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22扯皮心得-01

名词解释:扯皮-多方在一起就达成一致或妥协的行为中涉及责任推诿和拉扯的现象。每个人的感知可能有差异,我的同事将这种现象称为battle、撕逼或者谈判,就个人素质和认知偏好来说,倾向于称为扯皮。

背景概述:本人现在实习所在的部门是比较靠后的一个中台,承接了全公司所有业务的对外服务,目前对接过的业务线有20多条,底层能力也需要其他事业部或者中台提供一部分,除去与自己研发的扯皮,还有与多个业务方及事业部产研的扯皮。

虽然扯皮在生活中总是难以避免,但近期的密度着实有一点高,刚开始面对这些事会比较内耗,后来渐渐在扯皮中也有了一丝丝心得。网上有各种面经、产品方法论还有各种技术心得,很少有人说扯皮方法论的,个人觉得扯皮成功比平台上线、项目结项得到的快乐会更加纯粹,故浅浅输出一波。

本文又臭又长,总结大概这几点:

1)扯皮除了为达成目标,也是维护关系的手段(不要扯破脸)

2)扯皮完了就让他过去吧,只要是比底线高,都是扯的好

3)扯皮注意事项:

明确自己的底线,评估对方的底线;

创造扯皮的议价空间;

坚定扯皮目标,避免被带偏;

扯皮思路:方案+理由+利弊;

把握扯皮中的新信息,创造新价值;

多方扯皮时,通过拉齐改变话语权关系。

比较常见的是与自己研发的扯皮,但很多情况下自家研发为了获取更好用户体验,会主动要求选择开发量较大的方案。所以不是很理解各种面经里存在的研发拒绝产品需求的场景。通常来说自家研发只要方案合理,扯皮无非只是关于排期和做多少的问题。

排期的问题我没有碰到过太多,交付时间delay倒是很常见,总体来说脸皮够厚,顶得住业务催;提前告知风险和原因,挨几天就好了。低优需求更多的会面临做多少的挑战,这类需求多具有这些特点:由产品发起(这意味着没有业务等外部力量来推动)、收益务虚(看不到降本增效的价值,或者是一些部门的指标性建设需求)。研发们面对这类需求可能会提议分批做,先做一期需求给个较晚的排期,后面就迟迟没有下文了。

想要讨价还价,就得先创造议价空间。明确我的底线是实现需求的多少,PRD里可以扩大需求的内容,这一部分用做主动让步或者被动地由研发来砍掉。在扯皮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目标,也是对于双方关系的一种加强,所以在讨价还价的扯皮中,一定不会只有单方面的让步,这种情况下终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自家研发扯皮的仅仅是上述低优需求,面向事业部产研则是处处扯,扯皮关系到彼此的工作量。我们中台的性质注定了当上新一个功能和业务线时,必须同步更新,才能提供对外服务能力。这里会有一个底层的逻辑:我们要求事业部做某项功能,但我们并不是业务方,我们的平台是为他们的用户提供服务,没有这个能力影响到的对应事业部用户的体验。通常阐述清楚这个逻辑之后,一般来说会比较顺畅,也有个别情况,像是事业部拒不配合或者人力不够,这种时候就由我们收口进行开发。刚开始面对这种情况,会比较有挫败感,后面也渐渐意识到扯皮结果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满意度管理方法,扯皮时聚焦于最佳方案,扯皮后聚焦于我的底线,极高程度上减少内耗。

与业务的扯皮上,核心问题是需求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业务提过来的需求,本质上是对于某种问题的一种解法,需求能不能做,要看需求是不是针对于核心问题的最优解;需求不能这样做,则会基于技术难度和现有资源的扯皮。

A业务线需要做一个全业务线的未支付订单的查询工具,目前的现状是部分SKU有这个查询能力,我们从支付中台获取了一个坏账接口,坏账接口支持的业务线没有A(坏账接口中的各SKU存在未支付的互斥逻辑,即某一业务线下存在未支付订单,在其他业务线发单时,存在拦截逻辑)。故提出三种方案:

1)推动业务线A加入坏账接口(优势:开发量小;劣势:业务角度-加入坏账接口后,会影响业务线A及其他业务线的订单量;时间成本-需要大量的评估及沟通时间;可行性-发单拦截计划中不含有A业务线,可行性低)。

基于方案1的不可行性,我们获取了业务线A的未支付订单接口,并做出了两种方案:

2)由自家后端将坏账接口和业务线A的接口包一层(优势:与方案1一致的效果;劣势:开发量极大,且以后还会面临坏账接口以外的其他业务线的诉求,破例之后无法拒绝,且返工开发量较大)

3)由业务线A所在的事业部自行开发一个查询本业务线未支付订单的工具,我们将事业部开发的工具和自己开发的坏账工具均接入到业务线A的工作台中(优势:开发量小,且效果一致;劣势:若其他业务线需要查询业务线A的未支付订单,则方案不可行;对于坐席的交互体验较差)

结合当时的资源整体来看,方案三是最优解。方案三是否可行,需要先调研其他业务线有无查询业务线A的未支付订单的场景及需求。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咱们业务线这边有没有查询业务线A的未支付订单的场景啊?比如说用户进线查询,然后转接给对应业务线的坐席这种场景,有的话大概量级是多少。”问题看似没有问题,有场景有数据,但却没有把握好度: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不存在这样的场景,通过各业务线反馈不需要,来推动事业部自行开发。且这部分业务线目前在工具使用过程中未提出新的需求,后面举的例子却会引导业务同学往极端场景靠拢,为了他们各项指标的达成,他们极大可能会反馈需要这种场景,毕竟这是送上门的资源,他们无需任何投入。好在及时调整了提问的方式,顺利明确了方案三的可行性。

这个case在后续的与业务沟通中,由于掌握信息足够齐全,陈述清楚方案及对应的利弊,业务线A最终存在了两个未支付订单工具。

当然,在与业务扯皮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被带偏了,特别是当业务的理由和信息足够充分时。还是未支付订单工具,做这个工具的初衷是原有的平台不符合集团安全合规的要求,需要我们提供替代能力。照旧是需要了解各业务线的需求,这个工具的面向对象应该为付款方,在跟B业务线的同学沟通完现有能力的不足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场景,因为他们业务线不存在平台给商家垫付的现象,存在大量商家进线查询未支付订单的情况,由于场景量级和提效的收益即为显著,也非常心动,从proxy到收银做了多种方案。后面才意识到被带偏了,本次项目的核心目的是提供提供替代能力,推动原有平台的下线,业务所要求的部分本质上不是未支付订单的工具,因为商家没有未支付这个行为。所以当时反应过来之后拒绝了这个需求;扯皮中也一定要实时注意对方的锚与本人的目标是否有偏离。但最后还是找时间把工具给做了,在扯皮中每一句有新信息的话,都有可能为双方创造价值(可能需要抛开当前的时间与资源维度来看)。

上述均是双方之间的扯皮,更多的情况下牵扯的部门会更多。一次在做一个涉及用户安全相关的功能时,公司安全部门要求我们平台在发生点击功能按钮的行为后透传工单id,来留存记录这个功能发生的行为。涉及工单id的记录和透传首先需要保证有工单生成,跟业务反复确认后,该工具上线后仅有二线坐席使用,评审顺利通过。通过后第二天,业务变卦了,说会有一线坐席未创建工单使用的场景,此时心里一万只草泥马游走,出了以下方案:

1)点击按钮后是假动作,前端先给后端传递未生成工单id时的唯一标记符markid,待坐席创建工单后再正式发送请求并通过映射关系实现透传工单id(优势:满足了安全平台的要求;劣势:并没有及时满足进线用户的需求,易引发舆情等客诉风险,且开发量大)。

2)考虑到记录工单id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溯源,由于入参中还有操作人的必填项,故在未创建工单id时,统一给透传我们平台的callerid+一线操作(优势:交互好,体验佳;劣势:安全部门具有一棒子打死的权利)。

3)推动事业部产研修改接口,接口改为两部分,先发送请求,生成工单后再异步透传工单id(优势:满足所有需求;劣势:其他平台正在使用这个接口,推动事业部重新开发难度较大)。

4)推动业务修改sop,通过sop规范坐席使用工具时先创建工单,并通过质检等手段进行约束(优势:和评审时一样的效果;劣势:存在业务拒绝的风险)。

明确方案后,分别找自家研发、事业部产研、安全同学和业务同学进行了四轮扯皮,自家研发表示假动作无意义(他说的对)、事业部产研表示没有人力,要不工具就自己开发了,业务和安全均拒绝妥协让步。

需求迟迟无解,最后通过拉了一个大会,安全方明确要求、事业部和自己研发表明难度,硬生生地推动业务修改sop。

在这个case里,单方面沟通时,弱势永远是我们,四方拉齐时的强势程度大概这样:安全>事业部产研>=自己产研>业务(因为私下沟通业务始终相信不逼产研一把,他肯定是在摆烂)。通过群聊或者集体会议,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加强自己的话语权,也不失扯皮的一种好办法。

其实从入职到现在每天都在扯,目前扯得比较有记忆点的只有这些。以及最近能明显感受出提出方案的维度越多,扯皮的几率会越大。扯皮成功虽然成就感蛮高的,但是目前还是有点折磨人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1222A05272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