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排序算法算法对比

排序算法算法对比

作者头像
朱晓霞
发布2018-04-18 11:04:43
6700
发布2018-04-18 11:04:43
举报

排序大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种:内排序和外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全部记录存放在内存,则称为内排序,如果排序过程中需要使用外存,则称为外排序。下面讲的排序都是属于内排序。

内排序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二分法插入排序、希尔排序。

2、选择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堆排序。

3、交换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4、归并排序

5、基数排序

对比

61520931627_.pi

冒泡排序

1.基本思想:两个数比较大小,较大的数下沉,较小的数冒起来。

2.过程:

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据,如果第二个数小,就交换位置。

从后向前两两比较,一直到比较最前两个数据。最终最小数被交换到起始的位置,这样第一个最小数的位置就排好了。

继续重复上述过程,依次将第2.3...n-1个最小数排好位置。

image

3.平均时间复杂度:O(n2)

4.优化:

针对问题:

数据的顺序排好之后,冒泡算法仍然会继续进行下一轮的比较,直到arr.length-1次,后面的比较没有意义的。

方案:

设置标志位flag,如果发生了交换flag设置为true;如果没有交换就设置为false。

这样当一轮比较结束后如果flag仍为false,即:这一轮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据的顺序已经排好,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

5.Python代码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staticmethoddef bubble_sort(arr):
    for i in range(len(arr)):
        not_change = True
        for j in range(len(arr) - 1, i - 1, -1):           
if arr[j] < arr[j - 1]:
                t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mp
                not_change = False
        if not_change:            
break
return arr

选择排序

1.基本思想:

在长度为N的无序数组中,第一次遍历n-1个数,找到最小的数值与第一个元素交换;

第二次遍历n-2个数,找到最小的数值与第二个元素交换;

第n-1次遍历,找到最小的数值与第n-1个元素交换,排序完成。

2.过程:

image

3.平均时间复杂度:O(n2)

4.python代码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staticmethoddef select_sort(arr):
    for index in range(len(arr)):
        min_index = index        
for j in range(index + 1, len(arr)):            
if arr[j] < arr[min_index]:
                min_index = j        
if min_index != index:
            tmp = arr[index]
            arr[index] = arr[min_index]
            arr[min_index] = tmp    
return arr

插入排序

1.基本思想: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假定前n-1个数已经排好序,现在将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列中,使得这n个数也是排好顺序的。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

2.过程:

image

image

3.平均时间复杂度:O(n2)

4.python代码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staticmethoddef insert_sort(arr):
    for index in range(len(arr) - 1):        
for j in range(index + 1, 0, -1):          
if arr[j] < arr[j - 1]:
               t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mp            
else:                
break
    return arr

希尔排序

1.基本思想:

希尔排序是把记录按下标的一定增量分组,对每组使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排序;随着增量逐渐减少,每组包含的关键词越来越多,当增量减至1时,整个文件恰被分成一组,算法便终止。

2.过程:

image

3.平均时间复杂度:O(n*logn)

4.python代码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shell_sort(arr):
    gap = len(arr)    
while True:
        gap = int(gap / 2)        
for arr_index in range(gap):
            print('arr_index:', arr_index)            
for element in range(arr_index, len(arr) - 1, gap):
                print('element:', element)                
for j in range(element, arr_index, -gap):                    
# print('j', j)
                    if arr[j] < arr[element - gap]:
                        tmp = arr[element - gap]
                        arr[element - gap] = arr[j]
                        arr[j] = tmp                    
else:                        
break
        if gap == 1:            
break
    return arr

快速排序

1.基本思想:(分治)

先从数列中取出一个数作为key值;

将比这个数小的数全部放在它的左边,大于或等于它的数全部放在它的右边;

对左右两个小数列重复第二步,直至各区间只有1个数。

2.过程

1)初始时 i = 0; j = 9; key=72 由于已经将a[0]中的数保存到key中,可以理解成在数组a[0]上挖了个坑,可以将其它数据填充到这来。

从j开始向前找一个比key小的数。当j=8,符合条件,a[0] = a[8] ; i++ ; 将a[8]挖出再填到上一个坑a[0]中。

这样一个坑a[0]就被搞定了,但又形成了一个新坑a[8],这怎么办了?简单,再找数字来填a[8]这个坑。

这次从i开始向后找一个大于key的数,当i=3,符合条件,a[8] = a[3] ; j-- ; 将a[3]挖出再填到上一个坑中。

image

2)此时 i = 3; j = 7; key=72 再重复上面的步骤,先从后向前找,再从前向后找。

从j开始向前找,当j=5,符合条件,将a[5]挖出填到上一个坑中,a[3] = a[5]; i++;

从i开始向后找,当i=5时,由于i==j退出。

此时,i = j = 5,而a[5]刚好又是上次挖的坑,因此将key填入a[5]。

image

3)可以看出a[5]前面的数字都小于它,a[5]后面的数字都大于它。因此再对a[0…4]和a[6…9]这二个子区间重复上述步骤就可以了。

image

3.平均时间复杂度:O(N*logN)

4.Python代码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quick_sort(self, arr, left, right):
    if left >= right:        return
    key = arr[left]
    i = left
    j = right    while i < j:        
while i < j and arr[j] >= key:
            j -= 1
        if i < j:
            arr[i] = arr[j]
            i += 1
        while i < j and arr[i] < key:
            i += 1
        if i < j:
            arr[j] = arr[i]
            j -= 1

    arr[i] = key
    self.quick_sort(arr, left, i - 1)
    self.quick_sort(arr, i + 1, right)    
return arr

堆排序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而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它的最坏,最好,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它也是不稳定排序。首先简单了解下堆结构。

堆是具有以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大顶堆;或者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小顶堆。如下图:

image

同时,我们对堆中的结点按层进行编号,将这种逻辑结构映射到数组中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image

该数组从逻辑上讲就是一个堆结构,我们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一下堆的定义就是:

大顶堆:arr[i] >= arr[2i+1] && arr[i] >= arr[2i+2]

小顶堆:arr[i] <= arr[2i+1] && arr[i] <= arr[2i+2]

堆排序基本思想及步骤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步骤一 构造初始堆。将给定无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一般升序采用大顶堆,降序采用小顶堆)。

image

假设给定无序序列结构如下

1、此时我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叶结点自然不用调整,第一个非叶子结点 arr.length/2-1=5/2-1=1,也就是下面的6结点),从左至右,从下至上进行调整。

image

2、找到第二个非叶节点4,由于[4,9,8]中9元素最大,4和9交换。

image

这时,交换导致了子根[4,5,6]结构混乱,继续调整,[4,5,6]中6最大,交换4和6。

image

步骤二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使末尾元素最大。然后继续调整堆,再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如此反复进行交换、重建、交换。

3、将堆顶元素9和末尾元素4进行交换

image

4、重新调整结构,使其继续满足堆定义

image

5、再将堆顶元素8与末尾元素5进行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8.

image

后续过程,继续进行调整,交换,如此反复进行,最终使得整个序列有序

501521032602_.pi

再简单总结下堆排序的基本思路:

a.将无需序列构建成一个堆,根据升序降序需求选择大顶堆或小顶堆;

b.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将最大元素"沉"到数组末端;

c.重新调整结构,使其满足堆定义,然后继续交换堆顶元素与当前末尾元素,反复执行调整+交换步骤,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代码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staticmethoddef heap_sort(arr):
    # 调整大顶堆(仅是调整过程,建立在大顶堆已构建的基础上)
    def adjuct_heap(array, index, length):
        # 先取出当前元素i
        temp = array[index]        
# 从i结点的左子结点开始,也就是2i + 1处开始
        k = index * 2 + 1
        while k < length:            
# 如果左子结点小于右子结点,k指向右子结点
            if k + 1 < length and array[k] < array[k + 1]:
                k += 1
            # 如果子节点大于父节点,将子节点值赋给父节点(不用进行交换)
            if array[k] > temp:
                array[index] = array[k]
                index = k            
else:               
break
            k = 2 * k + 1
        # 将temp值放到最终的位置
        array[index] = temp    
# 构建最大堆
    for i in range(int(len(arr) / 2 - 1), -1, -1):        
# 从第一个非叶子节点从下至上,从右至左调整结构
        adjuct_heap(arr, i, len(arr))    
for j in range(len(arr) - 1, -1, -1):
        tmp = arr[j]
        arr[j] = arr[0]
        arr[0] = tmp
        adjuct_heap(arr, 0, j)    
return arr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MERGE-SORT)是利用归并的思想实现的排序方法,该算法采用经典的分治(divide-and-conquer)策略(分治法将问题分(divide)成一些小的问题然后递归求解,而治(conquer)的阶段则将分的阶段得到的各答案"修补"在一起,即分而治之)。

image

可以看到这种结构很像一棵完全二叉树,本文的归并排序我们采用递归去实现(也可采用迭代的方式去实现)。分阶段可以理解为就是递归拆分子序列的过程,递归深度为log2n。

合并相邻有序子序列

来看看治阶段,我们需要将两个已经有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比如上图中的最后一次合并,要将[4,5,7,8]和[1,2,3,6]两个已经有序的子序列,合并为最终序列[1,2,3,4,5,6,7,8],来看下实现步骤。

image

image

Python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merge_sort(self, lists):
    def merge(left, right):
        i, j = 0, 0
        result = []        
while i < len(left) and j < len(right):            
if left[i] <= right[j]:
                result.append(left[I])
                i += 1
            else:
                result.append(right[j])
                j += 1
        result += left[I:]
        result += right[j:]        
return result   
# 归并排序
    if len(lists) <= 1:        
return lists
    num = int(len(lists) / 2)
    left = self.merge_sort(lists[:num])
    right = self.merge_sort(lists[num:])    
return merge(left, right)

基数排序

不需要直接对元素进行相互比较,也不需要将元素相互交换,你需要做的就是对元素进行“分类”。这也是基数排序的魅力所在,基数排序可以理解成是建立在“计数排序”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实际项目中,如果对效率有所要求,而不太关心空间的使用时,我会选择用计数排序(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条件),或是一些计数排序的变形。

基数排序(radix sort)属于“分配式排序”(distribution sort),又称“桶子法”(bucket sort)或bin sort,顾名思义,它是透过键值的部份资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藉以达到排序的作用,基数排序法是属于稳定性的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O (nlog(r)m),其中r为所采取的基数,而m为堆数,在某些时候,基数排序法的效率高于其它的稳定性排序法。

如果我们的无序是 T = [ 2314, 5428, 373, 2222, 17 ],那么其排序的过程就如下两幅所示。

image

上面这幅图,或许你已经在其他的博客里见到过。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跟说明。在基数排序里,我们需要一个很大的二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大小是 (10 * n)。10 代表的是我们每个元素的每一位都有 10 种可能,也就是 10 进制数。在上图中,我们是以每个数的个位来代表这个数,于是,5428 就被填充到了第 8 个桶中了。下次再进行填充的时候,就是以十位进行填充,比如 5428 在此时,就会选择以 2 来代表它。

image

基数排序过程图-1

image

基数排序过程图-2

image

python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staticmethoddef radix_sort(lists, radix=10):
    # k = int(math.ceil(math.log(max(lists), radix)))
    k = radix
    bucket = [[] for i in range(radix)]    
for i in range(k):        
for j in lists:
            bucket[int(j / (radix ** (i - 1)) % (radix))].append(j)            
# bucket[int(j % (radix))].append(j)
        del lists[:]        
for z in bucket:
            lists += z            
del z[:]
        print(lists)    
return lists

参考链接: http://python.jobbole.com/82270/ https://www.jianshu.com/p/ae97c3ceea8d https://www.cnblogs.com/chengxiao/p/6194356.html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4-1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目标检测和深度学习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步骤一 构造初始堆。将给定无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一般升序采用大顶堆,降序采用小顶堆)。
  • 步骤二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使末尾元素最大。然后继续调整堆,再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如此反复进行交换、重建、交换。
  • Python代码: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