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互联网金融热浪下丨看看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怎么玩?

互联网金融热浪下丨看看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怎么玩?

作者头像
大数据文摘
发布2018-05-22 17:23:21
4.9K0
发布2018-05-22 17:23:2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数据文摘大数据文摘

作者|悟网不欢(http://weibo.com/wwbh)

导言: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行业纷纷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开展日常业务,许多用户逐渐习惯通过网络购买理财产品,形成了互联网理财的概念。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P2P借贷和余额宝,则以“互联网金融”的名义丰富了互联网理财的途径,也使得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用户体验和较低的理财门槛是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理财的重要贡献,超越单纯的渠道意义。

然而,好体验与低门槛更多起到的是市场培育和投资者教育的作用,可以激活一部分市场。除却购买力限制外,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风险的恐惧,才是阻碍一般用户(尤其是不了解金融产品的用户)倾力投入理财市场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存在传统的解决方式,即专业化的理财咨询或理财规划服务。但在国内,类似的服务要么沦落为赤裸裸的产品推销;要么需要存在高昂的门槛,与普通人绝缘。而借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数字化洪流以及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国外(主要是美国)基于互联网的低门槛、自动化理财咨询/规划平台纷纷涌现,吸引到大量的国外普通用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美国的类似平台,想必能为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打开理财市场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1

Mint

Mint是一个“老牌”的个人理财网站,于2007年9月上线,2010年10月被著名的会计软件公司Intuit收购。Mint拥有多项创新性功能:首先它可以通过授权把用户的多个账户信息(例如支票、储蓄、投资和退休金等)全部与Mint的账户连接起来,自动更新用户的财务信息;其次,它能够自动把各种收支信息划归入不同的类别(例如餐饮、娱乐、购物等)。这两项功能结合起来,用户相当于拥有了个人财务中心,可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与日常收支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Mint可利用数据统计功能,帮助用户分析各项开支的比重、制订个性化的省钱方案和理财计划。

  如此贴心的功能外加简便、易用的操作和逆天的免费策略(其收入主要来自向用户推荐“帮你省钱”的金融产品佣金),使得Mint网站备受青睐,它在成立后的两年内获得三轮融资,并最终以1.7亿美元的价格被Intuit收购。目前,它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免费个人理财网站,注册用户超过1千万。

2

SigFig

与侧重于日常财务管理的Mint不同,正式上线于2012年5月1日的SigFig更专注于用户的投资行为。同样它可以自动同步用户分散在各个投资帐号上的数据,在网站上予以集中展示。通过对这些投资数据进行分析,SigFig每周都会自动诊断用户的投资组合,给出个性化的建议,帮助用户节省成本、提高收益。例如:定位收益不佳的投资,发现并削减隐藏的经纪费用,检测理财顾问是否多收了你的费用,推荐收益更高的股票/基金,等等。另外,SigFig还提供简洁、易读的图表帮助用户评估风险、比较收益。

  SigFig网站所做的,就是一般投资顾问要做的事情,但是它完全依靠算法,而且对个人用户完全免费。它的收入主要源于授权财经媒体使用其投资工具,以及推荐券商或投资顾问的推介费。今年7月初,SigFig获得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平台上的用户资产达750亿美元。

3

PersonalCapital

作为SigFig的主要竞争对手,PersonalCapital直接喊出了“你的下一代财务顾问”的口号。它更倾向于个人财富管理,利用分析工具确保用户的长期财务健康。它的业务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网站形式的投资分析工具,另一部分是专职财务管理顾问(通过电话和Email进行服务)。前者免费,后者则只收取低廉的年费。PersonalCapital的CEOBillHarris(他是Intuit和PayPal的前CEO)认为:“我们所做的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整体建议的消费科技,将是这个产业未来10到15年的代表。”

  2013年6月初,PersonalCapital获得2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截止当时,它的平台拥有20多万用户,跟踪的资金超过200亿美元;其专职财务管理顾问则拥有700多位客户,管理着近2亿美元。

4

WealthFront

 较之PersonalCapital成为“下一代的个人资本顾问”的雄心,WealthFront则直接瞄准下一代的“高富帅”——硅谷的科技员工,致力于提供投资组合管理服务来最大化客户的税后净收益。在注册帐号之前,WealthFront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用户的风险偏好,然后根据评估结果为用户量身定制投资计划。如果用户接受该计划,平台则随时监控该投资组合的动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更新,以便合理控制风险,使之始终落在用户的容忍范围之内。WealthFront的投资建议同样由计算机算法给出。为了贴合硅谷的需要,它们还提供了相应的工具帮助硅谷员工确定如何操作股票期权,因而受到硅谷人士的青睐。

  WealthFront根据用户的投资额收费,低于1万美元的投资不收取任何费用,超过这个额度则每年收取0.25%的服务费。

5

MotifInvesting

 MotifInvesting同样是个投资组合服务提供商,它的投资组合被称为Motif。一个Motif包含一组具有相似主题或理念的多支证券(包括股票、证券等,最多达30只),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从平台上选择已有的Motif直接使用,也可修改(包括调整其中包含的股票/基金组成和比重)后使用,更可以创建自己的全新Motif。该平台的新颖之处在于:(1)提供了强大的自助式投资组合设计工具,用户可非常方便、直观的修改、创建、评估Motif,只需要几分钟便可拥有个性化的投资组合;(2)引入社交机制,用户可以把自己的Motif分享给好友或者选定的圈子,大家共同对Motif进行讨论和优化。

  MotifInvesting的实质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社交机制,帮助每个用户成为自己的基金经理。其收费策略也非常独特,无论用户在某个Motif上的总体投资额是多少(最低不能低于250美元),也无论该Motif由平台提供还是用户定制,用户每按照该Motif购买或出售一次股票/基金组合,平台都会收取9.95美元。如果只是交易其中的一支证券,则每次收取4.95美元。

以上理财规划平台具有的共同特征

(1)以互联网为主要服务渠道;

(2)以自动、智能的算法为用户提供服务,显著降低了服务成本;

(3)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面向长尾市场;

(4)理财方案清晰、透明,用户享有完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5)操作简单,用户无需过多的金融知识便可独立进行理财;

(6)资金门槛低,普遍门槛在数百美元左右,与动辄十万、百万量级资产要求的传统理财咨询业大相径庭;

(7)大多拥有移动应用,用户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与碎片化的资金进行理财。

(8)费用透明、低廉;

这些特征源于互联网技术与理念在理财规划/咨询事务上的深入应用,体现出鲜明的互联网精神(普惠、平等和选择自由),而不仅仅是理财规划/咨询行业的网上渠道拓展。因而它们既是对传统理财规划/咨询行业的革新与反动,亦可将市场扩展至传统理财规划/咨询行业无法覆盖的人群,正如PersonalCapital的CEOBillHarris所说:”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庞大的市场。美国的个人可投资资产管理市场达到32万亿,是美国全国GDP的两倍。而且,这个市场还没有统治者出现。甚至行业巨头富达(Fidelity)和嘉信(Schwab)也只占很小的市场份额。”

  而国内方面理财市场的发展本身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庞大的个人储蓄存款额意味着大多数人的投资渠道极为单一。这一状况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却也为日益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毕竟,数十万亿的个人储蓄存款正躺在银行的保险柜里等待被更高的收益唤醒。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借由互联网的渠道、技术与思想,通过投资者教育、专业理财服务、金融需求与供应的有效对接等途径撬动个人储蓄的大盘子,不但可为自己赢得充分的生存空间,也方能接近“改变银行的梦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化的理财规划服务将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有望成为一个突破口。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让“小钱”获得方便、省心的投资渠道;对于富裕阶层来说,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都脱不开理财规划的指引,其首要任务在于解决规划成本与投资门槛问题。有利的是,互联网理财规划所依赖的智能化数据处理、个性化用户体验正是互联网企业擅长的领域。而针对长尾市场,提供低成本的线上解决方案,更是大量互联网企业的立身之本。因此低价(甚至免费)、有效、方便的理财规划服务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并不存在根本的技术性困难。

  当然,理财规划毕竟是一个专业领域,除了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外,还需要精深的金融行业知识和模型。这也是上述美国的互联网理财规划服务多由前华尔街人士领衔或支持的重要原因。此外,自动理财规划需要大量用户数据的支撑,而在我国投资帐号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互通,将会限制初始数据的获得,进而限制模型的生成与应用。一个合理的解决路径是首先建立金融产品的网上超市(正如阿里的梦想),借由第三方支付实现用户所有投资数据的汇总与积累,在此基础之上逐步验证和优化相应的规划模型,为后续的更多用户服务。

  美国的大量“酷”产品已经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至于他山之石能否攻玉,暂时尚无从得知。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当前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是一起祈祷:让山寨精神来得更猛烈些吧!

@悟网不欢(http://weibo.com/wwbh)原创,原发虎嗅网。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5-06-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文摘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