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PT到下地实践,宁德时代开战换电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陈明涛
宁德时代EVOGO换电品牌走出PPT,开启了下地实践。
4月,在宁德时代EVOGO(乐行换电)发布会后的3个月,首批共4座EVOGO 换电站在厦门正式投入运营。值得玩味的是,其中一座换电站距离厦门思明区蔚来换电站仅50米。该来的还是来了,只是没想到如此之快。
同时,预计到今年底,EVOGO会在厦门投入并建设累计30座快换站。完成这个目标后,厦门岛上平均每3公里的服务半径内就会有1座快换站。
这个建设密度,会比蔚来在厦门已有的布局更大一些。比如,蔚来换电站目前最小行车距离是3.4公里(枋湖南路站点——厦门盛德东南站点)。
说起换电,宁德时代绝对不算后来者,在某些场景甚至是先行者。2020年,宁德时代和北汽新能源签署车电分离项目合约后,切入换电;随后,其和福田智蓝新能源携手打造的换电重卡在北京交付,落地了国内首个换电重卡的场景应用。
从商用车到乘用车换电,宁德时代以城市为“棋盘”,“落子”厦门,对行业有何意义?
EVOGO换电站,
灵活、高效、自动化
先来看看量产的EVOGO换电站是什么样子。
根据「智能相对论」了解,换电站被设计成灰色外观的长方体,包含了一条换电通道,以及一个可充电、存放电池的储藏室。
如果拿EVOGO对比蔚来,前者的换电通道是单向贯通设计,后者则是单开口设计。虽然EVOGO换电站面积小于蔚来,但是EVOGO前后都要保留车道,同时考虑以后可能会出现排队等情况,整体的运营面积可能还会大于蔚来。
这次不光是换电站,还有换电块、用户手机里的APP,这三个产品共同构成整套换电解决方案。在整套的建设逻辑上,我们能够看到宁德时代尽可能把方案的灵活性、高效率、自动化发挥到极致。
首先是换电站。EVOGO换电站做到了高集成度,强复制能力。因为其采用的是“集装箱”模式,顾名思义,这种站容易组装和拖运,只要场地做到足够平整,放好再通电就基本可以正常使用了。整个站的占地面积42平方米,等于大约三个停车位,也是以后实现规模化的基础。
换电站的换电通道前还有一个自动抬杆装置,EVOGO利用这个装置,是想让换电站实现无人值守的一个状态。当EVOGO系统中的车接近换电站入口时,抬杆装置的摄像头会识别并匹配车辆,抬杆后让车进入换电通道完成换电,这个流程是高度自动化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其次是换电块,采用“巧克力”设计,是一种模块化电池。一个换电站能存储48个换电块,这保证了单站拥有足够大的吞吐运营效率,在换电车流大时会更加高效。
对于用户来说,选择也变得灵活,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可以按需拿电池。开车上班通勤、逛超市买菜,可以租用一块电池,续航里程在200公里左右;如果要出远门,再开到换电站加一或两块电池就可以了,最多能给到600公里的续航里程。
最后是APP。EVOGO手机客户端和蔚来APP类似,可以添加车辆、查看订单,并且在APP上实现提前预约换电。当准备预约之前,可以通过APP查看附近换电站的营业时间、具体位置、站内电池数量等等。
这次不止有站,车也跟着上了。
首款合作车型是一汽奔腾NAT组合换电版,市场价格在14-15万元,这款车电池容量53kWh,需要租赁两块巧克力电池。适配的这款车是针对网约车市场,所以目前换电站实际运营面向的还是B端客户。相对于私家车而言,B端的市场空间仍然有限。
宁德时代推动换电标准化,
蔚来也可坐享其成?
头部企业的布局动作,是新市场做大规模、增长曲线加速上扬的关键节点,换电市场亦是如此。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宁德时代的优势在于,作为电池供应商,更适合推动换电的标准化、规模化。
首先是行业地位。除少数电池自给自足的企业外,宁德时代是国内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的电池供应商,这意味着其推动换电电池标准化具有先天优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54.5GWh,同比增长142.8%。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为80.51GWh,市场占有率达52.1%。
其次是基建投入。选择换电模式这个方向资金投入巨大,建站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车企面临的压力会远远大于电池供应商。对于宁德时代,在换电这件事上,他其实扮演着多个角色,分别是换电系统研发、换电站建设运营、电池资产管理。涉及到电池、补能相关的一切,宁德时代是具备技术壁垒的。
最后是适配能力。在换电车型上,宁德时代目前给出的办法是合作车企不需要调整底盘,只需要开发适配“巧克力换电块”的换电支架,并且适配市场80%已经上市的车型。这个可以理解为,宁德时代已经为换电市场开了一条路,要不要跟就由车企自己选择。
而最后一点其实也指出了宁德时代在厦门试点的意义所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选择厦门作为起点,会成为宁德时代城市换电业务重要的宣传广告。厦门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布局较早,已形成材料、电池、整车为发展主体,充电、储能、梯次利用及能源管控为配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厦门已是颇具“虹吸效应”的一座电动之城。
这次在厦门同宁德时代合作的换电车型一汽奔腾NAT,也是一个广告样本,向外界证明换电模式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拉拢车企。
尽管如此,宁德时代落地换电站,对于包括蔚来在内的车企,仍然是利远大于弊。
一方面,换电站的成功试点并运营,能够提振车企信心,增强换电品牌竞争力。
目前围绕换电站,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竞争,而电池供应商和车企之间是协同大于竞争。所以,一切便于新能源车主使用和出行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创新,对于车企来说都是好消息。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推动换电模式发展,会刷新用户对换电的认知,打消续航焦虑,也会增强用户对蔚来等车企的认可,认可车企早期做换电体系的坚持。
新能源产业在萌芽阶段时,整条产业链都在摸索产业发展方向,早期要多尝试、多试错,最终才找到一个甚至多个共存的答案。时至今日,宁德时代等玩家布局换电则是一个信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而换电必然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被产业链重新拿起并推广。
不过,发展换电始终是产业链协同作战的事,宁德时代提供换电站,换电车型卖不卖得好还要看合作车企。主机厂需要拿出足够优秀的新能源产品,让更多的用户为其买单,换电站才能从盈利这一层面上实现规模化。
而蔚来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换电自成一派且服务自家品牌。蔚来尽管聚焦于私域流量,但在换电站这件事上,是具备先发优势的,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
选择蔚来品牌的用户,拥有了“车+补能体系”,用户享受车时,降低了购买成本并且享受着整套服务。换电可以满足一部分人对补能的要求,也是能促使新能源汽车快速销售普及的一种方式,是蔚来等车企补能体系价值的延伸。
因地制宜,
只有中国才能撑起换电市场
国内的对换电模式领域的研发、投入、布局火热,宁德时代、蔚来等玩家一直在坚持。可放眼海外,原本进行过相关探索的公司,都已经放弃或以失败告终。
比如特斯拉,在走超充路线之前,曾尝试过两年换电方案,后于2015年放弃;以色列公司Better Place曾高调布局,最终因换电站造价昂贵,以亏损5亿美元宣告破产退出市场。要在换电领域有所建树,离不开技术、资金、产业链协同,也需要企业顺势而为,因地制宜。
中国成为少数有能力撑得起换电领域发展的国家,这是因为换电模式的发展十分适配中国。
首先,国情天生有利于发展换电模式。在一线城市,国内人口居住密度要远高于欧美,停车位、充电设施配比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无法向欧美一样家家具备充电条件、且拥有大量优质平原土地进行超充站建设。那么协同发展换电模式,会成为用户选择新能源车的重要决策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换电市场。截至2021年底,中国换电站前十地区共拥有1298座换电站。在未来,据方正证券预计,2025年我国换电乘用车销量将超280万辆,换电商用车销量将超50万辆;配套换电站需求约28000座,对应765亿元市场规模。
中国的换电市场已经走过数年,一幅宏图已经初具规模,在多个因素激励下徐徐展开:
一方面是财政补贴向换电市场倾斜。比如换电站建设,重庆给出了单站不超过50万元的补贴,海南省一次性给予投入使用的换电站15%的建设补贴,大连市对于符合条件的换电站一次性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贴金额。
另一方面是政策驱动行业。比如,2021年10月底,工信部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预期推广换电车辆10万辆以上、换电站1000座以上。这还意味着,国家和地方会适当给予企业场地审批和相关配套的便利,助推换电站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车企、运营商和电池供应商都纷纷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建设的步伐。
以蔚来为例,其发布了第二代换电站。新换电站的服务能力是之前的4倍,单日可完成312次,同时支持自动泊入、车内一键自助换电。
不同于一代,二代虽然也设换电值守专员,但换电值守专员只负有监督、检查、管理的职责,以备前来换电的司机朋友有急事需要帮助处理之用。像是在换电过程中,司机师傅无意中将车门打开,引发车辆正在换电的过程中断等,这就需要值守专员紧急处理。
按照计划,蔚来会在今年年底前,累计建成1300座换电站;在2025年之前,每年都会新增600座换电站,预计到2025年底,全球换电站将会布局超过4000座。
不仅是蔚来,还有北汽新能源、吉利、小鹏、比亚迪等企业相继布局,意在时代的风口上抢占身位。对于行业头部宁德时代而言,以上游电池供应商的身份提供公共补能平台,从B端走向C端,更多带来的是行业意义,新能源车企都可能会从中受益。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