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视觉的深度学习与网络的构建,训练及测试

视觉的深度学习与网络的构建,训练及测试

作者头像
计算机视觉研究院
发布2018-04-17 16:18:40
6260
发布2018-04-17 16:18:40
举报

已经很久没有更新平台的内容,今天抽空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点,那就是“深度学习”,接下来就来详细聊聊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特征???),然后来说说深度网络的搭建,最后让我们自己用手DIY属于自己的网络,现在就开始ing......


一说起“深度学习”,大家有想过为什么要去搭建复杂网络,去学习更高级的特征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趋势是朝着类脑那个大方向,现在类脑工作已经得到很多研究员的关注。

类脑计算实际上存在两个技术层面:第1层面是“走出诺依曼框架”,主要属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大范畴;第2层面是“基于神经科学的计算机算法”,试图超越人工神经网络框架和摆脱权值计算模型,实现对生物脑的高逼真性模拟。所以欧盟都已经联合开始研究人脑,都成立一个叫“人类脑计划”,美国也开始关注类脑。所以类脑计算这个方向是前途无量的。

第1类 主要有欧盟的“人类脑计划”和美国的“BRAINs”计划,虽然技术路径不同,但都是从生物脑的微观层面的实验数据和知识入手,通过逐渐整合,向上寻找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数量关系规律,最终建立起整体的脑理论模型。 该类方法的特点是“自下而上”,一场大规模的微观海量的数据和碎片化的实验知识的“拼图工程”。首先发展高尖端技术工具,以实现对脑的微观的结构和功能的全面测量和记录;然后建立起全脑微观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大规模的脑计算模型上发展,并试图形成对脑活动、脑病变和脑智能的机制性解读的整体理论;最后形成比较成熟的类脑计算技术和类脑人工智能。这种研究属于长周期的大科学或大工程,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2类 研究方法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直接将研究重心放在一个“好的”脑理论的建造上,然后向下导出神经元模型和神经元群体网络模型;之后测试和检验模型与微观神经知识和数据之间的契合度。这种研究的关键在于怎样找到正确的理论入手点,这一步不是单纯的建模方法问题,也不是一般的学科性理论问题,而是若干个重要学科的理论进程中的汇合点上的再综合,属于科学大周期性的结晶过程。这种研究属于长周期和“形而上”的小科学。目前,采用第2类方法的主要有美国Numenta公司和中国的神经深构造运算与脑计 算 机 实 验 室(Neural Deep Structure Computing & MindComputer Lab,Mindputer Lab),两个实验室技术路径虽异,但总体方法都是先从全脑角度来建立理论框架,然后将理论逐渐地向下细化,导出中观和微观的计算模型,之后再检验与微观层面的实验数据和知识的互恰性。

各有利弊:

两类研究方法各有利弊,第1类方法就像在万米悬崖峭壁贴身攀岩,向上的每一步很费时且充满未知。因为,从海量的数据中去试图进行全脑网络的微观拼图,是一个大随机性的事件,即使有超级计算机或其他先进微观技术的帮助,欧美两个脑项目的10年计划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第2类方法更像是空中伞降,难点在降落伞上,只要降落伞做得好,则向下定点降落的时间和复杂度比攀岩小的多。科学史已经证明,一个好的理论是大大削减科学探险随机性风险的锐利刀具。

有点说偏了,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深度学习这些事!


为什么要深度学习?

先来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都是底层特征的可视化,说明底层特征也只能学习一些基础的纹理等特征,但是如果达到人脑的视觉感知,就必须要学习更高级的高层语义特征。所以才会出现更深更复杂的网络,可以理解为挖掘更高层的语义特征来进行目标的表示。如下:


什么才是深度学习?

一般会有:1)组合模型;2)端到端的学习(End-to-End)。

学习

从具体------------------------>抽象

1)组合模型

犹如上面的流程图,充分说明了模型的组合学习。

2)End-to-End

下面两个链接是前期推送的内容,充分表明了网络的端到端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反向传播的具体案例

神经网络介绍—利用反向传播算法的模式学习

接下来参考了“slide credit Marc’aurelio Ranzato,CVPR ‘14 tutorial”

下面这个链接也详细介绍了CNN的演变与改进:

深度网络的“从古至今”的蜕变


框架

深度学习发展迅速,随之不同的框架也大量涌现出来。

Torch7

  • NYU
  • scientific computing framework in Lua
  • supported by Facebook

Theano/Pylearn2

  • U. Montreal
  • scientific computing framework in Python
  • symbolic computation and automatic differentiation

Cuda-Convnet2

  • Alex Krizhevsky
  • Very fast on state-of-the-art GPUs with Multi-GPU parallelism
  • C++ / CUDA library

TF,。。。。。。

因为我入门到现在一直用Caffe,所以今天节详细说说这个框架。

原因(参考):

● Expression: models + optimizations are plaintext schemas, not code. ● Speed: for state-of-the-art models and massive data. ● Modularity: to extend to new tasks and settings. ● Openness: common code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reproducibility. ● Community: joint discuss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BSD-2 licensing.

● Pure C++ / CUDA architecture for deep learning

● command line, Python, MATLAB interfaces

● Fast, well-tested code ● Tools, reference models, demos, and recipes ● Seamless switch between CPU and GPU


网络(Net)

一个网络是由一组不同层连接而成:、

name: "dummy-net"

layers{ name: "data" …} layers { name: "conv" …} layers { name: "pool" …} … more layers … layers { name: "loss" …}

LeNet:

层(Layer)

name: "conv1" type: CONVOLUTION bottom: "data" top: "conv1" convolution_param { num_output: 20 kernel_size: 5 stride: 1 weight_filler { type: "xavier" } }

Protobuf

网络(Net)和层(Layer)就是通过Protobuf来定义的。

Blob

Caffe源码---Blob基本使用

Solving: 训练一个网络

train_net: "lenet_train.prototxt" base_lr: 0.01 momentum: 0.9 weight_decay: 0.0005 max_iter: 10000 snapshot_prefix: "lenet_snapshot"

如果你需要GPU训练:

caffe train -solver lenet_solver.prototxt -gpu 0


最后举一些流行的例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去DIY。

目标检测:

R-CNN: Regions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http://nbviewer.ipython.org/github/BVLC/caffe/blob/master/examples/detection.ipynb Full R-CNN scripts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rbgirshick/rcnn

视觉风格识别

Karayev et al. Recognizing Image Style. BMVC14. Caffe fine-tuning example. Demo online at http://demo.vislab.berkeleyvision.org/

场景识别

http://places.csail.mit.edu/


微调(Fine-tuning)

输入:不同的源文件;

最后一层:不同的分类器。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炼丹师”——DL训练技巧

今天就到这里,希望可以给需要的朋友一带来一些帮助,谢谢!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5-1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计算机视觉战队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