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关于技术人员晋级答辩实用小Tips

关于技术人员晋级答辩实用小Tips

原创
作者头像
ruoyuliu
发布2023-08-26 01:17:06
9681
发布2023-08-26 01:17:06
举报

笔者一共参加过3次公司内的晋级答辩,均为一次通过。从评委反馈评价来看,也是一个逐渐向好的过程。除此之外,笔者还曾经担任过部门的晋级答辩小助手,全程参与过一次小组晋级答辩的组织工作。

本文将会着眼于T族晋级答辩时需要准备的几个重要的方面,逐一谈谈我的切身体会。

注意:以下所有内容都来自从个人出发的体会和感受,我会尽量做到客观,但难免有主观因素,仅供参考,希望各位辨析采纳。本文既不是对于公司通道标准的解读,也并非从评审评委的角度出发。而是完全从自身作为答辩者的晋级答辩体验给出的小建议。

文章内容涵盖心态建设、前期准备、PPT、讲、答、常见误区等多个方面。文章较长,建议收藏后通篇阅读,也可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1.心态建设

行业大环境和公司政策导向属于不可控因素。我们只能从自我可控的方面去思考晋级答辩这件事。

首先,从过程来看,晋级答辩可以看成是一次对于技术的深度+广度联合考察。

深度上,功夫主要在平时,平时做方案对很多问题有没有进行深度思考,针对业务特点,辨析利弊,进行trade-off,决定了晋级答辩的起点。

广度上,晋级答辩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尽可能多去涉猎更多技术知识,多进行方案对比。另外,答辩之前往往需要整体梳理一下自己做的项目中涉及的所有技术点,深入上下游链路,对自己的服务形成整体的视图。这又是一次提升自己技术能力和技术视野的机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能同时邀请几个高级别的专家对你进行多对一指导的机会也不多。综上所述,这个过程对于自己的技术能力提升必然是有所裨益的。

从结果来看,我个人的感受是,答辩还是相对公平的。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无论是谁,评委都会从自身专业的角度给予考察和评价,并不会预设立场;其次,自身投入越大,评委的认可度也越高。投入精力好好准备过,和没有好好准备,结果上也能体现差异。但须知晋级答辩本来就不是四六级那种通过性的考察,而是TOP-N的考察(至少现实是这样)。所以是否通过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与行业大环境、公司政策导向、以及与同期竞争者相比是否具有横向比较优势有关。

所以在晋级答辩的过程中有较多影响因素,心态上尽量放平和,瞄准个人成长。如果以答辩通过为目标,那收获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以个人能力成长和进步为目标,则收获是确定的。

最后,关于好心态,我们还应该相信自己是对于答辩的这个项目最熟悉的人(至少在限定上下文的情况下)。保持自信的心态,在评委看来也会增加印象分。

2.前期准备

我认为这个阶段不归属于答辩的写、讲、答准备三个阶段,属于前置流程,但它可以影响后面所有的流程。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答辩项目,理清业务需求脉络,挖掘技术挑战和亮点,梳理答辩思路。

一旦确定要参加晋级答辩,就要把晋级答辩本身当做一个项目来管理。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要答的项目是什么,接着就要从项目中提炼技术挑战和亮点,从而确定答辩思路。

关于前期准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如何选择答辩项目

如果手头上有若干个项目,应该选择哪一个去答呢?

在我看来,有如下几个决策因素。

尽量选择自己更熟悉、参与度更高的项目。原因很简单,对于来龙去脉更清楚,对于细节也更了解,不怕被问。

尽量选择技术挑战大、痛点多、有技术亮点的项目。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技术能力。

尽量选择有独特技术特点、能在技术方案上体现与其他项目差别的项目。这样更能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更容易体现自己方案的“稀缺性”。

尽量选择业务价值更大的项目。业务价值体现了影响力,也是最终技术方案的效果验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业务价值更大的项目不会错。

以上四个因素,按照优先级排序,即一个最先考虑,第四个最后考虑。在答辩之前按照这个方案梳理一遍自己手头上的项目,相信大家对于如何选择项目都可以得到答案了。当然,决定之前也要与TL充分沟通。最后,要避免重复造轮子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很容易被评委挑战为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而直接挂掉。

2.2 答辩素材的来源

一提起晋级答辩,我相信大部分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不会是确定是否要参加答辩(如果这个问题都没确定可以放弃阅读此篇文章),也不会是确定要答辩的项目(因为一般人短期内可选的项目本身也不多)。而是主要难在获取答辩的材料和素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难点是什么?亮点是什么?方案有什么独特之处?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在我看来,需要养成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攒素材的习惯。这里的“事”是相对于项目流程来说的。

事前:在项目实施之前,认真制定技术方案、进行方案评审、方案讨论等。

事中: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对于遇到的技术挑战、选型取舍以及对应的处理过程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事后:项目上线之后定期复盘总结,是否完成业务目标,是否完成技术目标,有何指得一提的技术亮点,有何可资借鉴的经验,有何需要避免的教训,都应该记录。

有了这个基础,答辩之前,我们应当从业务和技术两个方向对答辩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原因是由于某些项目做的比较久了,如不重新开始梳理一遍很容易浮于表面。梳理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答辩原始材料。

业务方面,需要梳理清楚整个项目的来龙去脉。技术总是服务于业务的,没有业务背景作为支撑的的技术应用也如空中楼阁,难以具有说服力。关于这一点,可以多和产品同学以及研发项目负责人讨论当时业务决策的背景和原因。对于一些重要决策点要多问一个why,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答辩高职级的同学,这体现了全局视野。有很多业务的决策,可能来自于技术人员,也可能来自于产品同学,但都搞清楚背景原因。例如:某业务选择每10分钟离线跑一次数据,为什么是10分钟而不是1分钟和一个小时。又比如:你们选择云原生的技术栈,为什么不选择腾讯自研技术栈,是由于业务限制还是技术限制。如果对于业务决策的重要信息答不上来所以然,很容易被评委视为视野不够高,重执行而轻思考。对于业务熟稔于心,关注业务价值(尤其是增量价值)实现,在职级评审管理导向变化的当下也有其特殊意义,因为这不仅体现了你的“武功”,还体现了你的“战功”。

技术方面,功夫在平时,临时抱佛脚往往是靠不住的。平时对于方案取舍和技术选型,就要做到多思辨,并且把思考过程通过技术方案、工作笔记、技术文章等形式及时沉淀总结下来,到答辩时才不至于捉襟见肘,不知如何下手。笔者所在的微信支付境外产品中心,对于技术方案的制定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按照方案模板填写所有必填项之外,还要经过FTL、TL评审后才能实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很好的项目第一手材料,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材料的及时记录和更新迭代,并在答辩前筛选出来有用的信息,作为我们制作答辩材料的来源。

梳理完整个项目,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从三个角度对项目进行审视。

  1. 首先,横向对比同类项目。尽可能多看同领域的技术文章和资料,多向公司内相关业务的专家大牛请教,通过横向对比其他人的技术方案,挖掘自己方案的独特之处,梳理技术挑战和亮点。这一点不仅仅可以帮助自己挖掘亮点挑战,也可以提升知识储备,扩大技术视野,以应对后面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注意: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挑战,通常是对于业务和资源的理解不够深入。所谓的难点挑战一般是出自业务的要求和技术实现之间的矛盾,或者是技术实现与现实资源之间的矛盾。
  2. 针对非第一次答辩的同学,还需要全面复盘上次答辩的情况。重点看答辩系统里的评委偏负面评价,看看是否有可以避免的地方。尤其是两次答同一个项目的同学,更需要针对性地针对上次存在在问题思考是否有解决方案。同样的道理,每次答辩完之后,最好把当时评委问的问题和自己的回答记录下来,供后面复盘使用。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我对于近三次答辩的整体复盘。
  3. 零基思维,即让思维回归原点,从头开始思考的方法,它要求我们放下以前的思维存量,摒弃所有惯性思维。那么我们可以从零开始,从本质出发来思考这个项目的意义(主要是技术)在哪里,相对于其他项目有哪些异同。具体实施起来可能比较难,这个时候可以请一些没有相关背景的同学来帮我们共同寻找和挖掘。比如挖掘项目的亮点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3 写技术文章

很多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写技术文章也被算作前期准备的一部分?

首先,很多部门有答辩高工以上必须发表相关技术文章的要求,比如微信支付。

举个例子,笔者这次答的项目的部分内容之前整理发表过一篇文章《【万字长文】论如何构建一个资金账户系统》。

写技术文章有什么好处?

1.相当于众审,可以请全公司的高工、专家在晋级答辩之前提前帮你审视方案的缺漏,同时还可以扩大技术影响力,一箭双雕。

2.写技术文章和制作答辩PPT有某种殊途同归的属性,比如都是对项目全盘梳理,挖掘难点挑战,总结解决方案。呈现方式也是有相通之处,例如金字塔原理,黄金圈法则都适用。相当于提前准备晋级答辩了,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不会写技术文章?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再展开。推荐阅读笔者的另外一篇文章《微信工程师关于如何写好一篇技术文章的小Tips》

3.PPT

3.1 出发点

个人觉得PPT本身重要性可能在答辩中不占大头,但不容忽视的是,PPT中写哪些内容,对后续的讲和答都有巨大影响。从这一点看,答辩仍然是围绕PPT这个中心展开的。所以选择哪些内容要放在PPT上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信大家对制作PPT一块是最有经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往往忽略了PPT的出发点,在我看来,晋级答辩的PPT是用于证明“我(在我的目标技术通道)很行”,甚至是“我(在我的目标技术通道)比大多数人都行”,而不是“我做了很多东西”。因此堆砌工作内容的工作汇报式PPT,是应该被摒弃的。

3.2 原则

PPT本身可以概括为用结构化思维呈现答辩内容的辅助工具,有它需要满足的原则。

笔者前段时间学习摄影,摄影的第一课会教大家三个原则。

  •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题。
  •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 同样的,PPT作为呈现材料,也要满足同样的要求。即:
  • 每页PPT都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般即是标题),即“结构内聚”。
  • 每页PPT都要有重点,并且要让评委能迅速get到核心要点。
  • PPT要力求精简,根据奥卡姆剃刀法则,删除多余的信息,不要试图展示大而全的内容。尤其是自己没有准备的。因为这很可能是在给自己挖坑。

3.3 内容

接下来谈谈关于PPT的内容。《金字塔原理》中的TOPS原则的第一条就是Target to our audiences,也就是要从受众的需求点、关注点出发,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阐述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举个例子,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给你推销一个产品,全程都专注于天花乱坠地吹这个产品本身,你的观感是怎么样的。因此,晋级答辩作为演讲形式的一种,本质上也是要把我们“推销”给各位评委。因此它一定需要有合适的结构,有“起承转合”,才能方便评委代入你的场景,同意你的看法,体谅你的取舍。

关于内容,我有如下几个建议。

1.系统学习金字塔思维、黄金圈法则,了解制作晋级答辩的正确思维方式。

2.内容不在多,按照本文第一章中的方法获取到原始材料,然后聚焦于一个项目中的难点和创新点,深入剖析。

3.PPT的整体结构可以按照why、how、what的顺序展开,逻辑连贯,保证内容能够串起来。怎么检验呢?事后可以看PPT的各页标题之间是否可以串成一条完整的叙述线,是否环环相扣且逻辑通顺,且最后的结论应该与前面的背景和难点相呼应。最近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限制PPT的页数,那么怎么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完整的结构呢。这里分享一下我个人的PPT结构模板,可以在有页数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表达完整的内容。

4.建议多参考往年其他通过同学的PPT。寻找灵感。

5.一图胜千言。尽可能使用图表表达,少用文字,更为直观,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注意到焦点。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 整个PPT的风格和色调应该是统一的。
  • 图片文字清晰。保证评委不看电脑,看屏幕时也能看清楚PPT的内容。
  • 检查ppt内容正确性和严谨性,尽量使用业界术语,有明显的信息错漏很容易扣分。

3.4 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3.4.1 缺乏分析过程

对于技术挑战的分析过程非常重要。很多人会觉得业界的技术方案就那些,所谓的PPT制作不过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殊不知,实际项目过程并非纸上谈兵,历史上的赵扩、马谡等人已经证明了熟读业界优秀方案然后照搬过来没用。高级工程师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的过程里。也即是基于软件工程领域“没有银弹”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三大原则(时间和变化、规模和增长、权衡和成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案。总的来说就一句话:要呈现你的分析/思考过程,而非直接呈现答案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 首先,准确地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抽象问题本质。
  • 接下来。通过一定的建模方式对问题进行系统还原,好的领域模型能够在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建立起桥梁,使双方能够理解;同时好的建模能够使模型更易理解、更易演进、更能准确的反映业务领域的本质。
  • 最后,把领域模型转化为实际可以落地运行的系统,这个过程中遇到挑战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合适且代价小的手段(基于整洁架构、设计模式等)来解决问题。并且最好能够形成可以推广的方法论。

3.4.2 缺乏方案对比

在没有方案对比进行思辨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可能陷入思维定势,忽略了问题的本源。这事必须得做吗?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客观度量)?合作的边界是怎样的?

同样没有方案对比,我们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换个人是否也能按照这种直线思维搞?

因此,引入和其他组、其他部门、甚至于业界最佳实践方案的对比,是十分重要的证明手段。

3.4.3 缺乏量化数据

切记,在答辩项目中,需要针对自己方案给出量化数据,目的是通过客观有效的数据分析来支撑方案的合理性。否则的话,评委如何衡量你做决策的原因是否合理,又如何评判项目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比如:目前的可用性较差,是满足几个9的要求?MTBF、MTTR、MTTF等指标是多少?

有比如:我做的项目资金安全效果很好,是怎么衡量的?是否有监控曲线、对账任务成功率等数据作为支撑?

记住我们是技术答辩,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4.讲

讲PPT的重要性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同学在讲上投入的时间最少。这里可以先看看一组对比。

正向例子:同学A全程语言很流畅,思路清晰连贯,重点突出,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让评委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节省了后面不必要的的沟通成本。

反向例子:同学B讲的时候老是卡壳,甚至因为不熟练而超时;其次,讲的内容信息密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导致评委get不到重点;再者,整体思路不连贯,导致整个PPT像是拼凑起来的几页内容。大大影响了评委对他的印象分。

这样一对比,谁的成功几率比较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对于讲,我们还是应该下一番功夫的。

关于讲这部分,笔者也有一些其他建议。

4.1 逐字稿

笔者以前从来没有写过逐字稿,这次答辩写了,感觉效果不错。

逐字稿就要一字不落地把所有想表达的句子记下来。

逐字稿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提前组织语言,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不遗漏重点,同时避免超时。

写逐字稿时,在页与页之间过渡的地方,应该提前设计好好转场话术,这样可以非常好地帮助评委理清逻辑脉络。

最后,人的正常语速是一分钟200-300字。现在一般晋级答辩都有时长限制,务必确认自己的逐字稿不超过时长限制。然后可以先自己找个会议室试讲几遍,讲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调整语速、用词和内容。

例如,我所在的中心要求答辩时间不超过15分钟,那么可以就利用word的字数统计查看字数是否满足要求。

4.2 试讲

现代战争往往离不开兵棋推演,答辩也是类似的思路。写完逐字稿后可以提前找个会议室,自己试讲几遍。一来可以还原现场,练练熟练度,二来还可以思考讲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

自己试讲完还可以找leader、团队技术大牛或其他同学试讲。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导致自身已经陷入“信息茧房”,让别人帮忙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杜绝自己考虑不全面方案有明显漏洞的情况。

注意,更重要的不是穷举评委的问题。以我的经验来看,每个评委风格不一样,你也无法提前穷举评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PPT的整体质量,不至于连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4.3 语言风格

晋级答辩不同于朗诵、演讲、脱口秀等形式,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认为晋级答辩的讲演过程中的语言风格应该是:

1.严肃、用词专业。如果语言轻佻,或出现明显的口误和基础概念错误,是很减分的。

2.通俗易懂、朴实。评委并非都是来自于相关方向,只有让他们听懂你的观点,才可能认同你的观点。如果他们听不懂,则我们方案再漂亮也没用。

3.语速适中,平静自信。语速太慢,会导致超时。语速太快,则会导致评委听不清,无法深入思考你的内容。

5.答

5.1 做足功课

我个人觉得从晋级答辩的重要性占比来看, PPT:讲:答三部分的比例大约应该是3:2:5。

那么答辩的过程有点像田忌赛马。很多人准备都是针对PPT,把PPT内容雕琢地无懈可击,而忽略了剩下的步骤才是重头戏。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答和讲是没什么可准备的,投入时间较少。那么往往就在讲和答的部分吃了亏。尤其是答,看似最不好准备,但又最为重要。

关于答,我们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如下几个建议。

  • 要多学习和项目相关的业界方案,评委的提问不一定是针对PPT里有的内容。一些业界的通用做法和技术实现,都是需要熟知的。
  • 可以试着自己和同事针对答辩材料列一个问题清单,先思考是否有答案,也即所谓的“预答辩”。
  • 有一个常见的问题。答辩的时候很多同学被评委挑战,你梳理的场景是不是全的?怎么证明是全的?我认为,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使用一些业界通行的标准来体现全面,例如安全威胁分析的STRIDE模型;其次,评委的关键可能也不是“全”,而是考察你的思考过程是否严谨。最后,在一定有不全场景时,应该引入一些兜底的降级手段保证核心流程/服务不至于完全不可用。
  • 一定要重点思考系统异常时的应对方案,例如一个机房挂掉如何处理?流程突增如何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BCP分析和预案,保证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5.2 答辩的软技能

答辩除了硬实力,有时候软技能也很重要。遇到很多同学就在这些方面吃了大亏。经过归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实用的技巧需要大家注意。

  • 全程保持不卑不亢,总体谦虚的态度。即听起来自信但不自负,就像在和评委探讨技术方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摆正心态,评委不是为了挑战而挑战,他们每问的一个问题都是在提供你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 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别第一时间放弃,先思考评委的底层问题是什么?(类似于产品同学深挖用户的底层需求)有时候他想问的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而那个问题你是会的。所以正确理解问题是很重要的。为了防止自己回答产生偏差,可以大胆反问确认评委的问题,在这种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你要迅速get到他想问的那个点。并且很清晰地让他get到你的点。有时候甚至需要“主动出击”,把被动的局面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
  • 不要一味视图迎合评委的思路,某些情况下,自己才是对于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这种情况下要坚持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并试图解释清楚,让他们体谅你的选择。
  • 如果评委真的问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则要保持态度诚恳,试着尽可能给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 注意回答的逻辑组织,最好采用第一、第二、最后这种陈述方式,结构化表达。
  • 回答直击要点后适当留白,留给评委提问空间。不要试图太发散,否则很可能因为引入额外的问题导致自己回答不上来。

6.常见误区

接下来我总结了关于晋级答辩的一些常见思维误区,这些问题大家平时可能会经常遇到,可以提前避坑。

1.评委问了我很多问题,是不是答得很差?

不一定,评委可能在对你进行“压测”,试探你的边界在哪里,是否能够让他们毫无心理负担地给你一个通过。

2.评委基本没问啥问题,是不是答得很好?

我个人觉得,通过与否与问题多少没有必然联系,关键看答得是否在点子上,让评委满意。还是那句话,答辩的核心在于证明“我很行”。

3.做好PPT等于把PPT搞得很花哨

PPT的核心在于清晰的结构和突出的重点。它是一个工具,在于把你所掌握的巨大信息量在有限的篇幅表达出来,让评委迅速get到你的点。至于色调、字体、配色、动画效果等则属于加分项,但不是核心需求。

4.我是技术答辩,对于业务的决策,都是产品的事

应该多维度去分析问题,业务的决策不仅涉及技术问题,也涉及非技术问题,并不一定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5.我只是使用了一个组件,至于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不了解

要对自身方案中涉及的技术了如指掌,不能只泛泛而谈。比如:你的存储组件是怎么部署的?部署到多少个IDC?需要多少台机器?如果同城的IDC挂了,服务不可用的时间是多少?跨城调用是怎么处理的?跨城的网络延迟是多少?尤其是这些组件涉及到的风险,需要做详细的BCP分析。

6.我的项目很常规,答起来一定不占优势

其实,大部分同学的项目都是常规项目。任何事情都可大可小,就看你思考有多深入,主题上升有多高。首先从一般性来归纳,难点一般都可以归属于高并发、高性能、一致性、实时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通用性、安全性等方面。但从概率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你的项目又有其特殊性,比如特殊的业务背景、特殊的产品需求、特殊的合规要求、特殊的研发环境、特殊的运维环境等。你的能力就体现在这些对特殊性的把握上,所以常规与否也是相对的。

7.我的项目很牛逼,答起来很轻松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如果项目真的很好(指的是有技术挑战,而非业务价值),那肯定是有天然优势的。但是,业务数据有亮点不代表技术有亮点,也不意味着你贡献了很多“增量价值”,更不意味着可以“趟过”。从各种例子来看,好项目翻车的也不在少数,答辩关键还是考察人,而非考察项目。另一方面,纵使一个项目技术上有亮点,也仍然需要好的表达能力才能把它呈现给评委,所以我们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7.道术法器

接着我试着从道、法、术、器的角度来全盘总结一下我的体悟。

即方向。首先,晋级答辩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什么是实力?可以参考通道标准。简而言之,高级工程师不能只关注代码实现,还要了解业务、了解系统上下游全链路,要有系统化思维,要有全局视野,同时还要综合素质过硬,结构化表达,能干又能说。

同时,晋级答辩本身是为了证明自己“很行”,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既体现在答辩者的技术深度和广度,更尤其体现在对问题本质的分析和对症下药解决上。最好的效果是:我用最合适的方法把事情干成了,创造了业务和技术双重价值,有大量指标可以佐证,换个人未必可以干得这么好,而且我还形成了可以推广的方法论可以帮助其他同事创造价值。

如何选择答辩的项目,如何提炼项目的难点挑战,如何使答辩内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属于“法”的范畴。

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MECE原则、奥卡姆剃刀法则等科学原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整理答辩材料,也属于“法”的范畴,值得系统化学习。

这一层即是本文涉及最多的部分。本文的使用Tips基本都属于“术”的层面。大家可以在平时通过刻意练习这些方法,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各项技能。

PPT的具体使用技巧、画图工具的使用、逐字稿、试讲锤炼语言表达等都属于此类,使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关于这些工具,网络资料十分丰富,本文不再赘述。

终章

最后再次声明,本文纯属个人观点。笔者自知才疏学浅,仅供各位综合判断、理性参考,如有错漏欢迎批评指正,如有交流探讨亦随时欢迎。

每次晋级结果出来之后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很多同学因为晋级答辩的失利而感觉备受打击。但其实,几个没有和你产生过工作交集的评委想在几十分钟时间内全面评价一个人(即使只是技术方面)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很多时候只能从某些角度出发评价一个同学,比如技术视野、临场应变、考虑问题的全面程度等。因此大可不必因为一次失利而丧失信心,继而陷入悲观情绪。

另外,通过与否取决于晋级资源,而晋级资源是会根据外部环境、公司发展进行动态调整的。

最后,晋级是否顺利,更加不是一个和“成功”完全对等的事。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维度也是有很多的。非常喜欢《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句话,最后送给大家,“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心态建设
  • 2.前期准备
    • 2.1 如何选择答辩项目
      • 2.2 答辩素材的来源
        • 2.3 写技术文章
        • 3.PPT
          • 3.1 出发点
            • 3.2 原则
              • 3.3 内容
                • 3.4 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 3.4.1 缺乏分析过程
                  • 3.4.2 缺乏方案对比
                  • 3.4.3 缺乏量化数据
              • 4.讲
                • 4.1 逐字稿
                  • 4.2 试讲
                    • 4.3 语言风格
                    • 5.答
                      • 5.1 做足功课
                        • 5.2 答辩的软技能
                        • 6.常见误区
                        • 7.道术法器
                        • 终章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