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社区首页 >专栏 >类器官——人类疾病的临床前模型

类器官——人类疾病的临床前模型

作者头像
生信交流平台
发布于 2020-09-04 02:14:51
发布于 2020-09-04 02:14:51
7040
举报

类器官技术可与其它生物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包括基因编辑、单细胞基因组学、实时成像、微流体技术,从而为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以及转化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十年前,荷兰科学家Hans Clevers 领导的团队成功将人类成体肠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为小肠绒毛结构,证实小肠干细胞能够形成类器官 (Organoids),开创了类器官研究的时代。类器官技术是利用干细胞直接诱导生成三维组织模型,不同于传统的2D培养方法,属于三维(3D)细胞培养技术,包含其来源组织的一些关键特性。

图1来源参考资料1

该体外培养系统包括一个自我更新的干细胞群,可分化为多个器官特异性的细胞类型,与对应的器官拥有相似的空间组织特性并能够重现对应组织器官的部分功能,从而提供一个高度相似的生理系统用于科学研究。

一般认为,肿瘤表现出明显的分子异质性,具有侵袭性和耐药性。因此,良好的体外模型,包括独特的分子亚型迫切需要精准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学的临床前研究通常需要在培养的肿瘤细胞中检测潜在的抗癌药物,科学家们苦于没有疾病的临床前模型,研发治疗方案无法取得进展。

类器官技术能够打破这一僵局,利用病人自身的肿瘤组织,建立活体细胞模型,能够个性化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在基因测序指导用药以外,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新的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目前,该领域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

图2来源Web of Science。截至2019年2月11日 以Organoids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

参考资料:

1.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806175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0-08-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生信交流平台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