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内网横向渗透攻击路径一般遵循一定流程,以下是详细介绍:
初始入侵阶段
- 外部突破:攻击者常以钓鱼邮件、恶意网站、软件漏洞等方式突破外网防线,入侵到与内网相连的一台主机。比如发送包含恶意链接的钓鱼邮件,员工点击后,主机被植入木马,攻击者借此获得该主机的部分控制权。
- 利用弱口令:攻击者通过暴力破解或密码字典攻击,尝试登录内网主机的远程服务(如SSH、RDP),若主机存在弱口令,就能成功登录。
内网探测阶段
- 网络拓扑发现:攻击者在获取初步立足点后,使用工具扫描内网,确定网络结构、子网划分、IP地址范围等信息。例如使用Nmap工具扫描内网存活主机及开放端口,了解主机分布和网络连接情况。
- 主机信息收集:进一步收集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类型、版本、运行的服务和应用程序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攻击者寻找可利用的漏洞,如通过查询特定操作系统和服务的已知漏洞数据库,确定攻击方向。
漏洞利用阶段
- 系统漏洞攻击:依据收集到的主机信息,攻击者针对存在漏洞的系统或服务发起攻击。例如,若发现某主机运行存在永恒之蓝漏洞的Windows系统,就使用相应攻击工具获取该主机的更高权限。
- 应用程序漏洞攻击:若主机上运行着有漏洞的应用程序,如Web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攻击者会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比如利用Web应用的SQL注入漏洞,获取数据库敏感信息或执行恶意操作。
权限提升阶段
- 本地提权:攻击者在获得目标主机的有限权限后,通过利用系统内核漏洞、配置错误等方式提升权限至管理员或系统级别。例如,在Linux系统中利用内核漏洞获取root权限。
- 账号权限扩展:攻击者可能会尝试获取其他用户的账号密码,或利用已控制账号的权限添加新用户并赋予高权限,以扩大在内网中的控制范围。
横向移动阶段
- 基于网络的移动:攻击者利用获取的权限,在内网中扫描其他主机的开放端口和服务,寻找新的攻击目标。通过利用共享文件夹、远程桌面协议(RDP)、文件传输协议(FTP)等方式,从一台主机跳转到另一台主机。
- 基于信任关系的移动:内网中主机之间存在信任关系,如域环境下的域控制器与成员主机。攻击者一旦控制了具有信任关系的关键主机(如域控制器),就能利用这种信任关系访问其他主机。
目标达成阶段
- 数据窃取:攻击者在内网横向移动过程中,寻找并窃取敏感数据,如客户信息、商业机密、财务数据等,并将其传输到外部服务器。
- 破坏系统:部分攻击者的目的是破坏内网系统和业务,他们可能会删除重要数据、篡改系统配置、发起拒绝服务攻击等,导致企业业务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