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深度的思考,都是以更深的知识作为支撑的,它最终呈现出来可能很简洁,以至于我们都能给它取一个人如其名的名称了。但你反过头去总结的东西,并不是一个想法真正的生成过程
名词和概念才是一切的关键,因为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具体的概念上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知识,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会慢慢组成你的知识网络,最终形成体系
同二手资料保持距离,是避免你陷入糊涂的重要法则 习惯了直接从别人那里寻找答案,你的大脑最终会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你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被洗脑,我们至少得具备基本的知识,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才行
『开山之作』的意义仅在于开创性,仅从知识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来看,后来成熟时期那些并没有那么知名的作品往往更优秀,要了解一个学科知识,读一本时下学者写的书才是最优选择,比如你要学习经济学,与其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如去读读保罗·海恩等人合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虽然对待确认偏误本身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却可以预防:在接收知识时尽可能的学习不同的东西,获取更多知识,保证认知尽可能宽阔
创新就像『搭积木』,不管你要搭什么,做什么创新,你都得有足够多的积木才行——而持续阅读、学习,就是在给自己积累积木,说不定哪天,它就会变成你酝酿的一个宏伟计划的一个部件
创意仅且唯一来源于知识
『想法即现实』是有道理的,你脑海中的概念和范式越多,看待世界和事物的方式和角度越多,你所感知到的现实就与别人不同,看到的价值就越多,从而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人生的体验也越加丰富
认为,『做出明确的选择』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偏激』,而折中,往往只会“折断
不公平却又是最大的公平:家庭的财富,优秀的基因和好的成长环境,以及好运,都是上帝赐予的『红利』,他们拥有这些东西,自然应该享受。自己手里的蛋糕,哪里有不能吃的道理?
情商,就是学着去抚摸别人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是『小孩子』,即使是你拿了别人小小的一块儿糖,别人都会不高兴
有句话说『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有的人却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懂得教育的父母总是在温暖子女,而有的父母,却从来没把孩子当做孩子养过,冷漠,贪婪,留给孩子的是无尽的心酸
和他人交谈时,应该尽量避免做胡搅蛮缠的人,遵守『善意原则』:在重新论述他人的观点时,尽可能保留其原意,如果对其隐含的部分无法把握,就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给他人修正的机会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都是吃过大亏,摔断过腿,掉过肉之后痛定思痛,处处谨慎而得来的
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理解与尊重,就像我们开篇讲的,别人对你好,不是因为你很特别,而是他习惯与人为善,别人对你不友好,也不是因为对你有意见,而是他可能有某些亲密关系上的问题——很多“伤害”就来自于不同,来自误会,很少有人存心要害你搞你
把话说清楚,尊重,而不是宽容,明白这个道理,会少不少人际上的烦恼
如果你和一个人处不来,那就处不来好了;平时注意以礼相待,不要互怼,不要发生直接冲突就行;如果这些人暗地里的小动作被你发现了,你应该选择直接忽略
敢于承认、接受这个世界和矛盾与不和,以温和的方式去对待,但不妄想去彻底解决,才是对待这个复杂世界的正确方法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这个概念借用过来,主要是为了强调强调两点:
更为精确的复习时间安排表(参见图1):

30%的时间用于阅读,剩下的时间用于复习
建立个人管理系统,一定要秉承“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则,使用的工具要少,要精简,太多虚头八脑的工具只会增加你进行任务管理的心理成本
在手账本的右侧,这块巨大的时间开销记录区,才是这整个时间管理系统最核心的地方(参见图4):

坚持一两天,持续记录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哪些地方,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你可能不敢相信,自己每天居然花了好几个小时刷手机,磨磨蹭蹭,真正用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养成这种对自身状态的『觉察』,你需要多做冥想练习,这个练习其实并不难,并且也不是非得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才能练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刷牙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专注于这些事情本身,不要去想其他事情,每当你感觉到自己在想其他事情的时候,便不断尝试重新回到专注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