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全网首发 | 马斯克的挑战(上)

全网首发 | 马斯克的挑战(上)

作者头像
AI科技大本营
发布2018-04-27 10:14:55
7600
发布2018-04-27 10:14:55
举报

这几天,我们在以全网最完整的编译、全网最迅速的动作,来为读者带来科技人气王Tim Urban的Neuralink长文。 我们用第一篇仔细剖析了神经网络的进化史,第二篇则重点讲解最为复杂的神经网络——人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第三篇我们径直进入大脑——以了解人们如何捕获并控制大脑信号。 了解到大脑和脑机接口中的难题,你肯定特别好奇马斯克为什么要做这事,他到底想对你的大脑动什么手脚?他都找了哪些人来对你的大脑开刀?哪些人将会先用上他们这里的技术? 这几个问题正好把我们带入今天的正题,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马斯克的新团队都是怎么想的。 由于该系列单篇篇幅仍过长,我们将单篇也切割成上下两部分,方便阅读。届时,我们也会将该系列做成全套精美电子书,以飨读者。

作者 | Tim Urban 编译 | AI100

我已经分别介绍过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经营的环保跑车公司特斯拉(Tesla)以及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我认为我是了解埃隆·马斯克的思维模式的。如下图所示:

埃隆·马斯克公司模式

起点——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资金支持——公司创新——相互匹配驱动产业——产业创新——目标——目标的实现结果——机会增加,前途美好

其实,在埃隆·马斯克打算开一家新公司的时候,通常先是从图片中最右边开始考虑的,然后再从图片的最左边开始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计划。

埃隆·马斯克认为,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变动将会增加极具发展前景的人类的可能性。他明白,当全世界都致力于研发人类巨人的时候,世界就会迅速的发生大规模变动。如果(亦或者说只有)人类巨人(the Human Colossus)在某些方面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消耗资源进行创新达到这个目标,那么这就是一个极佳的商业决定。埃隆·马斯克知道人类巨人会实现这个目标。

通常,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在崛起之前就像是一堆一触即燃的木头,万事俱备只欠火柴。技术上的缺陷阻碍着这个行业的崛起。

所以,当埃隆建立新公司时,通常该新公司的首要核心策略就是创造火柴,只有有了火柴才能带动整个行业让人类巨人有用武之地。反过来说,也就是埃隆相信该领域的发展将会通过增加人类的种种可能性,为整个世界带来改变,创造出美好的将来。但是在了解埃隆公司的过程中,你必须从缩放的视角纵观全局。如果你不是这样做的,那么你会对他们为了业务所做的事情产生误解——虽然公司试图创新制造出那根至关重要的火柴,但实际上,他们为了公司的业务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持公司的现有机制。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我介绍环保跑车公司特斯拉(Tesla)以及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帖子。我曾采访过埃隆,问他为什么选择进军工程学领域而非科学领域,埃隆解释道:就发展与进步而言,“工程学才是阻碍发展的因素”。换而言之,科学、商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进步基于的都是工程学的发展。如果你关注历史,这就说得通了——工程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支持了人类进步史中所有最伟大的革命。工程学就是那根火柴。

所以,为了了解埃隆·马斯克的公司,你除了需要思考那根他正在试图创造的火柴——还需要考虑其他三个变量,如图所示:

Elon Musk公司模式

起点——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资金支持——公司创新——相互匹配驱动产业(?)——产业创新——目标(?)——目标的实现结果(?)——机会增加,前途美好

通过了解其他公司,我了解到了这些格子里应该填充的内容:

特斯拉公式

起点(每个人都开一辆汽油驱动的汽车)

公司创新(转换至锂离子电池/建立起世界能源网络/超大电池厂)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制造并销售汽车)

资金支持

相互匹配驱动产业(经济适用的超人气电动汽车)

产业创新(所有主要的汽车公司都致力于打造精品电动汽车)

目标(可持续能源世界即将到来)

目标的实现结果(降低了环境或者经济大灾难的风险)

机会增加,前途美好

Spacex公司的公式

起点(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星球上)

公司创新(让火箭可重复使用)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东西或人送到太空中)

资金支持

相互匹配驱动产业(太空旅行的成本大幅度减少)

产业创新(越来越多的公司制造火箭/公司纷纷投资火星殖民计划)

目标(人类可以生活在多个星球上)

目标的实现结果(太空人寿保险)

已经实现的结果所带来的结果(生存风险降低)

机会增加,前途美好

接下来,当我试着开始理解Neuralink究竟是什么时,我便知道这些空格是需要我填写的变量。与此同时,我只是有机会获悉其中一个变量非常模糊的概念——这家公司的目标就是“为了加速全脑接口(whole-brain interface)的出现。”或者,我也可以把这个目标想象成一顶 wizard hat。

Elon Musk公司模式

起点——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资金支持——公司创新——相互匹配驱动产业(?)——产业创新——目标(?)——目标的实现结果(?)——机会增加,前途美好

正如我所理解的那样,所谓全脑接口(whole-brain interface)就是脑机接口处于理想情况下——从本质上来说,在超先进的概念中,你脑子里所有的神经元都能无缝地与外界进行交流。这个概念借鉴了科幻小说里“神经织网”(neural lace)的想法。

我有许多疑问。

幸运的是,我正在去往洛杉矶的路上,到洛杉矶后我打算与半数Neuralink创始团队人员坐下来好好聊聊,而我大概就是那一群人中最笨的一个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谦虚,而是我确确实实是其中最笨的一个人。请看下面该死的蓝色格子里的内容。 Neuralink创始团队: Paul Merolla曾在IBM公司工作7年,是SyNAPSE程序的首席芯片设计师。在IBM工作期间,他负责TrueNorth芯片的开发——这款芯片曾利用晶体管nbd(transistor count nbd)设计出了最大的CMOS设备。Paul告诉我他研究的领域叫做神经形态,这个领域的研究目标就是设计出基于人脑结构原理的晶体管电路。 Vanessa Tolosa不仅是Neuralink的精密加工专家,还是世界上研究生物相容材料的顶级专家。Vanessa的主要工作就是基于集成电路行业的规范来设计生物相容材料。 Max Hodak曾在杜克大学的Miguel Nicolelis实验室研发突破性的BMI技术。在此期间,为了经营好其名为Transcriptic的“生命科学的云机器实验室”,他需要在学校与实验室之间往返两次。 DJ Seo在其25岁左右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就构建出了“神经尘”这一最前沿的新型BMI概念——微型超声波传感器能够提供新的方式来记录大脑的活动。 Ben Rapoport不但是Neuralink的外科专家而且还是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他还是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的博士。因此,在Ben Rapoport看来,工作就好比是一台需要“利用镜头植入装置”完成的手术。 Tim Hanson被同事誉为“这个星球上最棒的全能工程师之一”,他自学了非常多有关于材料科学和微细加工的办法来开发一些即将应用在Neuralink中的核心技术。 Flip Sabes是位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通过结合“大脑皮质的生理学、计算和理论模型以及人类心理物理学和生物学”创造出了BMI新领域。 Tim Gardner是布朗大学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该实验室致力于为鸟儿进行BMI移植,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复杂歌曲通过基本神经元组合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是为了研究“不同神经尺度中神经活动模式之间关系。”Tim和Flip为了加入Neuralink团队舍弃了铁饭碗——他们相信这个公司的前途一片光明。 最后采访的是埃隆,他既是CEO又是团队中的一员。埃隆作为CEO与他最近开始做的事情并不相符而且只要经营的环保跑车公司特斯拉(Tesla)以及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常运营,他就把Neuralink放在首位。一旦涉及到神经科学,埃隆就成了团队里专业知识最少的那一个——他在创办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时也没有储备太多这方面的知识,但是通过阅读书籍以及向团队里的专家请教的方式,埃隆迅速地成了一名合格的火箭科学家。这种事情很有可能会再次发生。(至于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原因——埃隆表示:“我认为对技术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

我采访埃隆关于如何组建团队的问题。埃隆丝毫不夸张的表示,为了组建这个团队他亲自接见了不下1000多个人。同时他还说,当你从事的技术工作涉及神经科学、脑部手术、微观电子、临床试验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时,要具备大量的完全独立的领域专业知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所以埃隆寻找的是跨学科的专家。你可以从上述的履历介绍中看出来——每位成员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跨领域知识,他们共同组成了最终这个具备罕见技能且非常优秀的团队。埃隆还招聘了一位特别精通缩放任务技术的人员——他更注重行业结果而非无用的报告。团队的组建并非易事。

现在,他们现在就坐在桌子周围看着我。期间停顿了40秒,在采访他们之前我本应该做更多的研究的。

——什么是细胞?

——在我解释去极化作用之前,我想知道你对去极化作用有多少了解呢? 他们心领神会,然后把难度降低了四个档次,讨论还在继续,而我已经开始扫视周围的摆设了。在接下里的几周里,我见到了Neuralink团队中的另一部分人员,每一次我都屋子里最笨的那个人。在开会的过程中,我集中精力试图徒绘制出一张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全面图片。我真的很想弄清楚这两个方框中的内容,如图所示:

Elon Musk公司模式

起点——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资金支持——公司创新——相互匹配驱动产业(?)——产业创新——目标(?)——目标的实现结果(?)——机会增加,前途美好

第一个方框非常简单。Neuralink公司旁边就是一个脑机接口开发公司。他们想要创造出顶尖的BMI技术——其中一项就是创造出“微米大小的设备。”这么做不仅有助于公司的发展,而且还为创新产品的投入使用提供了完美的载体(与SpaceX公司的方法类似,利用其发射技术维持公司的发展,同时也利用其最新的工程开发进行试验)。

关于他们打算先研究哪种接口,埃隆是这么说的:

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四年内向市场投放有助于某些严重脑损伤病症(中风、癌变,脑瘫)的接口。

第二方框里面的内容非常模糊。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显而易见,蒸汽机技术利用燃烧产生的热能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如果你跟生活在1760年的人们谈论此事,他们基本无法理解——他们要努力跨越什么样阻碍、什么样的创新能让他们跃过这些障碍以及多久以后能实现先前设定的目标。现在,我们就处于这种情况中——试图找出将会带来神经革命的火柴的模样,并且努力找到创造这根火柴的办法。

关于创新的讨论实际是从遇到的困难开始的——你曾经尝试进行过什么样的创新呢?在Neuralink的案例中,我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是假如在这里也做很多尝试的话,工程师学很可能就是限制因素。

此处似乎有一些可能不足以成为主要阻碍的巨大挑战:

继续阅读马斯克的挑战(下),请查阅今日推送文章第二篇。

小福利

熟悉过马斯克的新团队,你觉得他们有戏吗?有没有可能真做出点什么来?如果你想要比现在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大脑,你最希望采取哪种方式?

欢迎各位哥哥姐姐在后台留言,点赞最多的观点将获得我们精心挑选的礼物——《走近2050》,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人机和谐共生、协同演化的全新场景!

阅读链接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本系列其他部分

全网首发 | 科技超人马斯克的第四次惊天创举,这一次,他将拿人脑开刀(一)

全网首发|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就搞懂大脑的运行原理?这是有史以来最深入浅出的一篇科普文章了(《Neuralink》编译系列二)

全网首发 | 你以为你是高高在上的人类?别傻了,你的脑子已经被机器侵蚀很久了…(Neuralink系列编译之三)

小编有话说:

so far,《Neuralink》系列编译已经发布四篇,后台粉丝疯狂的追捧,还有粉丝蹭蹭的涨速,森森的吓坏本小编宝宝了:

神速啊”

“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喜欢这种赶脚的文章”

“每篇读完都是系统的了解,小编辛苦”

“看完就一个字,,期待下一篇”

……

于是,小编决定,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拼死拼活给粉丝哥哥们贡献好货,不辱使命,努力争做给各位哥哥在AI之路上狂飙突进的板砖。

关于作者Tim Urban: AI100

Tim Urban 是 Elon Musk 最欣赏的科技作者,他用一系列长文通俗解释过人工智能革命、费米悖论、拖延症等读者关心的话题。 2015年4月,Musk 邀请他参观 Tesla 与 SpaceX,两人秉烛夜谈。Musk 希望他来帮忙向公众解释关于 Tesla、SpaceX 的大量行业和科技问题,Tim Urban 欣然答应。 作为人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 Musk 方案,Neuralink 一经公布,Tim Urban 就开始写此长文。就此话题,他跟 Musk 及 Neuralink 团队有过深度交流,文章用大量内容解释了脑机接口与日常信息交流的同源性,并进一步解释了 Neuralink 的具体原理及时间表。 Facebook 刚公布的 Building 8 脑机接口项目也说明,这个领域确实在引起大家的重视。 2016年6月,Tim Urban 受邀做过一期 TED 演讲。今年初,福布斯做过一篇他的专访,Pocket 针对他的写作也专访过他。

原文链接:http://waitbutwhy.com/2017/04/neuralink.html

版权申明:该文章版权归AI100所有,如需转载、摘编、复制等,请后台留言征得同意。若有直接抄袭,AI100将追究其责任。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4-2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AI科技大本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