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大空间VR趋势日益显著,或将“拯救”线下VR体验?

大空间VR趋势日益显著,或将“拯救”线下VR体验?

作者头像
VRPinea
发布2019-08-29 14:23:13
7610
发布2019-08-29 14:23:13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VRPinea

实际需求创造技术革新进步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福音,也会是行业的甘霖。

正文共 442311 图;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VR线下体验市场的打开,无疑为许多热爱VR的玩家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虚拟体验。而大空间VR技术的日益发展,不仅在欧美、日韩以及国内的VR线下娱乐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使该领域愈发丰富。

所谓的大空间VR,一般至少需满足这几个条件:游戏空间达到几十甚至数百平米;装有多人位置追踪系统,允许两名以上玩家在其中自由走动并追踪他们的位置和动作;使用6DoF头显和手柄。由于VR一体机还不够成熟,为了在实现自由行走的同时保证体验质量,目前大多还是用高端PC VR头显搭配背包电脑使用。

三大空间定位技术

对于大空间VR来说,为了确保场景大而且统一,需要足够精确的空间定位技术;为了确保真实的环境体验,需要支持自然的交互过程。后者的变数很大,但前者是大空间VR最不可或缺的一节,甚至于许多动捕系统都要基于相应的空间定位技术进行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VR空间定位技术,基本上以激光定位红外光学定位可见光定位三种为主,其对应的产品分别为HTC、Oculus和索尼。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大空间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代表产品以及优劣势。

  • 激光定位技术

基本原理:激光定位技术是在空间内安装多个可发射激光的装置,向横竖两个方向扫射激光。被定位的装置已放置了多个激光感应接收器,通过计算两束光线到达定位物体的角度差,从而得到物体的三维坐标。物体在移动时三维坐标也会跟着变化,以此得到动作信息,完成动作捕捉。

代表产品:HTC Vive的Lighthouse。

优势:相对其他的定位技术来说,激光定位技术的优势在于“定位精度更高”,不会因为遮挡而无法定位,且宽容度高也避免了复杂的运算。是以,激光定位技术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几乎不存在延迟,并支持多目标定位、大距离移动。

劣势:应用激光定位技术的解决方案设备价格略贵,导致成本较高。不仅如此,由于采用机械方式来控制激光扫描,所以稳定性和耐用性也不高。这样也容易造成无法定位、定位失灵等问题。

  • 红外光学定位技术

基本原理:红外光学定位技术是通过在空间内安装多个红外线发射摄像头,从而对整个空间进行覆盖拍摄。被定位的物体表面安装了红外反光点,摄像头发出的红外光经反光点反射后,再由摄像头捕捉并通过计算后得到被定位物体的空间坐标。

代表产品:OptiTrack的摄像头(被动式红外光学定位技术)、Oculus Rift(主动式红外光学定位技术)。

优势:被动式红外光学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较高、可以实现同时定位多个目标物;而主动式红外光学定位技术能在保持精度较高的基础上,降低了硬件成本,且复杂程度低使用方便适合推广。

劣势:被动式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存在遮挡、造价昂贵、目标数目不可过多等多个问题;主动式红外光学定位技术则受到摄像头视角影响,限制了活动范围、使用角度,且不支持太多物体的定位。

  • 可见光定位技术

基本原理:可见光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红外光学定位技术类似,采用摄像头捕捉被追踪物体的位置信息。但摄像头不再利用红外光,而是直接利用可见光。通过在不同的被追踪物体上安装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发光灯,摄像头能捕捉到这些颜色光点从而区分不同的被追踪物体以及位置信息。

代表产品:PS VR

优势:成本低廉、灵敏度高、稳定性和耐用性均不错,且无需后续复杂的算法,技术实现难度不大。正是基于该优势,PS VR是三大厂的VR设备中价格最低的,同时国内也有很多厂商采用可见光定位技术。

劣势:定位精度相对较差,抗遮挡性差。如果灯光被遮挡信息则无法准确传递,且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使用限制。周围光线太强时,手柄和头显的灯光也会被削弱将导致无法定位,这也是用户在使用PS VR时需要关灯的原因。此外,摄像头视角也会导致可移动范围小、灯光数量有限,可追踪目标也不多。

大厂基于大空间VR的动作盘点

大空间技术的复杂性,让许多内容团队都为之头疼。可喜的是HTC、Oculus等大厂,除应用以上空间定位技术外,还皆发布过相应的大空间VR解决方案,而这也是目前VR在大空间技术研究上颇具代表性的几大案例。

  • HTC Vive Focus Plus

HTC曾于MWC 2019上公布HTC Vive Focus Plus,并在HTC年度VIVE生态大会(VEC 2019)上正式开启预售,售价人民币5699元。在VEC 2019大会上,HTC展示了基于Vive Focus Plus的大空间解决方案。

通过HTC Vive Focus Plus的超声波技术,用户的空间运动状态可以在无线状态下被追踪,而且无需加装额外的定位器,现实世界的人们可以脚踏实地的在VR世界里行走,达到一个新的自由度。

HTC中国区总裁汪丛青在入场时便佩戴了Vive Focus Plus一体机,在没有人搀扶的情况下,自行迅速从场外走到舞台上。由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联合创办的ModalVR,展示了其超大空间追踪系统的实力,该系统可实现物理空间90万平方英尺(83000平方米)范围内,多达40台独立设备的实时追踪。据官方表示,联合ModalVR和Vive Focus Plus一体机,用户可以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大空间里进行奔跑、走动等高自由度的游戏。

  • Oculus Quest

对于Oculus来说,Quest是一款最有效实现大空间体验的设备。通过名为“OculusInsight Tracking”的光学追踪系统,Quest可有效实现6DoF,再利用头显上的四个“超广角传感器”结合计算机视觉算法为用户带来更好体验。Quest可以识别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并移动转换到虚拟世界中。

据悉,这款设备的追踪范围能够超出房间范围,完美实现大空间体验,让玩家在大空间中进行物理移动。同时,Oculus Quest还配备了Guardian系统,防止用户在使用时撞到真实物品,并已升级支持多个房间。

今年5月,Facebook在 F8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推出全新的商业解决方案,即将Oculus Quest加入到商业解决方案阵营中。此外,Facebook表示将于今年秋季,发布旨在支持大空间的全新企业级软件。这包括移动设备管理、企业向用例体验以及专门的客户支持。

由Void Room开发的VR体验原型《Tea For God》便是基于Oculus Quest,采用程序生成和非欧几里德几何的组合来创建无限的VR游戏空间。简而言之,通过创建适合用户设定边界的随机关卡,《Tea For God》能够最大化游玩空间,无需传送即可探索无限的VR世界。

此外,另一家小型团队Reality Rebels也利用Quest,为家用空间开发了本地多人房屋规模的VR体验。据悉,系统能自动根据房屋、办公室,或任意空间的布局来生成定制的游戏世界。目前,一名开发者和四名测试人员组成的团队已经将一系列的视频记录上传至个人的YouTube频道,并展示了原型一路以来的改进和优化。例如,能够在关卡之间传送用户的VR电梯,随机窗口和障碍物,以及能够响应用户存在及其环境的人工智能。

大空间VR或将拯救国内VR线下体验?

尽管Quest不断推进用户在家庭空间内的自由行走,但对于当前大空间VR的应用场景来说,最重要也最常见的还是VR线下体验。大空间VR其实可视作普通VR体验的升级,这种技术允许多名玩家在数百平米的空间里移动、对战,而不再只是呆坐。也正是由于其能带来更强的沉浸感,大空间VR的解决方案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线下店主的喜爱。

那么,大空间VR是否能带动国内VR线下体验的发展呢?

  • 国内VR线下娱乐发展日益疲软

VR体验店是2015年爆发的一门生意。VR技术让影院大屏缩小到巴掌大小,游乐园的“5D影院”得以被引入商场。伴随着市场的炒作,VR体验店遍地开花。但巨大的宣传效应背后,却是VR体验店生意难做,经营者纷纷转行的事实。

中国VR体验店联盟发布的《中国VR体验店现状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VR体验店已超过3000家,在2016年盈利的却仅有三成不到。2016年还在讨论的“如何有效经营”,在近两年已变成“设备转让的广告”。

  • 大空间VR在线下的应用优劣势

从体验、价格、社交等方面,我们来看看大空间VR的优势。

体验:大空间VR体验无疑能为玩家带来更具沉浸感的体验,且适合长时间游戏。

价格:要营造出高沉浸感与交互体验,必须得有高端VR头显、追踪、动捕系统的支持,但这一套系统的价格太过昂贵。这也意味着最佳的沉浸式体验目前只存在于线下体验店。

社交:多人大空间解决了一个人玩VR游戏的窘境,更能促进真实玩家的线下沟通,有助于形成游戏文化圈。

但由于移动VR大空间的解决方案尚未成熟,依旧无法给予玩家最佳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大空间VR方案也因软硬件价格、场地要求太高,虽解决了玩家的成本却让经营商有些难以负担。

  • 不成熟,但潜力大

从上文可见,大空间VR是一种趋势,但真正应用于国内的线下店面,却形成了难盈利的尴尬局面。虽然消费者很积极,但财政数字却不可观。

对于运营商来说,占用几百平米的空间做生意确实有些难。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的SoReal体验店就有一个600平米的大空间VR体验,体验感不错,但其昂贵的定价让普通玩家望而却步。而当前大空间VR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

大空间VR对于VR线下体验来说是一次革新的机会,这毋庸置疑。但怎样的商业模式、运营方法才符合市场并能有效变现,还需要运营商去思索。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若干大厂正在投入大空间VR技术,不少行业也出现了大空间VR的需求。

实际需求创造技术革新进步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福音,也会是行业的甘霖。

本文属VRPinea原创稿件,转载请洽:brand@vrpinea.com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8-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VRPinea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