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精进第3章——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精进第3章——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作者头像
yeedomliu
发布2019-09-29 17:13:27
6300
发布2019-09-29 17:13:27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yeedomliuyeedomliu

介绍

  •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 与求职、买房等人生大事相比,小事情造成的心理负担可一点都不轻,但搞定后者则显然容易很多
  •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 所以,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忙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业战略时曾提出过一个“匠构战略”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总是预告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这就像一个投制陶工匠所做的,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瞬间也陶器的坯子都在变化着,这时工匠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它是怎么变化的,然后适时调整策略和构思。明茨伯格认为,这才是形成企业战略的正确方法
  • 把外界反馈分为三种: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每一种反馈都有特定的价值:正面反馈能坚定我们犹豫不记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 不喜欢听批评恐怕是人的一种天性。因此对于那些能克服这种天性,理性和虚荣心接受批评的人,我总是心怀敬意
  • 很多时候,别人的批评并不正确,但思考和辨析这些批评本身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想不通地抗拒批评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反对批评是两回事,后者往往意味着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念。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见,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加盲从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 “任务转换”(task switching)也可以算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了。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相关的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
  • 三明治模型
    • 想象它是一个金枪鱼三明治,它的中心部分是金枪鱼肉泥,吃下这个部分的努力我称为“核心思考区间”。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了(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
    • 我自己工作中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那些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的工作
  • 那么如何理解按认知类型来划分呢?
    • 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我才返回去加上插图
  •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 比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要做,一个是写一个word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图层工作法可以这么做,把word任务分解为word文字、word图示、word排版三部分,把ppt分解为ppt文字、ppt图示、ppt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于是你工作的次序就可以如图显示的这样
    •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同时,提示和方便我们为作品附上更多的图层,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厚度
    • 就像创作一首歌曲,多种乐器的混搭和特殊音效的叠加往往会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就像一部小说附加上更多不同层次的细节描写会更加栩栩如生,也像一块蛋糕如果由不同品层层叠加起来会有更诱人的味道一样
    • 而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或者计划好,由于图层间相对独立的特性,我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加加减减,而不用太顾忌对原先版本的损害

三行而后思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 10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做实习生,从事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公司里的导师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设计学博士,他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有两件:一件是每住到一个宾馆,首先要看门背后的楼层结构图,记住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在什么地方;另一件是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也就是“复盘”,久而久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 这两个建议让我非常受用,前者提醒我要前瞻,后者提醒我要回视。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 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 舍思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知
    • 知识的内化,即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 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
    • 保证及时性:反思一定要及时。“及时”的意思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记忆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关的细节,你记忆中的遗忘和扭曲是最少的,于是你的反思就会忠实于事情的原貌。而这种反思并不需要什么“正式”的程序,低下头想一想就可以了,哪怕这个过程只有半分钟
    • 梳理“反应链”:我们也应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梳理“反应链”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情发展的过程
    • 关注意外现象:在行动中,免不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现象,有时候这些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期望,有时候让我们大失所望,有时候把我们惊得目瞪口呆。意外结果也许并非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因此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从青霉素的发现到便利贴的发明,都源于行动者对意外结果的额外关注
    • 信息
    • 预期
    • 结果
    • 进度
    • 工具
    • 情绪
    • 阻碍
    • 优势
    • 缺憾
    • 意义
    •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
    •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 我们置身在这个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表象。如果要透过表象看到更多,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在表象之上,是经由归纳抽象出来的经验、假设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实与繁密的细节性信息。那么反思和行动,就成了在这三者之间折返的桥梁;反思和行动越多,我们就越能从表象过渡 到更多的抽象理念和具象事实
    • 做完这件事后,我们应该怎么反思?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 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三个关键点

小结

  • 精彩提炼
    •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 实践练习
    • 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其中有没有什么黑白性事件,最后怎样结束?
    • 在梳理中,你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 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对你有什么启发?
    • 请在你的工作或者学习中,选择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构建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 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请拿出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 完成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工作,可以分为几层?请尝试采用图层工作法完成它,并与之前完成它的方式进行比较
    • 请将你的成果在相应的线上或线下平台公面,收集外界的反馈意见,列出其中对你最有启发的3-5条建议
    • 根据收集的建议,以及个人的思考,重新修正你的“产品”
    • 建立即刻处理生活小事的习惯
    • 请回想一下,在你生活中有哪些小事,经常因为你的拖延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担。请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坚持立刻完成这几件事情
    • 完成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 在行动中反思

思维导图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6-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yeedomliu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介绍
  •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 三行而后思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 小结
  • 思维导图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