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动作游戏中的碰撞系统

动作游戏中的碰撞系统

作者头像
沙因Sign
发布2018-04-18 10:38:38
1.9K0
发布2018-04-18 10:38:38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SignSignSign

对于熟悉动作游戏系统制作的玩家来说,这个应该算是常识了,不过还是写一下吧。

毕竟,可能有些同学还没看过。

在动作游戏里,角色的『图』与实际产生的效果是不完全对等的。

例如这样一个动作:

怎么才能判断,这个角色的『脚』踢中对手呢?

很显然,靠图像识别是不现实的,就算技术上能检测出图中哪一部分是『脚』,但实际应用如果真这么做就会显得很蠢。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用个『东西』来代替,并告知游戏系统,这个『东西』是『脚』。

在传统的动作格斗类游戏里,这个『东西』是一个矩形方块:

图中,红色方块即用来代替『脚』的东西。

而蓝色方块代替的是角色的『身体』。

身体正下方的『十字标记』是角色的『位置』。

完整的分解图:

也就是说,如果把角色的动画去掉的话,实际上,动作格斗游戏就是几个不停消失出现的方块的游戏。

而这些方块就是组成动作游戏碰撞系统的关键了。

首先,多个方块之间的碰撞计算是很简单的。

比如要判断这两个方块是否碰撞,那么只要分别判断红色方块4个点是否有一个在蓝色方块之内即可。

判断点a是否在蓝色方框内,那么只要知道a的横轴是否大于x小于y,a的纵轴是否大于z小于x即可。

这样的只算只需要重复4次,就可以判定当前的红色方框是否与蓝色方块碰撞。

在代码上,这种也叫做aabb碰撞盒检测,应该是性能最高的一种碰撞检测。

了解了碰撞原理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看:

角色出现打击效果了。

什么时候出现打击效果?很明显,当角色A『攻击部位』的方框碰撞到角色B『身体部位』的方框时,就说明A打中B了。

由此,我们回到前面的图,可以看出,方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打击框』与『受击框』。

而这些框随着角色动画,不断的移动甚至隐藏自己的位置。

当碰撞成立时,在碰撞的位置上加入打击特效,如此就会在视觉上呈现动作格斗的效果了。

当然,除了这两个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框体,就是角色身下的那个十字。

这个是角色的『定位框』,也是角色的正确位置所在,它主要用来判断角色之间的实际距离,最经常被用于『投技』。

触发投技是需要固定距离的,而『投技框』不同与『打击框』与『受击框』。『定位框』是个固定大小以及固定于角色基本位置的框体。

当两个角色的『定位框』发生碰撞,即可触发投技。(有些动作游戏没有投技,比如超级玛丽,魂斗罗,就不需要这一项)

当然,除了这3种标准的框体,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奇奇怪怪的框体。

比如我在格斗节奏中就增加了一种『攻击范围』的框体,当『攻击范围』与『受击框』产生碰撞时,带有『攻击范围』的本体就会触发一些行为,或者改变角色技能,这个主要是我用来写AI的,不过感觉有点没太必要……

最后,由于格斗游戏中,框体众多,为了更贴近动画呈现的效果,一个角色可能会有多个『打击框』与『受击框』。

而同一个角色的不同框体是没有必要产生碰撞的,因此,动作游戏需要有『碰撞池』,专门用来放置框体。

比如『碰撞池1』里放角色A的『攻击框』,『碰撞池2』里放角色A的『受击框』,『碰撞池3』里放角色B的『攻击框』,『碰撞池4』里放角色B的『受击框』。

那么在角色碰撞计算时,只要计算『碰撞池1』与『碰撞池4』的碰撞情况,以及『碰撞池2』与『碰撞池3』的碰撞情况就足够了。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计算量。

很多3d游戏的碰撞系统其实和这个原理相识,只是框体变成了立方体。

————

实际上在代码中,有很多更为精致的碰撞方式,比如圆形碰撞,方向矩形碰撞,物理引擎之类的。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碰撞代码即可。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3-0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Sign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