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或产品测试中,测试工作高度依赖流程、容易陷入重复劳动、质量压力大。提升测试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可以考虑从目标,流程,人员赋能,沟通机制,激励反馈等五个维度。
测试团队常犯的错误是把“执行测试用例”当目标,其实真正的目标是“保障质量”。所以要把需求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测试目标,比如核心路径覆盖率、线上缺陷率这些硬指标。关键是要让每个人理解“为什么做”,而不只是“做什么”。
测试执行效率低往往卡在环境、数据这些基础环节。建议建立资源池和自动化数据工厂,把等待时间降下来。测试用例本身也要瘦身,重点维护20%的高价值用例。每日站会不能流于形式,要聚焦阻塞问题。
测试工程师容易陷入“点工”心态,要培养他们的质量分析能力和自动化技能。建立知识库避免重复犯错,轮岗机制保持新鲜感。
沟通机制上,测试团队需要特别强调跨部门协作。和开发建立缺陷预防闭环,和产品明确验收标准,测试工作容易被忽视,要公开表扬质量贡献。绩效指标避免纯bug数量这种扭曲行为的设定。职业发展路径要清晰,特别是技术和管理双通道。
承接战略: 清晰理解公司/项目的整体质量目标和测试团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降低线上缺陷率、提升自动化覆盖率、缩短测试周期)。
SMART原则: 为团队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限的测试目标(如:在Sprint结束前完成所有P0/P1用例执行并提交报告;将回归测试时间从3天缩短至1.5天)。
任务分解: 将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明确负责人和完成时限。让每个成员都清楚“我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做完”。
定期沟通目标(如:站会、迭代规划会、专门的目标沟通会)。
确保每个成员理解目标的意义及其个人贡献的价值。
鼓励提问,消除歧义。
定义清晰流程: 建立并文档化核心测试流程(如:需求评审参与、测试计划编写、用例设计/评审、测试执行、缺陷管理、报告输出、上线checklist)。
消除瓶颈: 识别流程中的低效环节(如:环境搭建耗时、数据准备困难、等待依赖方反馈),推动解决或提供替代方案(如:自助式测试环境、自动化数据工厂)。
简化冗余: 定期审视流程,砍掉不必要的步骤和会议,减少形式主义。
测试工具链: 提供并持续优化测试管理工具、缺陷跟踪工具、自动化测试框架、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工具、性能/安全测试工具等。确保工具易用、稳定、集成良好。
环境与数据: 保障稳定、易于获取的测试环境和高效的数据准备机制(Mock、数据脱敏、数据生成工具)。环境问题往往是执行的最大障碍。
知识库与文档: 建立和维护易于检索的知识库(产品文档、测试用例库、常见问题解答、最佳实践、工具使用指南),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搜寻时间。
每日站会: 聚焦“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计划做什么”、“遇到什么阻碍”,快速同步,暴露问题。
明确沟通渠道: 规定不同场景(如:紧急阻塞问题、一般问题、进度报告)的沟通方式和责任人。
跨团队协作: 主动与开发、产品、运维等团队建立顺畅的沟通桥梁,明确接口人,快速解决依赖和冲突。
能力评估: 了解团队成员的优势和短板。
针对性培训: 提供测试设计、自动化、性能、安全、特定工具、业务领域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资源(内部分享、外部课程、在线学习平台)。
鼓励实践: 在项目中创造应用新技能的机会(如:承担自动化脚本开发、负责专项测试)。
明确职责边界: 让成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有充分的决策权和行动空间(如:决定测试优先级调整、判断缺陷严重性)。
避免微观管理: 关注结果和关键节点,而非每一步具体操作。信任成员能独立解决问题。
鼓励创新与改进: 鼓励成员对流程、工具、方法提出改进建议,并支持落地验证。
正向反馈: 及时、具体地表扬成员的优秀表现和贡献(公开或私下)。
建设性反馈: 对执行中的问题或偏差,及时、私下、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沟通,聚焦行为而非个人,共同探讨改进方案。
定期1:1沟通: 深入交流个人发展、工作挑战、职业目标,提供支持和指导。
强调质量文化: 让团队理解测试工作对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的关键作用。
结果导向: 让成员对其负责的任务/模块的质量和交付结果负责。
鼓励主动担当: 鼓励成员在发现问题、遇到风险时主动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而非等待指令。
使用看板: 利用物理或电子看板(如Jira看板)清晰展示任务状态(待办、进行中、阻塞、已完成)。
关键指标可视化: 公开跟踪核心指标(如:测试用例执行进度/通过率、缺陷发现/修复趋势、自动化执行结果/覆盖率、测试周期时长)。让进展和问题一目了然。
每日站会: 快速同步进度和障碍。
迭代/Sprint评审: 展示工作成果,获取反馈。
定期报告: 生成清晰、简洁、数据驱动的测试报告(如:测试总结报告),向上级和干系人汇报进展、风险和质量状态。
迭代/Sprint回顾: 定期组织团队回顾会(Retro),聚焦“哪些做得好”、“哪些可以改进”、“下一步行动计划”。营造开放、无责难的改进氛围。
根因分析: 对重大缺陷逃逸、延期等执行失败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流程?工具?技能?沟通?),制定预防措施。
跟踪改进措施: 确保回顾会产生的改进点被记录、分配、执行和跟踪闭环。
管理者自身要展现出高度的执行力、责任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遵守流程的纪律性。言行一致。
及时认可: 对达成目标、克服困难、提出优秀建议、展现出高执行力的成员给予及时、具体、真诚的认可(口头、邮件、小奖励等)。
公平公正: 绩效评估和激励要公平、透明、基于事实和数据。
关注福祉: 关注团队成员的工作负荷和压力,避免长期过度加班导致倦怠。倡导工作生活平衡。
鼓励成员大胆报告问题、承认错误、寻求帮助,营造“对事不对人”的安全氛围。信任是高效协作和执行的基础。
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或挫折时。
“测试左移”和“测试右移”: 提升执行力不仅是测试执行阶段的事。推动需求评审介入、设计评审参与(左移),关注上线后监控和用户反馈(右移),能从根本上提高测试效率和有效性。
数据驱动决策: 执行力强不强要用数据说话(执行速度、缺陷发现率、逃逸率、自动化指标等)。用数据来识别瓶颈、衡量改进效果、进行绩效评估。
风险管理: 高执行力不等于盲目执行。要培养团队的风险意识,在关键决策点(如:发布前)能够基于测试结果和数据,清晰地评估和沟通风险。
平衡速度与质量: 避免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或为了追求完美而过度延误。测试管理者需要根据项目上下文做出明智的权衡。
拥抱变化: 项目需求、技术栈、团队构成都可能变化。执行力强的团队需要具备适应性,管理者要引导团队拥抱变化并快速调整。
提升测试团队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从目标设定、流程优化、人员赋能、过程监控、氛围营造五个维度齐抓共管。
关键在于:
让方向清晰可见(目标)。
让道路平坦高效(流程/工具)。
让行者能力充沛且意愿满满(赋能/激励)。
让行程随时可查可控(监控)。
让旅途充满动力与支持(氛围)。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