NFT 的应用场景还延伸到了金融、隐私、社交等领域。

「感到膨胀的泡沫已经到了某种极限。」艺术市场研究者黄韵奇一方面感受到 NFT 市场在慢慢见顶,同时也看到 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 NFT 最近很火的一个方向,市场比艺术和游戏更大。

NFT 还被开发为元宇宙下的通用语言,构建虚拟世界的巴别塔。典型代表是徐冰的《地书》已被铸造成 NFT,成为了一个元宇宙语言类 NFT 项目。

艺术项目《地书》自 2003 年启动。与 NFT 结合后,《地书》有了另一个更「元宇宙」的名字——元语言(Metawords)。

Metawords NFT 作品截图 | 图源:lionnft 官网

在「地书输入法」微信小程序中输入汉字、英文等现实文字,会被自动转译为《地书》中的标识符号。例如,输入「嗨,你好」,对应转译的符号是打招呼的手掌和眨眼微笑的表情;输入「love」,会得到三颗红心。

在元宇宙和 web 3.0 下,NFT 未来的玩法或许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人类行为从现实世界跨入虚拟世界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NFT 大航海时代,无论触礁搁浅或是登陆插旗,探险家们都已经动身出发。

*头图来源:Bored Ape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www.geekpark.net/news/299214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