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vil Genius
NC这种级别的文章,大佬觉得是水刊,一般课题组又高不可攀。
对于90%以上的研究者,有一篇NC真的算牛了。
今天我们分享文献
知识积累
为阐明Castleman病(CD)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我们通过发现队列(n=9例)和验证队列(n=13例)对单中心型CD、特发性多中心型CD、HHV8相关MCD及反应性淋巴结进行了空间蛋白质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
核心发现
基质细胞特征
CD病灶中显著增多的基质细胞形成独特微环境,活化的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胞质网状结构与套区B细胞的相互作用驱动B细胞活化与分化。
关键细胞亚群
• CXCL13+ FDC、PDGFRA+ T区网状细胞(TRC)及ACTA2阳性血管周网状细胞(PRC)是VEGF高表达与IL-6信号传导的主要来源
• MCD以TRC增多为特征,UCD则表现为B网状细胞(BRC)增加
• FDC来源的VEGF与滤泡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信号通路机制
CD病灶中的FDC、TRC和PRC通过特异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激活JAK-STAT、TGFβ和MAPK信号通路。
基质细胞活化及其介导的B细胞激活分化、新生血管形成与基质重塑是Castleman病的核心病理基础。
整合单细胞空间蛋白质组/转录组测序、DNA测序及拷贝数分析技术。
数据队列
结果1、细胞组成与空间分布
通过对645,285个RLN单细胞、1,768,327个UCD细胞及2,071,397个MCD淋巴结细胞进行免疫表型与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以下关键特征:
细胞群体差异
基础结构:所有组别均可见CD20+B细胞滤泡,其间分布CD3+T细胞、CD11b+髓系单核细胞、CD138+浆细胞、CD31/34+内皮细胞及CD45阴性DAPI+基质细胞(图1A)
RLN特征:以淋巴细胞(B/T细胞)为主,非淋巴细胞占比极低
MCD vs RLN(置换检验q<0.01且|log2FC|>0.53):
显著增加:内皮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及基质细胞
显著减少:B细胞
共同变化:UCD与MCD均显示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调节性T细胞(Treg)和经典树突状细胞(cDC)减少
突出表现:
MCD1中非淋巴细胞占比超25%
MCD3以非淋巴细胞为主要成分
FDC网络异常
数量特征:UCD/MCD生发中心的CD45阴性DAPI+基质核(符合FDC特征)较RLN显著增多
功能结构:
- FDC通过补体受体CD21(CR2)/CD35(CR1)向B细胞提呈抗原,其胞质网状结构对B细胞亲和力成熟至关重要
- CD21染色显示:FDC网状结构与B细胞同心层交错形成紧密互作,构成CD特征性的"洋葱皮"样套区结构
定量分析:
- 虽CD滤泡体积≤RLN,但CD21信号面积、亮度及图像熵(复杂度指标)在UCD/MCD中更高
- UCD滤泡内细胞香农多样性指数较低,与FDC核优势分布一致
病理机制提示
- 上述发现表明,FDC与其他基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增殖可能是CD的核心发病基础。
CD的微环境特征与细胞互作网络
微环境异质性分析
通过对RLN、UCD及MCD样本的空间联合分析,鉴定了12种特征性微环境:
基础结构:
- B细胞生发中心
- CD4+T细胞、巨噬细胞或树突细胞富集的滤泡间区(与正常淋巴结结构一致)
CD特异性微环境:
- 巨噬细胞活化微环境:所有CD样本均出现滤泡间巨噬细胞富集区
- 血管重塑相关:
∙ MCD普遍存在两种内皮主导微环境(滤泡周与滤泡间)
∙ 浆细胞富集区见于所有MCD样本
- 亚型特异性分布:
∙ UCD1/2和MCD1:独特滤泡周内皮区与浆样树突细胞(pDC)区
∙ MCD3/4:以滤泡间内皮/浆细胞微环境为主
∙ MCD1:特殊套区微环境
∙ MCD1/4:出现基质细胞富集的B细胞滤泡
细胞互作模式解析
- 距离分析:
∙ 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比较各样本细胞间距离分布与RLN差异
∙ 设定<50μm为生物学相关互作阈值
- 关键异常互作:
∙ UCD/MCD显著改变:浆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与其他细胞类型的互作网络
∙ 病理意义:非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异常空间邻近可能驱动CD发病
机制假说
研究提示:CD的特异性微环境通过重构基质-免疫细胞互作网络,破坏正常淋巴结功能架构。这种由局部细胞空间邻近性驱动的异常互作,可能是CD发病的核心环节。
结果2、CD扩增细胞群体的功能特征解析
单细胞蛋白质组学虽能精确定量CD主要细胞类型和微环境,但对细胞功能解析有限。为此,联合开展单核RNA测序(snRNA-seq)。
细胞群体动态变化
谱系鉴定:成功区分B细胞、浆细胞、T细胞、髓系单核细胞及基质细胞等群体
数量差异:
- RLN特征:生发中心B细胞核占主导
- UCD特异性:浆样树突细胞(pDC)、浆细胞和初始B细胞显著增加(q<0.01,|log2FC|>0.53)
- MCD特征:
∙ 浆细胞/增殖性浆母细胞
∙ 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
∙ 成纤维网状细胞(FRC)
∙ 单核/巨噬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
技术一致性:尽管转录组数据中非淋巴细胞群体可能因解离偏差存在低估,但其扩增趋势与蛋白质组结果高度吻合
功能通路激活图谱
通过差异基因表达与通路富集分析,揭示关键病理机制:
基质细胞异常活化:
- FDC:胞质突起形成和血管生成通路激活
- FRC:VEGF、血管生成、MAPK和JAK-STAT通路显著上调(p<0.05)
- 共同特征:细胞外基质重塑相关通路普遍增强
免疫细胞功能失调:
- 巨噬细胞:炎症相关通路富集
- 记忆T细胞:CCL19/21结合、B细胞活化与增殖通路激活
- B细胞:IL-6通路介导的浆细胞分化
- 浆细胞:抗体产生通路增强
病理机制整合
研究结果表明:CD的发病涉及多细胞群体协同作用,包括基质细胞驱动的血管生成/基质重塑、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T细胞活化以及IL-6依赖的B细胞-浆细胞分化。这些生理性免疫应答过程在CD中呈现病理性亢进状态。
基质细胞亚群与关键细胞因子的起源
基质细胞异质性解析
基于CD中关键通路在基质细胞的显著富集,对其进行了深度分析:
分群策略:
- 提取所有样本中非造血细胞的单核转录组数据
- 通过基质特异性标记物进行注释
亚群特征:
- 内皮细胞:
∙ CDH5+ENG+血液内皮细胞(BECs)
∙ PROX1+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在MCD中显著增多)
- 间质细胞:
∙ ACTA2+血管周网状细胞(PRCs)
∙ PDGFRA/B+CCL21highCCL19lowCXCL12+T区网状细胞(TRCs)(MCD优势群体)
- 滤泡区细胞:
∙ CXCL13+滤泡树突细胞(FDCs)
∙ FDCSP+CLU+B区网状细胞(BRCs)(UCD主要群体)
细胞因子溯源分析
针对CD特征性升高的循环VEGF和IL-6,我们进行了细胞来源定位:
VEGF表达谱:
- 主要来源:PRCs和TRCs(所有MCD样本中特异性高表达)
- 次要来源:FDCs(UCD1、MCD1和MCD3中表达)
IL-6相关基因模块:
- 高表达群体:
∙ MCD的PRC和CRC
∙ UCD的FDCs
核心发现:基质细胞是CD关键细胞因子的主要生产者
结果3、VEGF与IL-6表达基质细胞的空间定位
采用高灵敏度多重核酸原位杂交技术(RNAscope),对以下靶点进行共定位分析:
- 细胞因子:VEGFA、IL-6
- 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CXCL12/CXCL13(趋化因子)、PDGFRA(TRC)、ACTA2(PRC)
VEGF表达模式
总体特征:
- UCD与MCD均显示高VEGFA表达,但分布模式迥异
- UCD:表达局限于滤泡区
- MCD:滤泡与滤泡间区均显著高表达
细胞特异性定位:
- 滤泡内:
∙ 与CXCL13+胞质共定位 → 明确为FDC来源
∙ 特征性表现为FDC核内强信号
- 滤泡间区:
∙ 与PDGFRA+基质细胞共定位 → 符合TRC特征
∙ 与ACTA2+PRC共表达 → 血管周定位明确
IL-6表达特征
- 优势样本:MCD3/4呈现强表达
- 共表达模式:
MCD3:IL-6/VEGF/PDGFR三重共表达
MCD4:
∙ IL-6/PDGFR共表达
∙ IL-6+CD19+免疫母细胞
∙ IL-6+ACTA2+PRC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数据的整合分析
技术整合策略
技术挑战:
- 单核RNA测序(snRNA-seq)鉴定了多个基质细胞亚群
- CODEX蛋白质组数据因缺乏特异性表面标记而难以精确区分这些亚群
解决方案:
- 采用MaxFuse算法整合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
- 实现关键基质亚群在生发中心滤泡及其周围的空间定位
基质细胞空间分布特征
滤泡树突细胞(FDC):
精确定位于CD21阳性网状结构中心
在UCD和MCD中数量显著增加
B区网状细胞(BRC):
分布于RLN和UCD的滤泡内
血管周网状细胞(PRC):
定位于血管壁
与血液内皮细胞(BEC)和淋巴管内皮细胞(LEC)明显不同
生发中心滤泡的精细解析
分析方法:
通过细胞微环境分析识别滤泡结构
采用100像素同心圆分层法
细胞分布模式:
B细胞:富集于滤泡区
CD4+T细胞:主要分布在滤泡周围区
血液内皮细胞(BEC):
∙ 在滤泡周围区形成分布高峰
∙ 与基质细胞分布峰值相邻(MCD中尤为显著)
病理意义:
内皮细胞对基质细胞分泌VEGF的趋化作用
解释了CD特征性的"棒棒糖"样穿透血管结构的形成机制
技术突破与发现
方法学创新:
首次实现snRNA-seq细胞分群结果向多重成像数据的精准映射
通过计算轮廓分层量化细胞亚群的空间分布
关键结论:
揭示了基质细胞-内皮细胞空间共定位的分子基础
为CD特征性血管改变提供了细胞层面的解释
结果4、基质细胞的配体-受体互作特征
基于单核RNA测序数据,通过LIANA算法联合Tensor-cell2cell分析平台,系统鉴定了驱动UCD和MCD的关键配体-受体互作网络。
疾病特异性互作模式
1. UCD特征性互作
核心通路激活:JAK-STAT、TGFβ和MAPK信号通路
主要互作类型:
胶原-整合素介导的细胞外基质(ECM)互作
补体系统驱动的炎症反应互作
PRC与巨噬细胞间的VEGF信号互作
亚型聚类:UCD1/2与MCD1/2共享部分特征因子,UCD3则与MCD3/4聚类
- MCD特征性互作
核心通路激活:JAK-STAT、TGFβ、MAPK及TNF通路
细胞网络特征:
TRC通过胶原/SDC1(CD138)与浆细胞互作
TRC分泌VEGF与BEC表面受体结合
PRC与BEC/LEC的血管重塑相关互作(MCD4显著)
治疗靶点启示
研究发现:
基质细胞-免疫细胞轴:TRC/PRC通过VEGF-受体互作驱动血管异常增生
基质-浆细胞对话:胶原/SDC1介导的互作可能促进浆细胞存活
转化意义:靶向关键配体-受体对可望缓解MCD症状。
结果5、验证队列的空间转录组分析
对13例CD病例及对照(验证队列)进行了10x Xenium空间转录组分析。
结果6、DNA测序、免疫组库与病毒序列分析结果
基因组变异特征
临床级测序分析:
- 未检出具有临床意义的Tier 1/2级单核苷酸变异或拷贝数变异
- 发现意义未明的Tier 3级变异:
∙ UCD1/3和MCD1/4存在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变异
∙ 提示可能存在种系变异
既往报道变体重分析:
- 检测到极低频率变异(2-5/1000 reads):
∙ PDGFRB p.N666S(UCD2)
∙ ALK p.R292H(UCD2/3,MCD1/3)
∙ BCOR p.G1289D(UCD3)
检出率接近Illumina测序错误率(1/1000),临床意义不确定
免疫组库分析
方法学:5′端测序分析T/B细胞受体
关键发现:
共鉴定1,631个单核TCR和6,556个单核BCR序列
未发现克隆性限制性B/T细胞群体
- 浆细胞特征:
∙ UCD3和MCD3/4的浆细胞呈现高频体细胞超突变
∙ 主要类别转换为IgG1(附图6A-B)
∙ 提示滤泡网状细胞驱动的生发中心过程
病毒关联分析
检测策略:比对HHV8/HIV/EBV参考基因组
阳性结果:
仅在MCD4(HIV感染者)中检出HHV8序列
病毒序列主要富集于浆细胞
阴性结果:其他UCD/MCD/RLN样本均未检出HHV8/EBV/HIV
核心结论
本研究证实:滤泡网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通过分泌VEGF和IL-6,驱动了所有CD亚型共有的病理过程,包括:
最后来看看方法
单细胞数据分析
配受体分析
DNA分析
Xenium数据分析
生活很好,有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