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创投专家给创业者的忠告

创投专家给创业者的忠告

作者头像
人称T客
发布2018-03-22 15:48:55
5440
发布2018-03-22 15:48:55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人称T客人称T客

现代年轻人聚会,「创业」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创业难免需要资金,一谈到资金,很快便想到创业投资。其实创业点子有大有小,在创业的金字塔裡,创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并购为目的,投资对象的发展潜力必须在一定规模以上(例如三、五年后营业额至少上亿),属于金字塔的上部。

在这金字塔的最底层,数量最庞大、却受到最少关注的是微型创业

微型创业也应加值升级

以中国台湾微型创业的现状而言,多半属于食衣住行民生活动的范畴,其中又以餐饮及零售居多,近来文创业也似乎生气蓬勃,但整体看来,中国台湾微型创业有几个现象:

同质性较高。复制或模仿别人的成功,门槛最低,风险最小,因此微型创业中一窝蜂现象特别严重,无论夜市文化、烘焙热潮、个性民宿,往往急速扩张到供给大于需求。这个时候,价格下滑,品质下降,信誉低落,从业者无利可图,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B2B 的微型企业过于稀少。B2C 直接面对零售客户,不受制于少数商业客户,可以靠直觉创业,但因为具有相当高的时尚特性,因此也很容易随著潮流衰退而遭受淘汰。B2B 需要较高的专业,较长的育成期,起步较为艰难,但是一旦站稳脚步后,进可攻退可守。这种 B2B 的微型企业常成为大中小各型企业的忠实伙伴,在整体价值键上,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附加价值较低,这是以上两个现象的必然结果。理想的微型企业还是需要具有特色,提供他人难以取代的价值,才能长久经营。中国台湾的零售业多,小吃店充斥,文创偏向小清新,附加价值低既是因,也是果。

校长兼工友的工作守则

微型企业也是企业,只是规模较小,平均生命週期较短,但许多经营原则相同。一般而言,第三年是一个微型企业重要的关卡,创业疲乏、客户新鲜感消退、未来何去何从,这些警号常在这时候出现。因此警觉性较高的微型企业经营者,会在创业一开始便谨守几个简单的原则:

做自己真正喜爱、擅长的事。有些业务虽然可以赚点钱,但自己不擅长,放弃并不可惜。有些业务必须做,而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妨考虑外包(例如做帐)。

清楚的帐目是大部份微型企业最容易忽视的工作,一则没时间,一则担心资讯外洩。但是如果不能每个月知道赚赔多少、成本和费用的分佈,只掌握现金流,如何能够在关键问题上做出适当的经营决策呢?

创业者的私人领域与微型企业重叠而难以区隔。创业者很容易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在自己一手创办的事业上,有时甚至家庭成员也全体参与,虽然这常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但也可能造成家庭或人事问题,最后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创办者不支薪资,私人费用与企业费用混淆不清,都是微型企业常见的现象,使得经营绩效难以透明。

创业者自己从校长做到工友,前场后场忙得团团转,结果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其实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市场趋势与科技日新月异,这既是危机也是生机。创业者要有好朋友,尤其是多闻和直言的益友,才能保持通畅的资讯管道。

薄创新与厚创新

创新难道已经成为显学?学者专家天天呼吁,产业要转型唯有靠创新,刚出版的新书只要挂上创新的字眼便能吸睛,大学裡纷纷开出创新管理的课程。

创新能够引起广大的关注是件好事,早该如此。不过以行动从事创新和用言语提倡创新的人数之间有个比例,这个比例该有多高?在用言语提倡创新的人中,有人拥有扎实的创新实务经验,有人饱读各种理论却止于纸上谈兵,两者又该如何搭配?

纸上谈创新,创新不过是一个没血汗没眼泪的中性名词;对于饱尝创新酸甜苦辣的人来说,创新却是风险、等待、焦虑、恐惧、侥倖的複合体,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募集资源、建立团队、决定先后,进行种种算计,还得承担可能失败的后果。

既然当前满朝文武都在大力鼓吹创新,这裡不妨再费点笔墨,姑且将创新归纳成两大类,进行一番剖析。

第一类有点知难行易的味道。例如许多互联网、最夯的手机应用,或者许多服务业的创新,可贵的是商业模式,或是某项独门创意。灵感虽然来之不易,研发却相对简单,这一类的创新,本文称之为薄创新。所谓薄,不代表商业价值低,只是它的技术开发不需要「火箭科学」。脸书是薄创新的典型代表。

第二类可说是知不易行更难。像是材料、能源、生技或洁淨科技等领域,技术开发有一定的节奏,需要的时间较长,投入再多的资源也不见得可以压缩进度,这一类的创新不妨称之为厚创新。厚,不只时间长,研究开发费用高,未来建立生产线的时候往往投资更大。观察电动车先驱特斯拉(Tesla)的历史,便能体会厚创新的特质。

薄创新需要跟时间赛跑,唯恐有人捷足先登。厚创新则是跟市场拔河,最怕弹尽援绝。薄创新的技术多跟资讯技术或软件有关,及时完成最重要,好坏相差不大,有些瑕疵也无大碍,三个月后可以再推出新版本,大学毕业两、三年的聪明小子便可以独挑大梁。厚创新则通常仰仗基本技术的创新,而且涉及学际整合,行家的经验可以累积,历久还能弥新。

从中国台湾看两大类创新

薄创新多需在地化,强龙往往不敌地头蛇(雅虎终于在 2012 年底退出韩国市场便是一个例子),因此商业价值多半跟在地人口成正比。中国台湾 GDP 排名世界第 26,人口却遥遥落居 49 名,在中国台湾发展薄创新,缺乏人口基数做后盾,创新的价值难以产生乘数效果。

这并不代表中国台湾不适合薄创新,只是在进行薄创新时该想清楚,眼前两条路该如何选择。

一是寻找一个广大的出海口,解决一项不受限于中国台湾的问题。如果选择的题目够大,出海口市场有相当规模,创意有独到之处,要说服创投公司或其他投资者参与并不困难,毕竟投资者时时在寻找有利可图的机会。

如果题目较小,市场仅限于中国台湾,也不必勉强或气馁,中国台湾的中小企业本来就佔 97%,做一个快乐的微型创业者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重要的是找到对盘的投资者,大家建立相同的认知和期待。

厚创新则比较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技术有独特价值,加以品质和商誉做后盾,便可以全球无远弗届。但是厚创新需要的「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往往非一蹴可及,必须依靠长期的耕耘;所幸一旦建立之后,也自然形成了坚厚的竞争壁垒。

中国台湾製造业惯以 OEM 模式加速进入市场,创新的厚度本来有限,但是二、三十年来在资讯、半导体和机械业也建立了可观的聚落,在这些基础上自然应该继续加厚创新的厚度;除此之外,要能够落实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厚创新是唯一的途径。

薄创新是激发年轻世代创新能量最佳的途径,厚创新是地狭人稠的中国台湾竞争力的长久保障。分别清楚厚与薄这两条不同的创新方向,有助于产学研或个人适当配置资源,根据能力与价值观,各自发展出赢得从容、赢得长久的策略。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6-07-1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人称T客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