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想说要脸不容易:封面和版式空谈

想说要脸不容易:封面和版式空谈

作者头像
用户1682855
发布2018-06-08 10:54:07
3420
发布2018-06-08 10:54:07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前沿技墅前沿技墅

主流出版社的美术设计,都经过高强度的实战演练,就封面的实现能力上,水准已经很高。只要有一个大致方案,都能快速拿出吻合度很高的视觉方案,甚至经常会超出预期。而且,技术层面还可以不断提高,比如对印刷和工艺手段的不断追踪、理解、适配和驾驭。

而在这之上,就进入一个很难实质讨论的空间——境界。境界是虚的东西,一方面它基于较高层面的艺术敏感性,有灵光乍现的成分,是排斥所谓规律的;另一方面,它又基于个人经历和修养,难免存在局限性,比如性别带来的视角局限,以及情感和世界观等内化因素的限制。

简言之,可以说的无须再说,不能说的无从去说。

另外一个外部制约,来自于实践主题的分裂。由于产品跨度大,美编需要在各种艺术风格、受众层次间切换,从而现成彼此间的干扰和拉低。很难想象,一个昨天还在做《×××入门到精通》封面的设计师,今天能保持较敏锐的艺术感觉,设计出一个意境深沉高远的 ”大书“封面。而这一无法逾越的现状,直接导致综合出版机构的单品设计水准必然低于小批量出版作坊。(匹配足够多的美编或限定美编风格,在现行商业考量下并不现实。)。

一个解脱美编工作量困境的方法,就是系列化装帧设计。但国内出版社在这方面一直凡善可呈。与此类似,我朝图书的开本、用纸、工艺等诸方面长期繁乱善变,透着底气不足,也非常不环保。

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这两方面表面看有些对立,其实则相辅相成。

其一,国外成功的系列书,封面设计定稿前投入很大,大量时间、资金和技术的先期投入,可以用持续多年的低成本或零成本来摊销,最终节省数百倍设计成本(时间和人力)。以Oreilly为例,其动物书有精确的尺寸、颜色、字体、布局要求,并可实现自动化,只须输入书名、选择动物,可自动生成标准封面,几乎不需要美编介入。而国内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时间压力,妄想通过很低廉的投入,就能设计出久经不衰的系列封面,结果往往因早早遭遇审美疲劳而夭折。

其二是强制性坚持。系列封面不管设计得多高明,在个性化上一定不佳。因此如果由强调个性化的策划或作者选择,结果不言而喻。但从整体来看,局部牺牲是完全值得的。系列设计对品牌的树立和强化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对于专业性强的图书方向。当一本书的封面挡上logo,很难分辨出是哪个出版社的书,就封面设计而言,对品牌几无贡献。相反,有的出版机构在系列化运作上不无建树,简化设计的同时形成专业化联想,使系列中的单品额外获益。 再简单说说内文版式。对于追求时间效率的综合出版单位而言,版式必然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从经济角度衡量,这未见得不是个合理的选择。毕竟,版式对售前影响甚微。但任何取舍,总会有相应代价,只是代价的远近、明暗不同而已。极有可能支付的代价包括:

①对高端作者、读者群体造成负面的品牌暗示,在竞争这部分群体时变得被动。 ②标准缺失,有失控可能。最终让版式水准滑过读者敏感度底限(尤其全外包模式)。

目前对排版有所要求的出版单位,无非就是采用优质外包和内设岗位这两种方式来加以保障。二者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产品线布局。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状都有明确成因,解决起来并不容易。而最大顽症,且全球皆如此,就是以品种规模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只要市场不遭遇更大的寒冬,从而因出版企业大量倒闭而压缩品种,这一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性、大面积的改善。


诸如本文所涉的系统性问题,只能期待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纠正。笔者旨在启发思考,恕不负责开方。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5-11-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前沿技墅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