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精进》1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精进》1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作者头像
yeedomliu
发布2020-05-18 15:53:59
6600
发布2020-05-18 15:53:5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yeedomliuyeedomliu

1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集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 郑重是这种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梁濑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石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大教坛,便是极好的示范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他发现,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划分五种人
  1. 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 消极过去视角: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拨,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3. 享乐主义视角: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心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4. 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他们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 习惯往前后、为未来谋划的人(未来视角):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起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 观众在欣赏一幅油画时,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类似地,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不同的内心视角也左右着我们对它的感知,进而影响着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不是完美的,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所以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时,采用未来视角是合适的。但是反过来,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是不是仍旧要为明天还要开什么会、写什么报告 而操心,甚至寝食难安呢?大可不必。在非工作时间,你就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这个时候考虑未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害,转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更为合适
  • 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与家人一起时引发。很多人逢年过节才有难得的机会与父母长辈团聚,这时不必急着去想新一年的计划,而是应该多想想曾经与家人一起走过的时光,这样才更有意义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 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 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1. 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 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3.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5.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6.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7.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8.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9.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介绍

  • 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 为什么是五年?
  • 两年、三年太短了,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你很难看清楚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 那时的我,算得上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就想想明天要上什么课、有多少瞎玩的时间。我很少去盘算下个学期要做些什么,到了明年又要学哪些新东西,要是看到了别人的全年计划还有点不屑一顾。所以又何曾想过五年计划呢?直到现在,当我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犹豫、蹉跎、曲折之后,再次记起这段十年前的对话,我才渐渐领悟它的深意
  •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毕竟本科也就四年,大多数上班族都会在三四年内完成至少一次跳槽,或者从底层员工走上管理岗位,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往往也用不了五年……
  • 如果你是一个高三学生,五年以后 ,可能已经完成本科学业漂洋过海到美利坚求学;如果你刚懵懵懂懂收获一份甜蜜的爱情,五年以后,你的孩子可能已经趴在你的后背上玩耍。五年还意味着你可以去精熟一门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个学术领域完成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它意味着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可能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极致
  • 如果你只愿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沿着最普通最一般的人生轨迹往前走,那么你就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为期,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 远和近本就是相对的概念,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可以说是近期未来,未来的几年则是远期未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也就是说,存在两种未来视角。这种现象最早由以色列心理学家里伯曼和美国心理学家特普于1998年发现,并用时间解释天蝎座来加以阐释
  •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个刚入读心理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可能会定下“成为心理学家”这样的远期目标,但这个目标对他来说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心理学家”,也不知道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心理学家。他之所以设这个目标可能是因为这个目标足够高大上,能够满足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期许。所以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 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例如这位大一学生,在学习《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时,就会提醒自己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这些环节,同时还要主动和老师沟通,甚至去摸清授课老师的脾气和喜好。而这些具体努力最终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个好分数,但是从长期视角来审视的话,拿高分对他来说,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 面对问题时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养生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 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年设想实在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 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同时,也正是由于五年的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就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就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该怎么办呢?

  • 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手机等等。可能有人会说,电影删除了还可以再下,网线剪了可以再接,手机换了可以再换,这个方法有用吗?有用。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但这种反复会使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这便增加了当事人转而去做实验、看论文的可能性
  •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两个策略
  1.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到沙子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如何做到合理,又没有人教给我们通用、有效的方法。简单地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1. 收益值: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
  2. 收益半衰期: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来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例一:拿玩游戏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怜悯感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求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地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 、短半衰期的事件 例二:再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多位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觉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可看作是高收益值 、短半衰期的事件

  • 以此类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1.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2. 高收益值 、短半衰期: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3.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4.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 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 、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 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会淡忘,但是当你几天后重新背这个单词时,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背诵的难度
  •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
  1. 选择无能: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2. 执行无能: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 这些状况,可能用一条简单的行动规则来改善,叫“采铜法则”
  1.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2. 两层含义:收益值 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 有些收益本身具有“长期保持”属性,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识别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事件的半衰期长短了
  •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1. 积累可信的知识
  2. 训练实践技能
  3.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4. 提升审美口味
  5.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6. 保持和促进健康
  7.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8.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9.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10. 获得高峰体验
  • 当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1. 时间自有偏爱。回首历史,一些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即使星移半转,时移世易,他们以及他们各自的经典作品,仍被今天的人们记起和谈论
  2.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3.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
  4.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1.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
  2. 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以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写作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3.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噪动。从心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情侣号是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4.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向那些伟大的智者看齐
  5.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介绍

  • 今天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没有时间成了口头禅,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1.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规范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了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
  2. 时间管理应运而生,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它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如何把控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些方法无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过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
  3. 所谓技术层面的解决,是指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其后果是,问题的表面部分在短暂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现,甚至愈演愈烈。时间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
  4. 因为完成一件速与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无怪乎计算机科学家候世达提出了著名的候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候世达定律”
  5.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繁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我们通常制订的计划往往会大大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而正是这样的低估,逼迫我们快马加鞭,去完成一个个原本在既定期限内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一旦无法完成,我们又会陷入自责之中,而这种自责本身也是耗费时间的……
  6. 所以,虽然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辨认。这样,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而另一些事情,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李欧梵先生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他们处理掉的
  • 李欧梵先生的做法颇符合“平衡时间观”。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也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
  • 时尚专家弗洛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的小册子中给出了很多让生活慢下来的建议,都挺有意思的
  1.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2.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3. 散步,不要方向
  4. 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5.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6.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7. 睡到自然醒
  • 当然,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1.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2.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西班牙人约瑟夫 奥约最早是一位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在一座村庄里行医,同时,他沉浸在一项特殊的爱好中:观察鸟类。只要诊所一空下来,他就会在诊所门口挂起告示牌,然后跑到森林、河边去观察鸟类,他为此而着迷,如痴如醉。若干年后,他和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开始编撰旨在包含所有鸟类的《世界鸟类手册》。1992年该手册的第一卷问世,截至2013年,已经出息达17卷之多,收录了超过7400种鸟类。奥约正是用一种深的方式来使用业余时间,他对待时间的方式是郑重的,他把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勾连在一起,并赋予时间意义和喜悦

  • 所以,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慢、深、浅的关系

总结

  •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和求慢的事件
  •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实践练习

检视你现有的时间观
  1. 你会经常想起过去的事情吗?大多是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它们分别给你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 你是否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你是否经常不顾后果或者禁不住诱惑,做一些对未来有所损伤的事?
  3. 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者觉得未来变数太大,无法真正为未来做规划和打算?
  4. 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边人的感受?
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 举出3-5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 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件事?
  3. 列举出3-5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请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如何去实现它
  5. 除了工作,请写下3-5年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
  6. 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5-0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yeedomliu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 介绍
      •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 该怎么办呢?
    •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到沙子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 介绍
      •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 总结
      • 实践练习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