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国内外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家及专家围绕“机器人+”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智能制造大势所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快速成长中的中国机器人产业为什么要“+”,到底需要“+”些啥?
机器人为啥要“+”?
“当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推动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说。
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与机器人技术迅速融合,衍生出形态多样、功能各异、用途广泛的各类机器人产品,其应用领域也从工业制造领域,逐渐拓展到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安防救灾等各个方面。
总结下来,三大因素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且势不可当。
机器人的发展进入到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3.0时代,可以说,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机器人要“+”什么?
相信大家对“互联网+”耳熟能详,其开放性、灵活性、丰富性、先进性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问题来了,机器人要“+”什么?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围绕“机器人+”主题,大会精心安排了政策与方向的大会主论坛,以及机器人全球发展、工业机器人融合发展、服务机器人融合发展以及无人系统等五个专题论坛,着重探讨机器人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产业应用等方面的融合协同发展之路。
“今天的机器人技术、功能和适用性与人类的期望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产业化的机器人产品,各方面感知能力并不是很强,只能在结构化的环境中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尤其是特种机器人的交互功能,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封锡盛坦言。
未来几年,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人技术,有望率先取得突破。机器人的听觉、视觉、自主决策制度等感知能力逐渐适用,机器人将拥有更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器人产业参与者要做的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为长远的眼光,实现国际间、产业间、企业间更加有深度的合作。
产业发展新成果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出以下特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说。
此外,中国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有效进展。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副主任田昭莹介绍,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已明确了到2020年的两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8年,初步健全中国机器人标准体系,制定60项左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点包括基础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新型机器人产品,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
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大约制定100项左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点是在基础标准、评定方法,以及产量大应用广的一些整机产品的标准制定。
机器人产业大数据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现场发布2017年上半年国家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
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服务行业已达3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102个行业中类;
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是三大首要应用行业。
多关节机器人市场价值约11.8亿元,同比增长18.9%;
坐标机器人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14.4%,是CRIA统计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
SCARA机器人销售经历了前期回落后,上半年增速由负转正,实现翻倍增长;
工厂用AGV和并联机器人保持15%左右的增速;
圆柱坐标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
非标设备销量猛增,同比增长119.4%,体现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正在进一步释放。
搬运与上下料领域,上半年销售11879台,同比增长24.3%;销量最多的是用于塑料成型领域的上下料机器人,用于包装、拾放的搬运机器人和用于冲压、铸造、钣金的上下料机器人销量增长最快;
焊接与钎焊领域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5%;比重最大的仍是钎焊,弧焊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84.3%,点焊机器人增长22.2%,激光焊机器人增长29.1%;
装备与拆卸机器人、涂层与封胶机器人、加工机器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0.9%、37.2%和11.9%。
上半年超过9000台国产工业机器人流向华东地区,同比增长54.6%;华东地区销量约占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东北地区销量增速最高,同比增长66.5%,但仅占总量的4.4%;
其他区域销量占比均较上年有所回落。
文章来源:中国工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