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面向对象的代码风格(上)

面向对象的代码风格(上)

作者头像
韩伟
发布2018-03-05 15:46:00
1.3K0
发布2018-03-05 15:46: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韩伟的专栏

大家过年好呀!公众号从今天开始恢复更新,感谢大家不离不弃的关注。

今天的文末有投票,以助于我在新的一年里将公众号做得更好,踊跃参加一下吧!

本篇文章分两章发送,今天推送“面向对象代码的特性和形式”,明天推送“面向对象代码的结构和建模”。

正文如下:

曾几何时,“面向对象”这个词一度风靡软件软件开发界。现如今长期霸占最热门编程语言榜前三的,里面就有一门叫Java的语言。这门语言就号称是贯彻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的——“一切皆对象”是Java语言的口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新语言、新思想在软件开发界兴起,而C语言这类传统的结构化语言依然顽强的存在着。反而“面向对象”思想变得看起来有点“老土”。不过,那些言必称lamda的程序员们,也未必真正的理解“面向对象”这个编程体系。因此,我希望能重新思考与描述一下“面向对象”的概念和一些常见的编程实践,以便在继承伟大思想遗产后,更好的学习新的技术成果。

面向对象代码的特性

要理解面向对象代码编码的思想,就应该与另外一个著名的编程思想——结构化编程思想来对比。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封装、继承、多态。

首先说一下“封装”。这个是三个特征中最本质和最重要的特征。封装标准的说法是:把逻辑相关的数据和操作他们的代码封闭起来,让别的代码不可直接访问。

这个说法是针对结构化编程中常见的一种写法:我们常常使用全局变量,或者用堆变量(new/malloc构造)的指针,来记录计算的过程结果。由于计算的过程常常需要修改,所以这些指针在使用上显得非常灵活有效。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内存中的数据有太多的可能状态。由于对修改内存的代码没有限制,会让逻辑错误难以跟踪。代码由于不确定内存状态,导致代码在复用的时候,也能难保证稳定性。

所以“面向对象”思想提出了代码和状态结合,这样的好处是所有的状态修改,都由确定的代码来进行。可以确定每行代码的状态,和每个状态的变更。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面向对象思想还提出了用“类”这个概念了包装代码,以及代码相关状态变量的方法。这样一来,“类”除了封装状态,还形成了对某个固定功能的语义集合。也就是说,我们不再像结构化编程那样,只能忽视处理的数据含义,而是把处理过程作为代码的语言来理解。使用“类”的语言,我们可以按业务领域中的名词来建模,这种封装后的代码,可重用性会更强。

[被太多不同代码修改的内存景象]

[“类”封装了复杂的内部状态和结构,提供了简单的接口]

其次我们说说“继承”。这个特征现在的名声不太好。业界充满了“尽量不要用继承”的告诫。因此还诞生了所谓“失血模型”的设计:天然不易产生继承的用法。因此现在更多人倾向忽视“继承”。然而,“继承”找到如此多的攻击,正是因为它太好用了,很容易被滥用。我们反而应该深入的了解这个特性,才能更好的避免它的缺点。

在我们有“继承”之前,为了掌握强大的函数库,程序员们需要学习大量近似但不同的API,这可比背单词困难多了。如果想在写好的系统换一套其他类似的API,更是可能需要大动干戈,修改大量的代码,这意味着搞出很多bug来。但是,如果用了“类库”,我们可以只学习一个标准的类库接口,掐所有类似功能的类都会继承这个标准。

我们以后还可以不修改使用代码,直接替换其中的一些实现类,实现升级功能或者优化功能。这些都是极好的特性。然后“继承”最受诟病的问题,是对于同一个基类的属性继承后,子类对象就打破了封装,可以在不受既有代码控制下修改状态。——这个特性能如果让子类程序的开发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可以少管理很多状态,直接摆弄父类写好的内容即可。但这样也带来了风险,就是可能改变父类的接口承诺而不自知。

我们在编写复杂状态逻辑时,带继承能力的对象确实是更灵活简便的组合出多种目标对象的。如游戏领域中,角色类型的数量非常大,而且修改非常频繁。如果我们把怪物、玩家、NPC都继承“角色”类,那么脚本系统就能使用“角色”接口函数,通用的控制游戏中的所有“活物”,从而让游戏中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游戏角色能很简单添加。

继承特性在C++语言中,有初始化顺序、析构顺序等多个“看不见”的内部机制需要学习,如果使用“多重继承”,那情况就会更加复杂。但是我认为不应该因噎废食,在扩展功能对象,碰到明显的“Is A”关系时,还是应该用继承。因为大多数商业系统中,软件系统是需要长期维护,并且不断升级的。这些系统大多数在完成新功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旧能力的稳定。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利用继承来扩展旧的类,添加新的功能。这样的做法不能说是很好,但在实际环境下,往往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继承的缺点:它很容易“扭曲”被继承类的形式。这其实是要求使用继承的人具有足够清晰的模型识别能力,不能让子类“误解”父类。所以我觉得所有继承,最后能让父类的代码维护者来设计。

最后所说“多态”。在封装和继承中,其技术细节很多,但设计的外延却很少,面向对象真正对于程序设计的利器,其实是多态这个特性。

多态在代码形式上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取代switch…case。结构化编程的经验中,也有使用“查表”的方法来代替大段的switch…case的做法,而多态从实现上来说,其实也不过是用了“虚表”来做了隐式的查表。但是,我还是认为多态的方案较好。

首先是因为有编译器的维护,虚表更不容易出错。其次是使用者定义接口和子类,这种代码比跟有利于需求领域的建模,从而方便未来的维护人员。设计模式中的策略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用多态配置不同情况下运行不同的代码。我们代码中最常见的糟糕情况,就是大量的if…else或switch…case中结合了大量的代码,就是多态最拿手解决的问题。

C++语言既有面向对象的多态,又有模板,因此被视为一门异常复杂的语言。虽然很多功能既可以用多态来实现,又可以用模板实现。但是多态能获得更多的类型检查,而模板只能在编译时提示出错。

有人说编译模板后的代码名字很长,难以阅读,但是多态运行时错误同样不好调试。因此,真正决定用模板而不是多态,往往还是由于C++没有反射功能:当我们在编写一些期望很“通用”的代码时,往往希望“类”能与其他一些概念对应起来:

在ORM中,我们希望类结构映射成表;

在RPC中,我们希望类结构映射成通信协议;

在算法容器中,我们希望类结构仅仅看成一个对象——在这些地方,我们把类对象,看成是一个模板参数传进来,从而可以统一的按某种“模板逻辑”做处理。

在JAVA中,模板的类型参数是可以限制范围的,所以编写模板函数是可以约定使用协议的,否则如C++就只能靠编译时,看有没有“同样”的名字成员检查,因此不太好体现设计中的设计用途。

Spring框架在Java开源框架中久负盛名,其最受欢迎的功能能够就是IoC控制反转功能。这个功能让大家觉得好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服务器端软件开发中,有一个通用性需求:管理复杂的初始化过程。服务器端系统的输入基本上只有一种,就是协议包。

因此系统由针对多种协议包处理的模块组合而成。初始化系统的工作,就是搭建这些模块。在没有多态的情况下,各个模块的处理接口就是一堆回调函数的函数指针,代码非常不好阅读;如果用了多态,函数指针编程了接口,实现模块还可以自由替换,大大增加了系统的灵活程度。特别是使用IoC功能框架后,这些根据确定接口来开发的跟踪模块,可以只使用配置文件就可以组装成不同的服务器进程,而无需重新编译长长的初始化脚本。这对于灵活部署分布式系统非常有帮助。

面向对象代码的形式

从面向对象代码的特性,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典型的代码形式:一是名词化建模;二是充血模型和失血模型;三是高度易用性API。

先说说名词化建模:在结构化编程中,我们对于业务逻辑往往是用动词化建模的,也就是把问题分拆成一个个流程,然后再把每个流程拆分成几个更细节的子流程。并且以这些流程为功能范围建立函数。因此这些函数,都是代表着分解的处理过程,往往是以名词来命名的。面向对象编程这与上述方法大相径庭,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不会直接开始解决“业务功能”的问题,而是先考察业务需求涉及哪些对象,如使用角色,业务模块,然后对这些对象分析建模,建立起很多“类”,随后用“类”的属性与方法来描述业务功能。这样建立的“类”属性与方法就可以用来描述业务功能。因为对应的是对象而不是行为,这样建立的类往往是名词命名的。

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更容易理解结构化编程中的思想,因为汉语的动词非常丰富,我们的思维中,分解问题往往是“怎么干”,而不是“是什么”。但是英语词汇中,名词比动词更丰富,所以英语使用者在面对对象建模时更有优势。我们常常在中国程序员的代码中见到诸如:XXManager/XXControllor/XXHelper这样的类名,这就是对于名词词汇缺乏的例子。不过,角色对比与流程来说,是更稳定的,因为基于角色、对象的建模,应对需求变化的能力更好。

其次我们所说失血与充血模型。在网络上,这两种模型的争论非常激烈,依我来看,失血模型是不符合“封装”这个面向对象特征的。但是,失血模型也是有事实的好处的:针对那种数据类型很稳定,但处理逻辑很多变的业务来说,失血模型和结构化编程一样灵活方便。

比如操作系统中,Linux把所有的数据处理都抽象成send和receive两个行为,任何的程序都可以按这个模式处理数据,处理程序可以和数据分开。

又比如通讯系统中,数据结构常常已由通信协议确定,而对协议包的是处理流程比较多样。

再比如一些银行、电商业务,长期的业务流程早已定义了大量的单据、表格,所以数据模型比较稳定。

我认为,面向对象的“封装性”是为了解决程序“状态”复杂而提出的思想,如果我们的业务本身“状态”是较易稳定的,强行“封装”反而令程序的灵活性受限。关键是我们要明确“封装”的用途和缺点。另一方面,失血模型是面向对象的一种有益补充,让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吸收结构化编程的优点。

最后,说说API易用性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API中(如linux系统调用,WindowsAPI,gclib库),学习如何使用它们往往不那么容易,因为有两个困难:

第一个是API的调用顺序需要学习,一批不同的函数如何组合使用,如何先后初始化,这些都要看例子程序才能学会。举个例子,文件操作API会要求用户先fopen()打开文件,获得一个FILE*文件指针,然后再对它执行read()或write()操作,才能读写文件。最后关闭文件也需要传入最开始返回的文件指针变量。而Java的文件类如FileInputStream/FileOutputStream就简单太多了,这种面向对象的API,首先需要用户构造一个FileOutputStream对象(这是使用任何对象都必须要先做的,无需额外学习),然后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个对象上的任何方法,来操作文件了。

这个对象本身也代表了在操作系统中打开的这个文件句柄。这些操作完全没有任何组合、顺序上的要求。即便你的调用顺序不对,比如在Close()后还调用了Read(),这样也最多会得到一个异常,而不会有什么奇怪的后果。面向对象的API的学习,基本上只要看手册就行了,而那些不是类库的API,既要看例程学习使用顺序,又要查手册看参数列表含义。

第二个传统API学习的困难,在于参数的数量。过程式API的参数数量要明显多于类库型API,原因在于,有大量的“过程变量”和“配置变量”,由于需要组合API使用,所以要在相关的每个函数接口上重复。类的对象本身就能承载状态,所以方法函数的参数仅仅需要开放那些最必要的逻辑输入即可。

对于配置变量,对象可以提供大量的setter方法,在运行时随时修改这些配置,而且还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对象实例。所以,在API易用性上,面向对象基本完胜过程式函数,除非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无状态逻辑,如很多数学运算。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觉得此文对你有那么一丁点的作用,麻烦动动手指转发或分享至朋友圈。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后台留言探讨。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6-02-1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韩大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面向对象代码的特性
  • 面向对象代码的形式
相关产品与服务
容器服务
腾讯云容器服务(Tencent Kubernetes Engine, TKE)基于原生 kubernetes 提供以容器为核心的、高度可扩展的高性能容器管理服务,覆盖 Serverless、边缘计算、分布式云等多种业务部署场景,业内首创单个集群兼容多种计算节点的容器资源管理模式。同时产品作为云原生 Finops 领先布道者,主导开源项目Crane,全面助力客户实现资源优化、成本控制。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