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2024WAIC闭幕,我们整理了场内场外的AI辩论“修罗场”

2024WAIC闭幕,我们整理了场内场外的AI辩论“修罗场”

作者头像
小腾资讯君
发布2024-07-10 17:36:34
2250
发布2024-07-10 17:36:34

在刚刚闭幕的2024WAIC上,除了“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集体出道,“百模大战”热度不减,更有各位业界大佬们的重磅发言。那么,围绕大模型和AI应用,有哪些精彩的观点碰撞?真理越辩越明,适道总结了大佬们的会上发言,以及近期采访,看看能够为你带来哪些启发。

图片
图片

大模型——开源智商税VS闭源终被追上

你是开源派还是闭源派?

开源派代表马斯克认为,AI大模型共享代码是一切的前提,不但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和透明度,还防止AI被少部分人群垄断;闭源派代表Sam Altman主打,坚持闭源,延迟开源,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

具体而言,在创新速度、专业性上,开源优于闭源;在性能突破,数据的多维度,以及通用性上,闭源优于开源。即,开源的最大优势是技术共享、推动创新;闭源的最大优势是商业化,集中人才、资本力量,只为提高性能。

如果按照“打蛇打七寸”的思路,想证明开源“不可行”只要证明“开源其实不open”;想证明闭源“不可行”只要证明“闭源其实不会永远领先”。

有趣的是,正反两方均提出了对应观点。

在2024WAIC上,李彦宏断定: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是两个概念,模型开源只能拿到一堆参数,做不到真正的共享;

在此前采访中,朱啸虎表示:开源模型最终会赶上闭源模型,因为开源有更广泛的贡献者和验证。周鸿祎也站开源:如果企业能够专注于特定领域,并利用其独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专业训练,那么这些模型完全有可能在特定领域的能力上超越GPT-4。

具体来看,双方有哪些激烈碰撞?

闭源派:百度CEO李彦宏

观点:开源其实是一种智商税。

原因一:开源能力不够。开源模型在参数规模相同的情况下,能力通常不如闭源模型,如果开源模型想要在能力上追平闭源模型,就需要更大的参数规模,这将导致更高的推理成本和更慢的反应速度。

“我觉得,开源其实是一种智商税。当你理性地去想,大模型能够带来什么价值,以什么样的成本带来价值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永远应该选择闭源模型。今天无论是ChatGPT、还是文心一言等闭源模型,一定比开源模型更强大,推理成本更低。”

原因二:开源不是真开源。使用开源模型进行个性化改款,可能会创造出孤本模型,这些模型既无法从基础模型的持续升级中获益,也无法共享算力。

“很多人混淆了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的概念,模型开源只能拿到一堆参数,还要再做SFT、安全对齐,即使是拿到对应源代码,也不知道是用了多少比例、什么比例的数据去训练这些参数,无法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拿到这些东西,并不能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迭代开发”。

捍卫者1: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

观点:开源模型不会缩小与闭源模型的差距,闭源模型会持续领先。

“AI和其它领域不同,开源没有算力验证,没有人力和资本聚集,开源追不上闭源”

“像OpenAI一样的闭源是通往Super App的唯一通路,而开源只是 ToB 的获客手段。”

捍卫者2:前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

观点:几年后,每个人都会清楚,开源是不明智的。

“短期内,开源的价值在于帮助公司生产有用的产品,允许用户成为他们希望使用模型的最终决策者,决定如何使用模型以及支持哪种用例。但在某个时候,人工智能(AGI)会非常强大,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开源是没有意义的。”

开源派:阿里云CTO周靖人

观点:通义千问拉平了开源、闭源模型之间的差距。

“两年前,我们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通义大模型系列,当时我们公布,通义核心模型将开源开放。到今天,通义千问已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尺寸、全模态开源,拉平了开源、闭源模型之间的差距。”

捍卫者1:360创始人周鸿祎

观点:如果企业能够专注于特定领域,并利用其独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专业训练,那么这些模型完全有可能在特定领域的能力上超越GPT-4。开源社区拥有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规模远远超过闭源机构,数量级达到数百倍。尽管开源大模型仅发展了一年,但其能力已超越了GPT-3.5。

“我是一直相信开源的力量,至于说网上有些名人胡说八道,你们别被忽悠了。他说开源不如闭源好?连说这话的公司自己都是借助了开源的力量才成长到今天。”

捍卫者2: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

观点:开源模型最终会赶上闭源模型,因为开源有更广泛的贡献者和验证。

“在美国,闭源模型和开源模型的差别可能没有那么大,当然还是大厂的闭源模型比较领先,所以他们的目标也比较远大。很多美国大企业现在采用的方案也是在私有云上部署,用开源模型部署企业的大模型,然后用自己的数据进行垂直优化,这样能保证自己数据的隐私。

国内也是一样的,很多大企业尤其是一些央企,私有化部署不是在私有云上,而是彻底的私有化部署,然后同样用开源模型,用自己的数据进行调整。用开源模型最主要的好处能保护自己的数据。中国创业企业最好也是拿开源模型来训练,可以保护自己在垂直场景的数据。”

中间派:百川智能 CEO 王小川

观点:关于开闭源之争,核心是要看谁在开源。从To B角度,开源闭源其实都需要。二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在不同产品中互补的关系。

未来80%的企业会用到开源的大模型,因为闭源没有办法对产品做更好的适配,或者成本特别高,闭源可以给剩下的20%提供服务。两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在不同产品中互补的关系。

总结:对于大模型开发者而言,开源是远期理想,闭源是短期现实。全球科技“投资之王”Vinod Khosla表达过对开源的担忧:“训练成本确实高了一个数量级,这正是我认为开源不可行的原因。”

根据斯坦福 HAI 研究所最新发布的AI Index报告。

第一,在所有选定的基准上,目前闭源模型的表现均优于开源模型。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训练成本急剧增加;对计算训练需求更大的模型需要的训练成本只会更多。

这些对于开源大模型厂商不是一个好消息:方向或许是正确的,未来或许是光明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

如何安全地快进到技术迭代曲线不再陡峭的那天,是开源派需要共同克服的难题。

话说回来,先抛开模型能力,从产品体验上来看,闭源大模型还没有一骑绝尘的优势。

「Al数智源」根据Similarweb数据统计出,无论是6月第四周访问量,还是近28天访问量,天工AI搜索 (昆仑万维 开源)> Kimi (月之暗面 闭源)> 文心一言 (百度 闭源)。 

图片
图片

应用——衡量“超级”不看DAU

首先,大佬们的共识是,注意力要放在应用层。

李彦宏迸发了金句“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他呼吁,业界应将关注点从模型本身转移到应用上,关注如何通过大模型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AI应用。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应用是决定人工智能超级时刻的一个关键。

“我的中学的退休的老师不停地在群里问我,怎么用人工智能去写文案、生成祝福的图片,发到他的退休群里等等。我突然想到,其实超级时刻和应用是互相成就的。只有超级时刻带来的认知变化,最后才能推动应用。倒推回来,如果我们有应用作支撑,那么我们现在这个时刻就是「超级时刻」。所以,应用是「超级时刻」的关键。”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要敢于开放行业场景,让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上领先。

“我们不能把AI基础设施依赖于是不是有最先进支撑的AI芯片,如果没有,我们就没办法在AI上领先,这个观点必须要摒弃掉。”

其次,超级应用长什么样?大佬们的共识:至少不长ChatBot样。

李彦宏称,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

即,移动时代的逻辑是一个DAU 10亿的APP叫成功;但在AI 时代,“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的“超级应用”更重要。只要对产业、对应用场景能产生大的增益,整体的价值就比移动互联网要大的多。

该说法也有道理。比如,在一众ChatBot应用中,似乎只跑出了ChatGPT,其成功是基于领先的GPT系列大模型。其他数据非常美好的Pi和Character AI,一个已经被微软生吞活剥,另一个被爆资金断裂,计划卖身谷歌和 Meta。显然,实现商业化是成为“超级应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BI近期采访中,Foundation Capital的Moore表示,不是每个产品都需要ChatBot,自己早已疲于应付拿着通用用例找投资的创企。创始人要先关注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技术。

那么,超级应用的轮廓该如何勾勒?

李彦宏非常看好智能体(AI Agent)。“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只要用人话把工作流说清楚,再配以专有知识库,即可做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智能体,比互联网时代制作一个网页还简单。”——医疗、教育、金融、制造、交通、农业等各行业领域,未来都会依据自己的场景和特有经验、规则、数据等,做出各种智能体,将会出现数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形成庞大生态。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像 GPT 带来的聊天式的应用,Sora 带来的视频应用,但它还没有到「超级时刻」,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到一个行业垂直应用当中、引起广泛的变化。他补充道,超级时刻和应用是互相成就的,只有超级时刻带来认知的变化,最后才能推动超级应用。

MiniMax 创始人兼CEO 闫俊杰的观点是:杀手应用至少要在三年之后。

“在 AI时代最大的应用,我觉得还是挺有机会的,但是(当前) APP 肯定还没那么大。我觉得可能要3年后(可能)才会有大众化的东西,但没关系,当你能做到第一个,然后你的能力变强、资源变多、技术能力变好,有可能大概就可以做。同时,这个东西就一步步来,然后我认为(Killer App)至少三年之后。”

智谱 AI CEO 张鹏对“三年期限”有不同的看法。

“也许明天就有,这个事情需要综合考量不同因素,一个是技术本身的成熟度,第二个是市场和用户本身是否准备好。第三个是需求的发掘,然后甚至还加上有一点点运气,变量太多,很难用我的大脑这么简单的一个神经网络去预测这种事情。”

他认为:Google从成为世界第一的搜索引擎,到探索出成功的商业落地的路径,花了6 年。Meta,原来的 Facebook,同样也花了6年。这件事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打砖块的游戏,你想要瞄准缝隙,很精准地打到一个缝隙里。这件事情首先得找到缝隙在哪儿?路径在哪儿?很多事情要前赴后继地去探索,这个过程就很重要,不要只看到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采取行动,这才是目前大家更应该关注的事情。

不过,张鹏也给出了自己对“缝隙”的认知: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去突破大模型的多模态。

“为什么要多模态?是因为真正的人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时候,他需要的、输入的信息本身就是多模态的。比如说我们希望它帮助我们去扫地、做饭、洗衣服。其实这些任务,你不要小看这些任务,它所需要输入的信息是非常多模态的,所以这些方面能力的突破会带来 AI 的普惠,AI 更大的这种可能性。”

第三,机会在大厂,还是在于创业者?

大厂派: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观点:人工智能对大公司更友好,草根创业变得很难。

王坚认为,互联网具有草根性、对资源的依赖少,但是人工智能对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大量的数据、计算能力和专业知识,这些往往需要昂贵的投入和长期的积累。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特点使得AI对大公司更为友好,而草根创业者则面临更大的困难。面对AI,小企业跟大企业的差别是,大企业一定会觉得AI是工具的革命,小企业一定会觉得这是革命的工具。而如果大公司也有“革命的工具”意识,那么划时代的影响就来了。

“以苹果公司举例,苹果是拿AI去服务C端的客户,在我看来事实上是人工智能技术重新重构了苹果这家公司。只要是一个新的技术,一定会有新的大公司出现,没有新的大公司出现,它是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要打一个问号的,这是第一个逻辑,同时也一定会有大公司是烈火重生的。”

“不好说”派:著名风投NFX

观点:谁的赢面更大取决于定位哪些市场&采用何种策略。

大厂优势——资金、人才,可以复制创企产品,利用现有分销网络推广产品;

大厂劣势——大企业病,抵触变革,龟速创新。

创企优势——速度,但几乎只有速度,几个创始人组成一个小团队,迅速决策并推出产品;

创企劣势——缺钱,一般也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

NFX提出了AI同时具备“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的特点,实际上分别对应王坚所说的“革命的工具”和“工具的革命”。

“颠覆性创新”有利于初创企业,灵活且愿意承担风险,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和服务,例如Uber颠覆了原有的出租车企业;ChatGPT可能颠覆搜索市场;

“持续性创新”,有利于现有企业,更容易锁定市场,聚焦于改进、加速或完善已有的市场和服务,例如Facebook用AI广告定位,Google用AI优化搜索引擎等等。

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要思考在自己所瞄准的行业中,AI带来的主要影响是颠覆性or持续性?以及,你的产品和市场更适合颠覆性创新,还是持续性创新?

如果是前者,你就必须提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价值主张,开辟新的市场,破坏现有的商业模式,或创造全新的、难以想象的体验,就像 Uber和Lyft。

需要做到:1、在“龟速”行业中开展业务,不要选“营销”这类易攻难守的;2、比旧方案好100倍;3、发挥速度优势,在率先获得重要专有数据的市场开展业务,包括寻找非结构化数据的脉络;4、用AI创造全新用户体验,不要让用户体验“味如嚼蜡”。

如果是后者,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企必须调整你的产品、信息和商业模式,与现有巨头并驾齐驱。例如,一些行业在引入AI后,规模也会无限扩大,催生出一些利基市场。而这些利基市场要么是现有企业无法提供的,要么是现有企业没意识到的。预测AI催生的利基市场并利用,就是初创企业的制胜之地。关键在于,认清自己所处的行业是否将经历变革,对变革内容有清晰认知。这些行业通常会围绕流程而建,核心产出保持不变,但流程可以有无限变种(从而为你开辟新的利基市场)。

对于国内AI创业者而言,磕应用几乎是唯一选项。所以,比起听一耳朵“唱衰论”,不如想想如何在通用大模型的底座之上,利用自身行业资源,找场景,接地气。可以预见,在众多细分赛道上,或许不是大厂和创企竞争,而是创企之间百舸争流,而这势必又会拉起争分夺秒的比赛。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腾讯云 BI
腾讯云 BI(Business Intelligence,BI)提供从数据源接入、数据建模到数据可视化分析全流程的BI能力,帮助经营者快速获取决策数据依据。系统采用敏捷自助式设计,使用者仅需通过简单拖拽即可完成原本复杂的报表开发过程,并支持报表的分享、推送等企业协作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