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在这里,UI工程师在做什么

在这里,UI工程师在做什么

作者头像
花叔
发布2018-04-18 11:39:52
1.3K0
发布2018-04-18 11:39:52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花叔的专栏花叔的专栏

前阵子有个学生要投简历,他在“UI工程师”和“前端工程师”这两个岗位中权衡,最后选择了“前端工程师”,我问他为什么,他跟我说:“我的视觉设计能力不大好,所以UI工程师我就不考虑了”。

但我看他的简历,不管从兴趣爱好还是技术能力都比较适合从事UI工程师,于是我跟他说:“国外的UI工程师也许真需要设计能力,但在国内,据我所知,起码在腾讯,UI工程师是不一定需要具备很强的视觉设计能力的,你得考虑考虑国情啊。”

所以,前端界以前的谜题“不知道网页重构是什么”演变成“不知道UI工程师是什么”。

不少应届毕业生或者工作几年的网站开发从业者,一听到“UI”这词就会以为这是要做视觉或者做交互相关工作的,往往会以为“UI工程师”就是“UI设计师”。

其实不是的。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花叔眼里“UI工程师”是怎样的。

首先明确一下,BAT中,其实仅有腾讯是有“UI工程师”这个岗位,那它是怎么来的呢?

大概在三年前,腾讯并没有UI工程师这个岗位,却有“网页重构设计师”这么一个岗位,其实“网页重构”就是“UI工程师”的前身,那么问题来了,“网页重构”又是什么?

08、09年那个年代,在腾讯内诸如QQ空间、QQ秀、QQ会员、QQ音乐等增值产品都具有自己庞大的网站平台。

运营这些平台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网页制作人力,这种人力在以前最合适他们的称谓可能是“网页编辑”或者“页面仔”,后来公司为了给他们提供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晋升体系,于是先行的老大们就创建了“网页重构”这个岗位,用于把这帮人聚拢起来,共同进步。这岗位一开始的时候很难被理解,外界很多人会笼统地把它理解成“切图的人”。

确实,当时这帮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切图,他们日常工作就是把视觉设计师做好的设计稿,用html+css做成无数据交互的静态网页,这个过程也成为“页面还原”,这过程时为了输出静态页面(所谓的重构稿),做完后静态页面就会交付给“前端开发”同学,让他们用这些页面去跟后端提供的数据接口进行嵌套绑定,姑且把这嵌套工作称为“数据填充”。

当年,其他公司的前端人力可能会把“页面还原”和“数据填充”的工作一起做,然而在腾讯,这事却是交给了两波人,一波人叫“网页重构工程师”,另一波人就叫“web前端工程师”。

为什么要如此细化分工,原因在于当时对接的业务大部分为平台型的网站需求,大部分要做的是portal页,需求量极大,一个开发人力一天可能同时兼顾3-5个需求,如果单一人力在某个项目中兼顾事情太多,那么项目的节点风险会大大提高。

把工作细分到不同的工种,然后按照流水线一般的流程进行操作,这样首先能并行开发,同时能提高人力置换的灵活性,降低流程中因人力问题而发生断点的风险。

然而工种细分会带来复杂的流程,给大家看看,当年笔者对某个产品的重构工作流程的梳理:

原图在这:

http://wxnodes.cn/application/images/liucheng.png

流程涉及人员较多,各环节人力会配备一个小PM,这个小PM主要工作是专门收集需求、人力排期以及突发需求协调。

因为有小PM的存在,很多网页重构设计师可长期处于良性执行状态,这也是大部分重构设计师的常态。所以在技术栈的选择上,仅有部分能力模型较为综合的人力会进行跨界技术研究,其他绝大部分同学相对聚焦于本岗位相关的领域,加之当时HTML5还处于草稿阶段,DIV+CSS的技术在国内并不多人擅长,所以大伙即使设限在这个领域中,也有不少知识和经验需要积累。

此时大家关注的技术话题是:结构与样式分离、标签语义化、CSS颗粒化、组件化、资源选择和优化、请求优化、YUI14条以及浏览器渲染原理等,这些都是当年大伙都在研究的方向,时至今日,部分话题可能我们已经比较少关注,但诸如组件化资源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一直都在坚持。

业务决定人力,业务变化相当快,人力也开始顺应变化。

很快手机端的兴起,带动了多终端技术的钻研热情,2010年苹果公司力推HTML5,手Q以及2011诞生的微信提供的朋友圈、公众号间接给HTML5助力了一波,然而HTML5所提供的技术点不再像当年DCV+CSS那么纯粹,除了提供新标签、新语意外,还提供了丰富的JS API,加上CSS3语言的盛行,让越来越多的网站重构设计师在学习本领域新技术的基础上,还能抽时间去钻研更多原本是“web前端工程师”钻研的领域,如安全、组件封装、js库开发等领域。

直到现在,“网页重构设计师”早已正式改名为“UI工程师”,虽然从日常工作看起来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毕竟大环境决定了“网页重构”也需要蜕变,不少人开始思考各自的职业走向,除了业务外,还会进行跨界研究。

于是衍生出各种不同风格的UI工程师,大致会有两类人:

1. 偏上游视觉的UI工程师,这类人力,除了具备“还原设计稿”能力外,还具备产品交互、视觉设计或者数据分析等能力

2. 偏下游开发的UI工程师,这类人力也具备“还原设计稿”的能力,但能开始做“数据嵌套”和“组件封装”工作,同时还有部分人力会钻研新技术,如原生APP开发、外壳式APP开发、AR/VR在WEB领域的应用、开源硬件、小程序又或者是微信JSSDK以及手Q API相关延伸技术的研究。

总体看来,UI工程师不再是单面手,在团队招聘过程中,会对新入职员工要求得更多。

之所以会出现第一种人力模型,主要在于“UI工程师”归根到底还是从属于设计岗位,很多同学在入行前其实是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能力基础,他们也在部分自研项目中巩固了这一能力。

更多的是第二种人,因为“UI工程师”与“web前端工程师”在工作上的界限已经有点说不清了,有些偏逻辑或数据型的代码,在部分团队中已由“UI工程师”负责,这必然导致这部分人力需要钻研更靠后端的技术。

加之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很多相关的API需要封装、很多流程中的工具或者平台需要搭建,这些东西显然需要有一定后台开发能力的人员介入,而业务外的需求要寻求后台开发资源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有一部分UI工程师就兼顾了这部分工作,也因此开始发拓了对“后台开发”、“服务器运维”、“前后端API封装”等能力的钻研。

开发流程也有所改变,为了提升效率,UI工程师们会跟web前端工程师一样开始研究 webpack 、glup 等基于Nodejs的构建工具,会提出适合自己团队的业务流程方案,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遵从统一的开发流程。

总之,UI工程师变得越来越全栈,而且由于在“网页重构”年代,UI工程师经常与上游产品经理、交互或视觉设计师打交道,积累了相当多的业务通用经验,这帮人的“全栈”能力更容易影响业务的形态。”

他们能做出很多创新的产品和业务,慢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团队,典型的团队如:腾讯TGideas设计团队,这个团队里有“web前端工程师”也有“UI工程师”,两种人力在业务中的角色和工作是一致的,都在做“技术驱动业务”的事情。最近他们出了一本关于移动页面开发的书---《指尖上行---移动前端开发进阶之路》,里面阐述的内容正正表明了:前端开发工程师或者UI工程师正为业务搞尽心思,并一直努力地用技术去驱动业务。

这是一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书,汇聚了TGideas前端团队这么多年来的移动开发经验,对页面适配、调试方式、常见框架、CSS3、SVG、ThreeJs、移动web APIs、WebVr、性能优化、数据分析等知识进行阐述,从创意到实现,介绍了大公司内的创新案例是怎么实现的。

而据我所知,参与该书撰写的20多位大侠就是“UI工程师”(或从“UI工程师”刚转“web前端工程师”的)。

所以,要更具体的了解UI工程师们到底在做什么,也许看完该书就不用看本文了。

虽然您已经看完本文了。

毕。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9-1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MinProgram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云开发 CloudBase
云开发(Tencent CloudBase,TCB)是腾讯云提供的云原生一体化开发环境和工具平台,为200万+企业和开发者提供高可用、自动弹性扩缩的后端云服务,可用于云端一体化开发多种端应用(小程序、公众号、Web 应用等),避免了应用开发过程中繁琐的服务器搭建及运维,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开发门槛更低,效率更高。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