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人民网三评智能算法,矛头直指今日头条,技术又一次为平台背了锅

人民网三评智能算法,矛头直指今日头条,技术又一次为平台背了锅

作者头像
镁客网
发布2018-05-30 15:15:12
4020
发布2018-05-30 15:15:12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镁客网镁客网
智能算法有其该担的责,但用户也该反思自己。

从9月18日到20日,连着三天,人民网每天一文,三评智能算法,矛头直指今日头条——一个依靠数据挖掘推荐引擎的内容分发平台。

显然,人民网此次是“怒”了。而做为矛盾中心,今日头条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引来如此“关注”?

人民网认为,智能算法作为新技术,在加入内容分发平台后,犯下了“三罪”:

1.垃圾新闻过多; 2.私人订制信息易造成用户自我封闭; 3.促使内容生产者媚俗化并削弱其创造力。

但镁客君想说,在这连番的指责中,智能算法并没有原罪。

从技术本身来说

算法并没有原罪

从人民网的三评中可以看出,智能算法的不完善导致了众多不良社会影响。但这真的是智能算法的错吗?

抛开今日头条,人工智能算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淘宝等线上电商平台对智能算法均有应用。该算法会依据用户的浏览和消费行为为用户推荐相关产品。而在线下大数据服务方面,如ZMT这样的服务平台也会通过智能算法分析数据并为客户提供广告、促销建议等。而用户对此的接受度也是很高的。

镁客君认为,技术没有原罪,只是在与内容平台的结合中,暴露了其缺陷。

算法碰上今日头条

却因融合困难暴露缺陷

真正好的智能算法,应该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数据,对内容进行审核并分析用户实际心理,以做到一个内容分发平台应该做的事。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今日头条与智能算法能够完美融合,那么它就不会只知道推荐“同样”的内容,垃圾新闻也不会出现在用户的首页。

用过今日头条的人应该都知道,在你第一次它的某条新闻之后,你的首页就会被该类新闻或相关、相近的新闻所填满,简称个性化推荐。不可否认,今日头条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打出知名度并获得大量用户认可,智能算法推荐是其最大的功臣,没有之一。

从今日头条推荐的结果看,其智能算法大致走了以下几大流程:

一、数据抓取。如果用户在注册时用的是微博等既有账号,今日头条就会从该账号的日常动态中抓取数据。而如果用户没有用此类账号注册今日头条或者这些账号并无动态,智能算法则抓取用户前几次的信息浏览数据。

二、用户分析。每个用户都是一个数据库,随着用户信息浏览行为的增多,其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就越来越多。智能算法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提炼出该数据库的关键词。

而当前智能算法在这方面的欠缺就是,太过依赖数据库既有数据,无法举一反三。此外,每一个数据库除了最初的数据是能真实反映用户心理之外,随后填充进去的数据都是基于用户被推荐后的浏览行为所产生的,数据相似度太高。

三、内容审核。可以说,这是智能算法被抨击的关键问题所在。在这方面,智能算法主要做了两件事,消重和审核。

可以看到,在今日头条推荐给用户的内容中,是没有重复的内容的,这是因为智能算法有消重这一功能。但同时,目前今日头条所推荐给用户的部分内容的相似度还是比较高的,包括标题、图片以及文章的具体内容等。

而审核方面,今日头条几乎完全依赖于智能算法,这也导致了在算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审核出“不适合”的内容,从而阻止低俗内容。这是智能算法“最大的罪过”。

四、新闻推荐。这是最后一步,也是与用户直接关联的一步。从今日头条的推荐机制看,文章的标题与内容若与热点挂钩,则会在推荐的最初就得到“关照”。而如果文章的点击量越高,其推荐的次数就会越多。这是智能算法对文章受欢迎程度的直接判断。

因此,很多作者为了阅读量推荐量不惜做标题党,一味的蹭热点博关注。这不仅促使作者媚俗化,还降低了内容的整体质量。

技术有该担的责

但管理者和用户也该反思

然而,人民网在三评智能算法中,是从社会影响角度去分析今日头条等的给用户带去的不良影响的。既然从技术层面看,智能算法推荐技术并无原罪。那么,所需要反思的就是平台管理者和部分“爱看低俗内容”的用户了。

仅从智能算法这一技术上说,它为用户提供的关键性服务就是记录喜好并分析喜好,最后做出推荐。简单来说,今日头条的智能算法就是在用户浏览信息时智能抓取了关键词,并自动根据关键词匹配出相关内容,最后将这些内容推荐给用户。

那么,镁客君想问一句,如果你最初没有浏览低俗内容,平台又怎么会继续为你推荐这些内容呢?此外,平台应该对用户负责,如上面所说,既然当前技术审核能力有限,平台管理者的审核能力就必须要跟上。

而至于“促使内容生产者媚俗化并削弱其创造力”,虽然推荐机制是诱导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但内容产生者因有其原则与判断。一味跟风,有失“作者”之责。

最后,我们现在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有智商,但没有情商。我们不能要求技术了解用户的心理,在“私人订制信息易造成用户自我封闭”的问题上,还需要用户与平台一起主动走出封闭空间,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必有其缺陷,我们不否认问题,但也不夸大问题。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抨击,不是打压,而是找出问题所在,而是在加快技术发展进程的同时让其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9-2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镁客网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从技术本身来说
  • 算法并没有原罪
  • 算法碰上今日头条
  • 却因融合困难暴露缺陷
  • 技术有该担的责
  • 但管理者和用户也该反思
  • 总结
相关产品与服务
大数据
全栈大数据产品,面向海量数据场景,帮助您 “智理无数,心中有数”!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