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的“智囊”人脉,所需要交换的价值不同。
对于专家,我们关注的,无外乎三要素:
资格:具备专业资格(知识、能力足够);
人品:为人靠谱(客观论述,不黑不吹,且没有利益图谋);
态度:态度认真、解答详细。
1
1-2阶联系人
如何与亲朋好友维护关系呢
至于价值交换,如果是深交(有血缘或者姻亲的关系,或者长时间的深交,比如多年关系不错的同学等),就知识咨询而言,有这份正常的亲情/友情在也就可以了,无须专门的付出。
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礼儿”对维护这类关系是相当有效的。可惜,现代社会,这层关系,日益淡薄。如今“亲戚情分”,“世交故友”,大多被当成贬义词了。
相对比较浅的交往,和一阶以上的联系人,需要一个主动的建立联系的过程——即承认对方的专业素养,明确以求助者的身份进行求教。
如果是一阶联系人,或者有关系比较近的一阶联系人热心牵线,做到这一步也不难。
浅交维护要更关键些,而且这种维护不是简单仅仅拜个年问个生日快乐就行了。要形成长期的人脉,则需要自身能够提供对等的帮助。或者是其他领域专业知识,或者是日常事务上的协助等……
▍有来有往,才能成为常态。
2
专业人士
如何与专业人士维护关系呢
和专业人士建立起关系,并不难:去挂号看病,你是病人,对方是医生,TA 就有义务诊治你。去学校上学,老师就有义务教导学生。
▍关键在于:
长期了解;
建立超过“单次服务”的关系。
好在上面两项是相关的。一般来说,能够长期相互接触、了解,有了一份熟悉感,也就成为了一定程度的交往,有些话自然就能说了。
比如,有需要长期诊治的疾病(老人中比较常见),最好坚持看一个医生。
正规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会带班较长时间,从安排上保证了长期性,但是能够和老师形成良性互动很关键。
如果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和在校情况毫不过问,老师为什么要额外费心?
总结一下,我们要做的是:长期跟随一位专业人士;主动沟通,形成良性互动。(这里的专业人士,范围可以非常之广。)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专业类人脉得以有效的最核心前提是你信任对方的专业水平,并愿意执行对方的专业建议。
如果一位医生的诊治方法你不认同,那就换一个医生或者换一家医院,总之找到你认同的那个大夫,然后遵医嘱去做。
而不是找医生 A 看病,人家开了处方你不满意,要求人家按你说得写,或者开了药你不吃,但下回还找 A 大夫看病,还非要人家治好你。你非要这么做,对方会拿出真本事来诊治你吗?
同理适用于各领域,那种纯粹销售类的还好,像医疗、教育这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一句质疑,对方就不想和你合作了。
看起来好像人家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在这种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专业人士的一个微小判断都是以大量的知识和长期经验积累为后盾的。
作为外行,你原本没有能力与人家对等讨论专业问题,却还要横加干涉。其结果只能是让内行选择放弃合作或者敷衍了事。易位处之,你也会是同样的做法。
3
互联网意见领袖
长期追踪一位意见领袖的言论,是对 TA 进行了解的最简单方法
对于微博、微信大 V,付费分享答主,专业类自媒体人,培训教师等,被服务者需要具备一些最起码的判别能力。
就算没法判断对方说得专业知识对不对,至少得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靠谱。
▍判断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专业资质&人品。
一般的培训课程和大部分付费分享都是实名的,主讲人也会提供个人简介和简历。那么在各种渠道这么多的情况下,去查证这个人的背景,并不是不可能。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简历造假的情况。有些平台会进行一部分背景调查,较大的平台可靠性也许更强一点(也许吧)……
和纷繁的资质审核相比,判断人品,方法相对更通用,不必局限在领域内。
而且人品可以反推资质:如果这个人诚恳可信,且又以专业人士的姿态出现,那么 TA 的专业资质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
▍当然,每个人识人的能力不一样。但就一个人而言,了解他人,总归是时间越长越深入。
互联网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长期的言论可以通过“查询历史信息”来短时间内获得。
如果是专业意见领袖,很多会有预测性言论(以经济、金融领域为最),那么不妨回溯他们之前的言论,看看有多少真正实现了。
还有,可以注意观察他们种种言论中,有没有明显危言耸听、不合逻辑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
▍总之,是要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和通识来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