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To B 创业——追求增速与生存环境的平衡

To B 创业——追求增速与生存环境的平衡

作者头像
腾讯SaaS加速器
发布2020-06-30 11:10:20
4300
发布2020-06-30 11:10:2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SaaS加速器

来源:牛透社  作者:吴昊 崔强  编辑 :霜雪


创业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几年前,全民创业的气氛,让整个行业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资本、创业者、用户都裹挟其中,用户由于滞后市场,还算冷静,当然不乏先锋用户,即做 PMF (产品市场匹配度)的那一部分用户。 

2015-2016 年是 To B 行业亢奋状态的顶点,直到 2016 年下半年,这股热潮才开始减退。创业者谨慎了,投资人也短暂逃离了这片领地,To B 归于平静。

去年(2019 年),这个行业有所回暖。 

在这段起伏的时期,投资人对 To B 的本质认知度在不断提高,对于 To B 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更关注。他们对 To B 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

  • To B 是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 To B 是可以带来收益的行业;
  • To B 行业的收获,必然要经过长期耕耘。

To B 领域的创业,一直是大家不断思考的命题,对此,崔牛会创始人崔强与《SaaS 创业路线图》的作者吴昊有了这样一场关于“To B 创业的本质”的探讨。

在探讨开始前,牛透社曾请教吴昊,To B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他回答说,是追求增长速度和生存环境的平衡。

全文主要内容:

1.如何打造一个好的产品

2.企业快速扩张的问题和策略

3.SaaS 行业如何提高个人产量

4.如何形成商业的闭环

以下为正文,全文有删减。


对于创业而言,前提与核心是产品,而企业对产品的运营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产品创意及研发。在这过程中的运营,是先找5个用户试用,以此打磨产品,毋需销售的介入;

产品验证。将产品卖给20个客户。该阶段仍然没有销售的介入,因为此时产品存在缺陷的可能,销售人员会出于成交量的考量,将有缺陷的产品推销出去; 

产品营销。20个客户使用后,将产品沉淀到足够成熟,所有销售进场进行大量规模化营销;

扩张。产品的销量达到年均100个客户,整个产品的运营过程结束。 

效率提升。

打造一个好产品

如何能打造一个好产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投入资源?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在产品打磨的过程中加入营销的思考;

第二,让产品自己说话,利用产品价值解决客户的痛点。

创意阶段

研发一个产品来源于有产品或技术经验的企业创始人发现痛点,然后决定开发一个产品解决痛点。这个阶段,创始人根据自己熟悉领域的知识,在熟悉的客户群体里做出口头交流验证。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完成口头交流验证,如果能做出产品原型当然更好。

创始人可以通过拜访客户企业的 CEO 和高层管理者找到客户痛点,并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然后产品快速迭代,根据客户痛点进行演示型验证。

这里的关键词是“敏捷”。《精益创业》里提到的 MVP(最小可验证价值产品,简化点叫做“最小可见产品”)很有指导性,这个“原型”可以是只有 UI 界面的 H5,也可以是手绘的演示图,不用拘泥于形式,关键是能把价值讲清楚,能从客户那里得到反馈。

在创意阶段通过创始人的拜访交流,加入产品营销的思考对于产品打磨大有益处,比如:产品如何销售、产品可以解决客户什么痛点、打动客户的价值点有哪些。

产品打磨和商业模式验证阶段

“有资源的团队反而容易失败,前期那些靠关系来的“假”客户只能让产品和服务走上更远的弯路。”

做产品的,就得死磕自己,掏钱的客户才是真爱,才能提出各种真实要求。

创意阶段需要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否则由于不易深聊或拜访量不足,会导致无法精准聚焦客户痛点。

但真正产品打磨的阶段,反而不能找“熟人客户”。因为,双方关系过于熟悉,这类客户大多提不出真正的建议,对细节要求也不高。所以,要找真正有痛点,并且愿意为之付费的新客户。

对于产品打磨和商业模式的验证,需要有营销人员参与。一个产品,如果只有创始人能卖出去,就有很大风险 —— 客户到底买的是产品,还是创始人的面子?后续销售人员的素质门槛得有多高?

创始人或者管理高层的销售策略,销售人员无法学会,例如寒暄中提到创业经历、亲历的融资故事、产品价值陈述中“带领团队的心得“等,他们没有经历过,即使背下来也无用。

因此,验证阶段的关键任务是让销售形成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价值及商业模式”

而产品需求调研环节,除了产品经理去客户现场了解需求,更多得由营销人员主导产品调研。因为营销人员往往更擅长“察言观色”、“提问式引导”。

因此,打磨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营销人员的介入,把客户的痛点、针对客户的价值放到产品的打磨中,为后续的销售做铺垫。

当产品打磨完成,就该进入验证到营销阶段。

验证阶段-营销阶段

那么,产品验证到什么程度可以进行推广?

这里就涉及到 PMF(Product Market Fit 产品市场匹配度)。

第一个 PMF 的阶段 ,是从验证阶段过渡到营销阶段。这个阶段,要让销售团队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有一定的把握。

产品验证阶段的标准是,由产品经理或 CEO 将产品成功卖给10个客户,而不是免费试用。如果客单价处于两万元以下,标准可以是销售20套。

这个阶段没有销售策略存在,需要依靠产品价值达到目标成交量。

产品初步可售卖后,销售团队就要总结销售策略,财务人员(1-2人)需要协助销售团队进行毛利模型的测算。

销售策略要形成文字,同步完成主要的销售工具,包括演示产品的方法、演示PPT、公司宣传视频和少量客户鉴证视频等。此阶段的目标是“人均单产”达标,即单个销售产出能够覆盖成本。

业内对 PMF 的另一个说法是在营销阶段的尾声,销售额累计到两三百万。在此基础上,销售团队能快速进入角色,短时间内能够达成交易。这也证明验证阶段取得的市场成功可以复制到更多的市场、更多的客户。从而,开始下一个阶段——扩张阶段。

企业快速扩张

扩张阶段

产品进入市场时,获客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推式。即市场的推广,让客户得到教育,主动找产品;

第二种,拉式。即销售主动跟客户取得联系,获得客户。 

选择哪种获客方式取决于企业产品以及产品与同类竞品的关系。

另外,企业会根据产品大小、复杂度选择销售策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产品客单价在1-2万元,采用电销方式

第二种,产品客单价在2-10万元,采用直销方式

第三种,产品客单价超过10万元,采用解决方案销售方式(KA 销售)

第四种,代理商,这种方式的应用与否取决于产品触达客户的方式。

如果产品需要在当地教育市场,并且客户通过线上方式难以触达,需要取得这些客户直接的联络方式,交付过程需要本地化交付,这种条件下,就要用代理商的方式。

代理商的利润模式需要精心设计,让代理商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比如:提供定制内容或者代运营,最后代理商收取的利润就是这部分付出所得。而不能让代理商与 SaaS  公司在 SaaS 的订阅年费或续费中分得利润。

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从长远来看,电销模式前景更好,包括远程服务、远程合作、远程签约等。电销模式的标准是比较容易且低成本完成的,包括管理和人才培养。

直销模式,销售人员需要外出拜访,这让管理变得比较复杂,需要思考团队激励机制和运营方法。直销模式对于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更高,因为直销的销售方式比较复杂,对于销售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造成了创始团队在直销的模式下会面对管理难,成本高的问题。

企业在扩张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陷阱。

目前,投资人虽然已经认识到 SaaS 模式,To B 行业 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但几年前,投资人认为 To B 的增长也可以像 To C 一样快。 

这种想法和要求会传递到创业公司,创业公司 CEO 也都很有进取心,想快速发展。但是追求速度,很容易让人急躁,从而导致创业者容易在两个方向(产品和销售)陷入陷阱。

第一,产品方面

产品还没有形成闭环,即产品投入的营销费用、研发费用、市场费用还没有形成闭环,就去开发第二条产品线,甚至同时开发第三条,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事情,很多公司在这里栽了跟头。

对于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 CEO 的考量是,SaaS 企业耕耘的是垂直的市场,一年的利润最多能达到2亿,而投资人对企业寄予了将来做更大的市场的希望,至少要让投资人看到做更大市场的可能性。

虽然失败的可能性更高,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上,企业还是开始研发第二条、第三条产品线。能坚持打磨一个产品的企业比较少。

第二,销售方面

前期从创意阶段、验证阶段,过渡到营销阶段,营销阶段要用3-5个人的小团队完成销售标准模式。  这个标准有较好的人均效率和纯利润,并且在成交流程、人才、团队达到可以复制的程度,才值得进入扩张阶段,去培养更多的团队带领者,招更多的销售,去复制团队,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实际操作中很容易遇到陷阱,比如去年企业业绩是1000万,今年的目标是3000万。这就需要规定什么时间应该招多少人才,这些人要出多少业绩才能完成今年3000万的目标。

如果没有形成标准模式,就会造成招进来的人才发现效率不高又离开了。企业不断在做招人-离开-招人-离开的过程,耗费了大量的工资成本却没有产出。

貌似销售团队不应该亏钱,但事实上在扩张过程中是有可能亏钱的。如果前面没有形成好的标准模式,就匆忙进入扩张阶段,结果可能就是扩张失败同时浪费成本。

这就是产品和销售两个团队最容易掉进的两个陷阱。

接下来是扩张的节奏如何把握的问题。扩张的过程中,节奏点的判断和把握可以根据一些方法去做。 

比如,可以用财务会计的方式,会计分两种:

第一种,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根据国家的《会计准则》和《税法》来做的一套账目,根据这套账目来算整个团队的营收平衡。理论上,企业每个月都需要算出在多大产出情况下能养活多少人的团队。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又不强,有一定的滞后期,整个账目的出炉要等到月末,甚至下个月10号,

第二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方式需要找到一套好的、比较容易操作和符合逻辑的财务模型,这套模型的核心不是符合会计制度、会计要求、税务局要求,而是符合企业内部的一套财务管理的体系,这套体系会输出人均效率。

比如销售团队人均效率一个月要有5万的产出,如果达到5万,整个销售团队就会给公司带来纯利润,如果低于5万,带来的纯利润会很少甚至赔钱。

但是在不断招新人的过程中,人均效率就会有所降低,尽管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仍无法跨越这个障碍。因为大家会考虑到新人的加入,人均效率的降低也情有可原。在这个过程中,决策人没有理性的数据认识。

可是,人均效率一降再降,该怎么办?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人效。

公司在做大规模扩张之前,应该对人效有很清楚的认识,设立一套有指标的预警体系,让扩张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若人效能做到6万,在扩张期需要设立一个底线,比如,底线是4万,如果低于4万,所有的团队成本增加都控制住;如果是低于5万,就是一个警戒线,成本不能加,但也不用减。 

关于决策,思路是让决策人看到数据,刺激他做出感性决策。当然,企业也可以在团队还没有开始扩张的时候,就设计好预警体系。

在人效指标的设计上,也可以结构化处理。比如,入职1-3个月的员工,其人效的情况,平均开单率;4-6个月的员工的人效情况;6个月以上的员工的人效情况。这些指标与成交周期有关。当有更结构化的指标之后,就能够更具体地判断企业团队的问题。

企业扩张时要注意人效的考量。而对于扩张的节奏,需要对“营销”和“管理”有清晰的认知。   

纷享销客创始人罗旭说过“营销在于创新”,后面还可以加一句“管理在于沉淀”。

在营销上,大家都在追热度,直播火了,大家就搞直播;短视频火了,大家就做短视频。但是,对于追热度的行为,都是先追的人(企业)获得了流量的红利。入场的人(企业)多了,流量就会均分,这就是创新的重要性。

在管理上,多数情况下不是依靠天赋,而是依靠经验。换句话说,若管理者没有带过100人的团队,让他突然带1000人,肯定会出问题。管理者需要成长的过程,管理能力的成长是阶段性的,以18个月甚至两年、三年为一个周期。这个过程中,没有经验、没有足够的认知,就会出现问题。 

若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便无法感同身受。只有当他在某个地方摔过跟头,看到另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的时候,才能感受这个人当时摔跟头的状态和心理状态。真正的感同身受是身临其境过的人才会有的。 

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提到了“人效”,当产品随着企业逐渐走上正轨,这当中的人效如何提升呢?

提升个人产量

效率阶段

人效比,如何计算比较合理?

这里需要设置预警线。人效比达到60万以上属于相对比较好的企业,但若低于设置的预警线,就说明企业存在一定的问题。

整个组织的能力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堆叠效率,而不能总是推倒重来,所以“管理在于沉淀”,形成好的基础,慢慢叠加。

在组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能力需要慢慢培养,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比如指标体系,首先团队成员得逐渐理解指标体系的含义,然后达成指标要求。

第一,团队要培养底层的能力——数字能力。

数字能力的培养过程要自上而下,从管理层下沉至各个岗位,也要讲究渐入佳境,从意识到用数字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数字;

一个组织,要建立数字化的习惯,最初只用抓最重要的指标,让每个部门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比如,企业的销售线索很多,但转化率不高。这时就应该抓转化率的指标,找到转化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指标分三级:

一级指标,线索的转化率;

二级指标,各个来源的指标的转化率情况;

三级指标,各个团队的转化率指标情况,找到亮点的团队,即转化率很高的团队。

第二,进行绩效和激励方面的设计,保障大家能够往正确的方向努力。

某公司列出了转化率指标,即将每个销售人员上个月得到的线索数量和业绩、成单数量转化率,按照销售业绩进行排名,发现前十名的转化率都不好,甚至有的远低于公司的平均转化率。

这说明这个公司主要是依赖线索,而不是销售人员自己开拓市场,销售冠军拿到了比别人更多的资源。销售冠军依靠老客户提供的线索创造业绩,这种方式对于整个团队都是一种不好的引导,对于转化率不利。

结合以上案例,找到指标背后问题根源所在,运用相应的办法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实时查看指标的变动情况,再进一步改进,在这个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关键指数,并且堆叠管理整个组织的能力。

实际上,在整个组织当中,产品、市场、销售、客户成功这几个关键的业务部门应该都有1-3个关键指标(一般不超过3个)。这3个指标,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每一级都跟上一级有关联。 

一级指标发生了变化时,比如续费率发生了波动,就需要查看续费率的二级指标中各种类型的客户续费率,由此发现一级指标波动的原因。 

组织需要每个月开会看这些指标,每个 VP 记住所有部门的一级指标长时间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理性、数字思维融入到感性思维。比如,以前续费率是80%,突然有一个月下降到 78%,大家会敏感地捕捉到信息,而不是在下降幅度特别大的时候才有所察觉。

而在关键指标上有哪些关键管理策略?

指标的体系在扩张阶段就要开始慢慢建立起来,到了效率阶段就要非常重视这件事,这时候团队基本上肯定超过了200人,甚至是400人。

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管理风格不同。企业早期,团队只有二三十人,是全员自我驱动。因为,管理者的时间更多地花在客户和管理身上。

当一个团队超过200人之后,就要采用不同的管理风格,这也是很多 CEO 难以跨越的阶段,之前大家共同使命感驱动,目标基本可以达成。但公司人数扩张,在各个区域开设分公司、铺设渠道,达成目标就变得困难。相对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面对面的方式,人数增多且分散时,很难实现面对面沟通。

一个有影响力的 CEO(创始人)大概能够影响周围十余人,这十余人再影响周围8-10人,覆盖指数在200人左右。

超过200人之后,传递就经过了三层,影响力需要从一级、二级,传到三级管理者身上,能量强度极度弱化。此时,公司里不思进取的人就会产生“烂苹果效应”。

如果公司人数在200 人以上,制度流程又只适合几十人的团队,过程中就会不断出问题,团队会出现质疑和混论。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格,超过 200 人的时候,需要专门将流程、绩效、KPI 梳理清楚。所以说,“没有坏的员工,只有坏的制度”。

形成商业闭环

闭环阶段

公司达到盈亏平衡或者开始盈利,就要考虑闭环问题。

SaaS 的盈利模式不是一次性收回所有费用。

第一,SaaS 的收费模式是很好的商业模式,会督促 SaaS 公司做好服务,收到未来的续费;

第二,SaaS 模式又是一个很烧钱的模式,因为前期得先做产品,做完产品还不能马上盈利,只能收到一部分钱,后期逐年收回。

关于续费的问题,有的客户今年买了,明年也许不再续费。这与传统软件时代能一次收回所有费用完全不同,公司收费按年计,不能一次收多年,会造成商业闭环上的困难,比如前三年是亏本,到第五年才有可能盈利。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由一个一个小闭环串起来。也就是说,企业能够比较快地完成一个小闭环,然后再完成下一个小闭环,最后串成一个大闭环。 

如果企业第一年亏钱,第五年亏钱,第六年还亏钱,这时候无法证明此商业模式可行,投资人会质疑其可行性,员工也会质疑。

这也跟扩张风险有关系,在扩张的时候企业应该思考是否要开第二个产品线,是否应该把一个产品做得更深、更好。

SaaS 企业应该想想如何给客户提供更增值的服务,帮客户获得更多利润,深挖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拉长产品线。

人,因为本性上的进取心,有时候会盲目地探险一些新领域,但当进入一个新领域后,发现啃下新骨头也绝非易事。一些理性且血淋淋的案例教训,告诉大家不能盲目扩张,而应该将一个产品做深、做好,形成闭环。

在商业闭环上,怎样把握节奏以及采取相关策略?从纵向和横向闭环分别来看:

纵向闭环分三层

第一层,企业在扩张销售团队的时候,要看一看市场投入,比如收了10万的单子,要计算中间的成本,比如市场成本,包括市场人员成本、广告投放成本、销售人员成本(管理层、助理、销售助理),如何成本在12万,这一单就无法闭环。先设法在扩张阶段把小闭环做到;

第二层,把服务成本和更多直接成本计算进来,能不能实现盈亏平衡;

第三层,整个公司有很好的成本覆盖。

横向闭环的方法:

以实际情况来看,公司有些部门只负责申请经费,很难衡量一些花销的必要性,这时候可以把这些部门的收入分出来一些,变成利润中心,满足其自身成本。

比如实施部门能否被实施费养活?如果收回来的实施费始终养不活实施部门,证明实施部门的效率有上升空间。

换句话说,客户成功能不能被自己的续费养活,当然公司肯定要拿出一部分成本出来,比如今年续了1000万, 30% 的费用可以拨给客户成功的部门,作为人头费用、奖金、部门的运作,包括客户运营的一些费用,30% 的费用是否能够满足这部分费用。

这意味着:

第一,企业能够把1000万续费收回来;

第二,要控制整个成本在300万以内。

这种财务方式可以在客户成功里形成好的商业闭环,这也就是利润中心的逻辑。

———— / END / ————

腾讯SaaS加速器·产业升级实战派

腾讯SaaS加速器,作为腾讯产业加速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搭建腾讯与SaaS相关企业的桥梁,通过技术、资本、商机、生态等层面的扶持,从战略到落地全方位加速企业成长,从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6-2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腾讯SaaS加速器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产品打磨和商业模式验证阶段
  • 验证阶段-营销阶段
  • 扩张阶段
  • 效率阶段
  • 闭环阶段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云直播
云直播(Cloud Streaming Services,CSS)为您提供极速、稳定、专业的云端直播处理服务,根据业务的不同直播场景需求,云直播提供了标准直播、快直播、云导播台三种服务,分别针对大规模实时观看、超低延时直播、便捷云端导播的场景,配合腾讯云视立方·直播 SDK,为您提供一站式的音视频直播解决方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