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Google挖到神经科学界的大牛,意味着什么?

Google挖到神经科学界的大牛,意味着什么?

作者头像
新智元
发布2018-03-13 15:37:20
1.1K0
发布2018-03-13 15:37:2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新智元新智元

思恩点评

打开WIKIPEDIA输入Thomas R. Insel,已经能在第一段末尾看到这位神经科学界大牛加入Google X的讯息。这是一个强信号,继去年Google和Facebook瓜分深度学习界两位大牛Geoff Hinton和Yann LeCun后,只用了不到一年,深度学习带来的机器人热已经横扫全球。今天,我们不仅可以借此预测未来一年认知神经科学在全球产业界的落地开花,更可以认清另外两个大势:

一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挖掘以及深入应用,已经遇到瓶颈,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构建新的模型;

二是随着计算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数据的入口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以前科研机构通过政府支持所获得的数据量级已经无法与商业数据匹敌,加之由市场应用和竞争推动的商业研发已经走在技术前沿、可以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平台,因此越来越多掌握科学理论的学界精英投身商界,以期找到更适合的研发土壤,导致学术的重心正在向商业平台转移。

「译文」

Google挖到神经科学界的大牛

近日一条消息引爆了神经科学圈:

美国精神健康研究中心(NIMH)的研究主管--托马斯.英赛尔(Thomas Insel)宣布,他将于今年11月辞去在研究中心长达13年的工作,加盟Google的“生命科学团队”。

作为NIMH在任时间最长的主管,英赛尔堪称业界的大牛级人物。他不仅扎实了精神健康研究的生物学基础,并且长年坚持反对传统精神性疾病诊断的分类方法。Science Insider 为此采访了英赛尔本人。(访谈内容经编排)

Q:您为什么要离开?

A:3年前我就在计划离开研究中心,也确实没想到会在这里待了超过10年。不过这次Google的机会非常吸引我。这是一个探索全新领域的机会,没有现成的路线图,没有前人经验,完全可以做一些开创性的事情,甚至是颠覆性的,我也很期待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Q:您在Google会负责什么样的项目?

A:这还没定,会考虑整个团队的大方向。但确实有些大问题已经在等着我们。比如,有很多精神病患者不主动来治疗;或者就算他们来了,得到的医疗质量也不够好,后续治疗也跟不上;还有些患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关怀。等等这些问题,只要你能想到,其实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

今年夏天在Google的拜访让我豁然开朗。如果我们除了检测血液、脑部的一些生化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获取患者的更多信息,比如运动量、睡眠状况、社会活动、认知表现等等,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当我意识到科技与庞大的公众健康需求可以在Google实现融合,我必须背水一战。

Q:您认为您在NIMH的工作成功吗?有没有什么没完成的事情?

A:我已经完成任务清单上的大部分工作。在我任职期间,我们首次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揭示出很多我们今天在用的精神性药物,效果并不如我们预想的好。我们也努力推动诊断环节的变革,建立了“RDoC"方法,让业界认识到必须在诊断过程中引入生物学方法--这里来说就是认知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译者注:RDoC,全称:research domain criteria,一种研究精神紊乱的新框架,主旨是综合患者多层次的信息,包括基因层面、患者主观报告等,以此更好地理解的人类异常行为。英赛尔认为,过去只是通过患者自身表现出的、或是描述给医生的症状作为诊断依据,是非常不严谨、不科学的)

再说说我没有完成的任务。我曾承诺过,只要人们一天还在用”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s of psychiatric disease)这个术语,我就一天不离开研究中心。但我失败了,到现在他们仍然这么说,仍然这么写。我是一个生物学家,我知道这个术语根本上是错误的,但我也只能寄希望于我的继任者了。

另外,我也曾承诺我们会减少因自杀死亡的人数。但并没有做到。非要说做的到了什么,就是反而让这个而数字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不仅是研究中心,整个国家都需要尽力解决这件事情:自杀死亡人数比乳腺癌死亡人数还多(译者注: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12年的统计,"自杀”位列美国第10大致死原因,前9个原因从高到低为:心脏病、恶性肿瘤、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意外事故、阿兹海默氏症、 糖尿病、 流感和肺炎、 肾病)。这是个公众健康的灾难,我们必须重视,我觉得对此我做的远远不够。我希望我能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或者做过更多的贡献。

Q:您是否认为现在离开研究中心的时机很合适?有人说您选择了一个“顶峰”时刻?

A:在减少自杀和发病率方面,我们并不处于“顶峰”。但在支持提高科研质量,树立科学文化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很好的状态。在对外工作方面,竞争变更加激烈,融资的难度变高--也确实有一段时间如此。但你也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年都能申请到500多项补助金,支持了很多科研项目。

翻译参考文献:

1. Director’s Blog: Transforming Diagnosis

http://www.nimh.nih.gov/about/director/2013/transforming-diagnosis.shtml

2.Thomas R. Inse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R._Insel

3. RDoC

http://www.nimh.nih.gov/research-priorities/rdoc/index.shtml

4.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ttp://www.cdc.gov/nchs/index.htm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5-09-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新智元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