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英伟达有魔力,Uber小心翼翼 | 跟着开复去硅谷Day1

英伟达有魔力,Uber小心翼翼 | 跟着开复去硅谷Day1

作者头像
量子位
发布2018-03-22 14:30:03
6830
发布2018-03-22 14:30:03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量子位量子位
Gen Lee 发自 Palo Alto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大家好,这是跟着开复老师游硅谷的第一天。

为了更好倒时差,创新工场兄弟会的前两日议程设计,强度不算大,以参访知名科技公司为主,用创新工场CMO黄蕙雯的评论说:两天之后才会进入开复节奏,即马不停蹄的高强度交流。

第一日参访的公司有两家,一家是AI时代最火爆的公司英伟达,另一家则是2017年流年不利的Uber。

我们一个个说。

魔力英伟达

很幸运,我们成了英伟达新大楼的第一批访客。2017年年底,耗资3.8亿美元建造的英伟达新总部落成,据说能容纳2500名员工。

英伟达的新大厦外观,算不上特别新奇夺目,但也特点明显,外透着这家公司的DNA。

到处三角元素的英伟达

首先是显性的,建筑内外都有三角形元素,跟芯片结构和设计相类似,内行人士如果穿越而来,多半也能猜到这是一家芯片公司,而且英伟达也没有很多显眼的logo标识,简洁的工业风和极简设计为主。

另一层DNA是隐形的,但反而更能“定义”英伟达。接待我们的英伟达员工小哥,通过VR向我们展示,在英伟达大楼设计之初,所有渲染都基于英伟达芯片和软件平台完成,内外细节都在竣工前接近真实,换句话说,他们先在虚拟世界渲染好了一切,然后在现实中将其实现。

“渲染”这个词,在英伟达产品介绍中一次次出现,而且这种“渲染”,被认为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证明。

在游戏中,纤毫毕现的人物和场景都是渲染而成;在电影中,大量难辨真假的产品也来自渲染,比如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电脑仿真运用基本让人难辨真假;还有赛车游戏的道路,仿佛真的让你开在每天回家的道路上。

所以英伟达展示出一种潜质:自动驾驶大量的路测,或许通过渲染而成的仿真环境就能完成,模型的数据训练也只会更快。当然,英伟达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已经在这样做了。

一直以来,英伟达都被当做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硬件公司看待,但在英伟达内部,他们认为芯片只是基础,更重要的应该是基于芯片提供的软件平台——可以为开发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客户\用户做更多,产品也就卖得越好。

实际上,在AI火热、GPU走俏以前,对于英伟达这样一家创立于1993年的公司,或许熟悉的人不算多,但只要是英伟达的用户,比如游戏玩家,就会对英伟达充满感激之情。

2017年开始,英伟达还在全球召开GTC(GPU开发者大会),最令媒体惊讶的地方在于:为何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登台时,可以得到山呼海啸的欢呼——明明花钱的人才是大爷呀?

英伟达的这种“魔力”,产品理念或许能说明一部分原因。

当然,一家公司的魔力,肯定也与创始人密不可分。黄仁勋酷爱皮衣,说话做事酷范十足,果敢直言,从不隐晦自己的真实想法,人送外号“核弹狂魔”,也有江湖绰号“黄教主”。

不过说起黄仁勋,让此次硅谷出行的创始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公司起落之间的押注和抉择。

英伟达的押注与命运走势

之前量子位有过编译文章《历史转折中的英伟达:百亿豪赌出奇迹 实习生项目救主》,讲诉的是黄仁勋百亿美元押注CUDA的往事,在战略转型中选择“All in”:每年投入新项目的研发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1/6,不可谓不激进冒险。

创新工场兄弟会成员丁吉昌对此颇有感慨。丁吉昌现在是大宇无限创始人,之前则参与了豌豆荚从创业到被收购的全过程。

他佩服黄仁勋的“All in”气概,但也认为创业公司对于“All in”应该有更理性认知,“All in”不代表以命博命。

当时豌豆荚身处移动互联网浪潮,应用应用分发前途向好、竞争激烈,360、百度和腾讯先后进入战场,但最后风口过后,豌豆荚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局。

丁吉昌认为,豌豆荚当时也选择了“All in”,但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商业营收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巨头“All in”,尚有退路,创业公司“All in”,以命博命,100%押注后,不成功便成仁,丁吉昌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现在也有很多公司All in AI,但并非完全100%搏命,点击广告依然在获得营收,所以应该对All in有理性认知。”丁吉昌解释说。

最后,此次交流中,英伟达方面也向创新工场兄弟会介绍了目前在创投领域的布局,包括对中国创业公司的投资。而他们密密麻麻的投资公司名单上,自动驾驶占了多数。

有意思的是,就在创新工场兄弟会参访前数小时,黄仁勋在拉斯维加斯正式发布了英伟达的AI芯片DRIVE Xavier,黄教主说:“英伟达投入了2000个工程师,干了四年,研发费用达到20亿美元。”

据量子位在现场的记者说,老黄又一次获得了山呼海啸一样的欢呼。

小心翼翼的Uber

在英伟达参访结束后,我们又驱车1小时,从硅谷赶到了旧金山市中心,这里有一家2017年真正“无人驾驶”的公司:Uber。

Uber比外界想象的平静,至少从公司员工状态来看,并不像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很多头条大事。

但Uber也比预期中更加小心翼翼。从参访开始,我们30人规模的团队被分成3组,每组分配一名保安人员,然后带队前往交流的活动会议室。

不过这样做也是事出有因,因为Uber开展的业务,切走了原有出租车司机群体的蛋糕,于是门外总有人闹事,最后形成了Uber风格上的小心翼翼。

当然,即便2017年不走运,但Uber也有一些可学可分享之处。

比如在交流中,Uber员工分享了一个发展中的小故事:

起初Uber推出“拼车”服务,并非来自内部业务驱动,而是听闻竞争对手Lyft已经在准备,于是Uber内部紧锣密鼓研发2礼拜,抢先推出了这个Lyft“传说中”的项目。

Uber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我们也问了他们作为创业公司业务创新的方法论。比如他们为何会有“Uber打飞机”、“Uber送餐”之类的点子,又是如何鼓励和推出这样的内部创新。

Uber方面说,最核心的还是内部的交流机制,鼓励竞争,所有员工都可以围绕业务公开表达想法,再判断是否与主营业务相关,相关且值得尝试,就会分配资源去支持,并且通过后续商业价值判断是否值得做大做强。

这其中有一些做大的业务,也有一些关掉的业务,比如当时推出“打Uber配送任何东西”的业务就停了。但他们也承认,这样的项目客观上为Uber品牌认知建立帮助不小。

另一个在Uber交流的核心主题是自动驾驶。与滴滴谨小慎微不敢谈论“替代司机”不同,Uber不避讳无人车将是大势所趋,也不掩饰他们对无人车市场的勃勃野心。

但对于自动驾驶实现,Uber表示没有时间表,他们认为这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现在还有很多挑战待解决。

核心思路上,他们认为无人驾驶实现,或是Google这样的公司可以把系统安全性打磨到100%,或是Uber这样的出行平台,推出产品解决方案——Uber自然认为自己的方案实现会更快些。

也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技术达到一定阶段,推出机场到市中心的自动驾驶出行方案。

可能你也关心Uber在美国市场与Lyft的竞争,特别是自动驾驶声势上,Lyft在2017年风头很劲。

Uber员工提供了一些他们的思考,自然免不了对北美最大竞对的调侃和diss。

Uber认为只有资金资源等受限的公司,才选择各种合作去搭建自动驾驶方案,因为无人车需要专注而持续的研发,自然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如果选择了其他的路,可能是因为资金方面不雄厚。

此外,自动驾驶还是车、系统大脑和平台的结合,中间包含了多个密不可分的模块,“如果你没有优势模块,只能寻求合作。”

哈哈哈哈…希望你也能感受到Uber对Lyft不点名的diss。

可能你还关心这次Uber交流中有没有聊到滴滴?有的。

Uber负责并购的员工评价说:Uber中国和滴滴的合并,让他们非常满意。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未宣布前,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的一次“失误”。

他当时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了内部信,称Uber中国将于滴滴合并,后来又秒删了该内部信——毕竟Uber中国当时的负责人柳甄当时还在坚定辟谣否认,表示正在进入新的城市。

后来Uber中国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前方还在浴血奋战,后方已经谈和收兵。

但现在从Uber内部评价来看,后方彼时最真实的心态可能还不止于谈和,而是开心庆祝。

然而一切也都不再重要,或许再过几年,“卡兰尼克”这个名字也会逐渐与Uber失去关联,就像Uber公司大厦内很少出现“Uber”标识一样,卡兰尼克也逐渐不被提起。

Uber在恢复元气,也在逐渐走上正轨。

小鱼易连创始人袁文辉,倒是在活动结束后分享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失去了创始人的Uber还能运行如常,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了。

说得确实有道理。如果放在中国,又有几家公司经得起Uber一样的2017呢?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1-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量子位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魔力英伟达
  • 小心翼翼的Uber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