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转型,怎么就叫“升级”了?
旷视新战略发布会后,这样的议论并不是少数。
中国名头最响的AI创业公司,召开主题为机器人的发布会,宣布自己AI能力最新赋能的是物流供应链领域,发布名为河图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还要先拿出20亿元建设生态平台。
不被当做“转型”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明白了背后思考逻辑,就会理解为何“升级”比“转型”更合适,也会更加清晰感知:
中国AI,现在正在经历着什么。
事情还是先从旷视这场机器人战略发布会讲起。
其中核心发布的产品,叫河图,来源于伏羲八卦,有孕生万物之意,表字也能体现开放生态。
但对于这个新平台,英文描述其实更准确。
Robot Network OS,机器人网络操作系统。
结合当前使用场景,就更能知道旷视所图。他们先将该系统用于仓储物流供应链中。
比如今年天猫双11,这套系统就在天猫超市的自动化仓储配送中发挥作用。
河图实际就是一个机器大脑,协调供应链软硬件方案中的每一部分,实体如各个仓储机器人的感知及行动,虚拟像从订单到配送的全链条方案。
更直接来说,河图未来就是每一个自动化仓配的大脑。
而且物流只是河图目前开启智能化赋能的第一站。
供应链场景中,物流的上游有制造,比如机器人打造。物流的下游还有零售场景,能够直达消费端。
于是旷视现在以物流切入,完全抓住供应链核心,河图能对供应链上三个环节都起到作用。
所以旷视这一步,进的是新场景,图的是大商业化,求的是成为平台级方案提供方,未来能让供应链中各种各样玩家均可参与其中。
但一以贯之的,仍是软硬件一体化和AI方案交付产业的思路。
之前,以刷脸“Face++”知名的旷视,先以终端为核心,把AI能力带入手机和金融场景,从此起步。
之后,以安防为核心,打造城市大脑,并成为主营业务。
而现如今,智能物流为核心,开始打造供应链大脑,开启更大的商业化战略。
这在旷视被称为“两个半”场景,手机终端算半个,城市大脑和供应链大脑各算一个。
未来3-5年内,旷视都将围绕这两个半场景进行AI落地,让公司进一步产生商业价值。
拿创始人及CEO印奇话来说,这是越做越聚焦的大商业化战略。
而且这一步又一步背后,他们都有完整而清晰思考。
每家公司的战略选择,都是管理团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反映。
旷视也不例外。
印奇说,在他们看来,人类经历的科技变革可以分为三大浪潮:
最先是IT浪潮,硬件创造带来生产力变革,微软和苹果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其后是互联网浪潮,软件应用层出不求,打造了一个完全线上的互联网世界,Google、Facebook等均生于其间。
现在则是物联网机遇,AI算法推出,智能传感器升级,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不断被打通连接,软硬一体化需求愈加明显。
如果IT浪潮被视为“重模式”,互联网浪潮可以完全“轻”,那物联网机遇中,想要创造产业价值,就要轻重兼而有之。
当然,如何看世界是一方面,如何认识自己是另一方面。
印奇自述,旷视的核心基因是算法,今天如此,10年后也不会变,所以与时代浪潮共舞,也就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认定的IoT历史进程中,以AI算法起家的旷视,作出的战略选择是要做基于算法核心能力的操作系统打造者。
这是之前围绕手机终端展开业务的逻辑,也是之后围绕安防展开的智慧城市业务的逻辑,更是现在开辟物流供应链新阵地的逻辑。
旷视之道,一以贯之。
而且也不难发现,三者商业空间在不断拓展,需要的AI能力和资源在不断进阶,但场景却在不断聚焦。
手机业务时,需要交付的方案主要是算法和软件。
智慧城市大脑时,变成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摄像头。
到物流供应链大脑,则涉及更为复杂的机器人,不仅要有AI感知能力,还需要相应的行动和协同行动的能力。
所以到供应链场景,不做重已无法实现价值闭环,但完全软件、硬件全部自己做又不是旷视所长所愿。
于是旷视采取合作方案,希望打造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生态平台,自己做擅长的软件算法方案部分,让合作伙伴参与补充硬件部分,最后共同构筑供应链物流方案,实现商业闭环。
显而易见,旷视的角色也在升级进阶,智慧城市这样的业务,核心本质是To G——旷视只能是方案供应商、生态参与者。
但物流供应链大脑发布,旷视就成为了发起者、平台核心,变成了iOS生态中苹果所处的角色。
这也是旷视先拿20亿元投资建设生态的原因,主客之辨,再清晰不过。
当然,旷视这条升级之路,背后还暗藏中国AI向前发展的矛盾推动力。
首先是科研技术与产品商用之间的矛盾。
旷视2011年底创办,现在迈步第七年,不仅是中国AI创业创新的最佳代表,也一路见证了这波AI浪潮的复兴。
外界对于AI的期待,也在从新论文、新竞赛成绩,转变为更实际的技术落地和产品商用。
这次AI突破,核心原因是深度学习算法,但算法本身却无法直接变成产品、方案和完成商业化。
这就需要AI公司们进产业,交付完整方案,给出产品商用的闭环之道。
不往产业深入,不做软硬一体化,不做更重的事情,旷视认为创造不了实际价值。
其次也有高估值和营收之间的矛盾。
AI火热,创新创业公司受到热捧,加之过往几年经济大形势向好,中国AI公司估值之高,全世界瞩目。
但在此之前,支撑AI公司高估值的核心所在,并非实际营收。
大牛科学家可以是估值的标准,论文成绩可以是估值的标准,竞赛刷榜也可以是估值维系的原因。
但现在,大环境如此,市场回归理性,AI公司的评判,也要回归营收能力和价值创造基准上。
印奇透露,旷视现今营收能力,绝对是中国AI公司最佳水平之一,而2018年还有5倍左右增幅,进军物流供应链,会帮旷视做得更大更好。那么其他公司也能相提并论吗?
最后,明显的头部效应,也正在加速中国AI公司分水岭进程。
无论是资本人才,还是客户订单,都开始进入头部效应的影响范围,强者愈强,赢家话语权更强。
这也是旷视可以此时站出构建平台的底气所在,既已是头号玩家,自然有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如果旷视现在不做,还能有谁?如果旷视现在不做,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只是旷视只有一个,头部玩家的成功和战略,不是人人都能复制。
如今旷视进一步做重,更深入进产业,是它壁垒加固的开始,但也可能中国AI公司们价值回归甚至洗牌的开始。
你觉得呢?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