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问题是最令人头疼的,我们一个人很难搞定,所以我们得找帮手。找系统里的相关角色一起来解决问题。找到人之后,下一步做啥呢?前面也说到了,上游行动往往资源有限。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杠杆和支点。也就是我们说的抓手,而且要是关键环节的抓手。
在寻找抓手时,我们的第一步是去考虑,对于要预防的这个问题,风险和保护性因素分别是什么?对于酗酒的青年来说,把他的时间用在积极的运动上就是一个保护性因素。而父母的疏忽就是一个风险因素。每个问题都有一系列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防范风险,而其中的每个因素都是一个潜在的抓手。
除了关注风险和保护性因素,也可以考虑以下这个抓手是否是某个特定的人或人群。
但是具体怎么做才能找到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呢?以前可能只能凭经验。现在我们有了大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分析。
书里讲了一个研究暴力犯罪的例子。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枪击案并不是有预谋的。通常剧情是这样,两群青少年因为某事发生了争执,然后一方冲动之下拿出了武器开了枪,另一方也赶紧拔枪还击,结果就有人死了。你可能无法相信有人会为了这么点小事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不是个好系统,我们需要改变它。为此,犯罪学家进行了调研,最终总结了一个公式,说暴力犯罪是由四个因素导致的:年轻 + 冲动 + 酒精 + 枪 = 尸体。
那我们能以哪个因素为抓手呢?年轻是自然现象,禁酒禁枪在美国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好像从“冲动”入手是个可行的方案。当时社会上有个项目叫”做个男人“,是一个免费的心理咨询课程。主要是告诉学生:”你可以屈服于内心的愤怒,表现得像个“野蛮人”,也可以自我疏导情绪,成为一名“勇士”;愤怒既可以是一种破坏性力量,也可以是一种建设性力量,全凭我们的自由选择。“
为了验证”做个男人“是否可以成为缓解情绪冲动的抓手,芝加哥市政府给了这个项目一笔经费。允许他们雇用十几个老师,到18所学校进行开课。自助的一个条件是,这项工作要接受随机对照试验的检验。检验的关键指标是:”做个男人“项目会降低逮捕数量吗?尤其是与暴力行为相关的逮捕。
最终结果显示,在参与项目的学生中,被捕的人数相比对照组下降了28%。因暴力犯罪被捕的人数减少了接近一半(下降了45%)。项目非常成功。我们找对了支点,用最小的代价,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这个思维让我想到,这个支点,跟我们讲MOT关键时刻是不是一样的?果然很多事物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