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让人生过得快乐而轻松

谁是和谐?谁是衡量万物是非的准绳?——题记

今天雪。小时候,总是盼着下雪。下了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不用上学。长大了,总是盼着下雪,下了雪我的孩子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自己可以不用上班,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就象今早,闹钟一响,赶紧起床,推开窗,因为天还没亮,只听见雨声,没看到积雪,直到出门才看到屋顶上、车盖上全是雪。因为路上结了冰,车速不快,虽然出来早,七点钟十五才到单位,开始煎茶煮水,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趁着去银行汇款的时光,我从屋顶花园穿过,顺便在雪中走了走,非常开心。下午,和徐汇几个部门的同事一起在办公室讨论几个互联网项目,当前他们正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发展战略,大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创新金融三大核心产业集群,通过打造徐汇滨江产业地标来吸引全球最新的技术、最好的企业、最高端的人才,力争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放大器”和“强力场”。聊完离开的时候,雪下得非常大。我知道他们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营造环境,风雪无阻,我为他们点赞。

黄昏回到家里,头发、衣服、鞋子全淋湿了,但看到餐桌上阿姨刚剥的石榴和高橙,还有刚收到的玫瑰花饼,心里瞬间变暖暖的。因为今天下雪,我就给自己找了个温暖的理由把《苏东坡传》看完。话说苏轼被贬黄州时,困窘而居无定所,买地躬耕,并盖草房。草房在大雪中盖成。屋成后,苏轼于四壁画雪景图,怡然自乐。客问:“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艺术关于心有所执所结,艺术是否反而是人的精神自由的藩篱?苏轼辩曰:“游以适意也,望以寓情也,意适于游,情寓于望,则意畅情出而忘其本矣,虽有良贵,岂得而宝哉?......”人忘情乎自然,但是忘情是不够的,必要追索描摹最初的感动,寻其踪迹,才能适性适意。泯然悯然若不知人世,却察知事物人心精微,这是得意忘机而不忘情。从艺术中得人生的解放和自由,正是在明观、晓情而不为机运所羁绊。对人世起伏、世情百态有过足够的经历和体认,人的心智会同时趋向混沌若赤子茫然不得,和澄明超越不为所困。这也是苏轼所言,知而后不知,人的心智渐渐脱离虚妄陈渣,唯求真乐所在而已。

其实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就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是的,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苏轼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是史上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作品不仅众体兼备、无不精通,而且风格多样、各具韵致。苏轼之所以能兼善众美于一身,可说与他宽广博大、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有直接关系,而这种态度的养成与他自小受哲学的浸润与滋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律则,任何人的发展都是“通过往来屈伸的过程交相感应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思虑安排主观设计为转移的。若洞悟了这一宇宙规律,一方面就可以淡化人们的争竞、计较之心,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涵养出一种宽广博大的包容之心。这种宽广的态度贯穿于苏轼的一切审美活动中,如他欣赏西湖时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由此可见,文艺成就与作家的品量、胸襟是成正比的,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实可说是成就苏轼集大成文艺地位的必备素养之一。

他曾在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件事物当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所谓,当局者迷。就象有时候,很多区县招来的大企业一段时间里相继要离开,有的是因为政府换届后人事变迁,有的是因为时光流转后政策变更,有的则是因为企业有更好、更适合它的地方可去,而地方上的领导往往还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岂不知,企业是用脚投票的。记得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应勇市长在听取徐汇人大代表团的几个代表围绕“如何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之后,指出一定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回到苏轼的话题,他一直追求的是“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饮壶觞自醉。”他向往的是“醉乡路稳不妨行,但人生要适情耳。”他早早就把功利人生、仕宦人生看得如此透彻。很明显,苏轼的生命意识是融入到浩然的宇宙与历史的时空中去考虑的。生命渺小而短暂,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享受大自然馈赠的无穷宝藏,快乐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这才是人生正途。很旷达是不是?这也正是他天真的基石。天真性格源于人生哲学,当然,他的这种囿于常人的志趣,与他的性格和哲学影响不无关系。苏轼天性不受拘束,做事随兴而为,尽兴而为,如同江水奔流而出一样自由。也正是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够“以诗为词”,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疆域,创造了自成一家的豪放词风。 即使身处困境,也能看到美好,因为这种天真快乐,使苏轼能够坦然面对现实生活,投入到当下的生活,即使身处困境也能看到美好的事物,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谓心安,便是活在当下,不将眼光放在遥远的庙堂之上,不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未来,而是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在困境中依然自得其乐,把握短暂人生的快乐。且将新酒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因为这种天真快乐,使苏轼能够及时把握住眼前的生活,在有限的光阴中尽情享受人生的快意。创作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快乐,虽然招致了无穷的祸患,他也终难舍弃。读书写作也成为他身处困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最难人可贵的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能绽放新的希望。他内心的善良,不只是照亮别人,也温暖了自己,正是这些努力,让苏轼的内心没有干涸,当他看到那些侥幸生存下来的婴儿,看到那些不用再被疾病困扰的农人,看到海南学子及第,他内心充盈着感动和力量。这份善良,让苏轼时时刻刻温暖着别人,别人也温暖着他那颗饱聪慧敏感,饱受创伤的心。他知道,只要善念不泯,哪怕远离朝堂,他的生命也依然是有光亮的,不至于荒芜颓唐。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谁是和谐?谁是衡量万物是非的准绳?”我觉得是心,心静则世界静,心平则世界平。一如我一直喜欢读苏轼的作品,因为它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轼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只需一盏好茶,便可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洒脱不羁的一生。人的一生起起落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大小小,繁繁琐琐,不如意者,十之有八九。不妨在挫折来临的时候,学会接受现实,承受苦难、享受人生,才可以摆脱困境,让人生过得快乐而轻松。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7G1CIU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