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IT行业从业人员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句话总结
要点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想强调两点:
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过程。最终你会发现,知识体系和知识库本身并非最重要的。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提升个人技能与经验,增强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这才是关键所在。
今天我将围绕微服务这一知识领域,讲解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传统单体应用开发为例,通常采用标准的SSH三层架构进行业务系统开发。当接触微服务后,首要任务是明确微服务与传统应用开发的差异。
第一步:建立清晰的概念模型
这正是我在学习中强调的重点: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技术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黑盒思维,不要着急去打开黑盒,而是应该首先一览事物整体全貌,否则就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这也是我们讲知识管理的时候经常犯错的地方。
通过学习,你将认识到微服务的核心在于将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独立自治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通过高效的HTTP API接口进行协同。
每个模块从数据库到逻辑层、应用层再到前端,都能实现完全独立自治和解耦。这是微服务最基本的核心概念。 理解这一核心后,若你曾从事传统Java三层架构开发,需建立比较差异的思维方式。
微服务开发与传统Java开发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开发模式上。传统开发通常采用纵向分层,由同一开发者完成从前端页面到逻辑层再到数据库的全流程。而微服务更强调横向分层开发,包括后端开发、接口暴露和前端开发等分工。
此外,传统应用开发采用标准的SSH三层开发框架,而微服务则使用Spring Cloud等主流微服务开发框架。这是关键区别所在。
通过分析这些差异,你可以理解微服务架构与传统开发模式的不同之处。
第二步:及早实践并循序渐进
在明确概念后,下一步就是付诸实践。正如前面强调的,微服务的核心在于将单体系统进行拆分。例如,你可以回顾之前开发的供应链系统,其中包含招投标、采购、框架协议、供应商管理等多个模块。
基于过往经验,我可以构建一个小型业务场景作为案例。例如,在该案例中,我将设计包含供应商中心微服务、采购中心微服务以及前端采购订单生成流程的功能模块。 确定案例后,我会思考如何通过微服务开发框架实现这些功能。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具体的编码实践。
在明确概念模型后,需要通过实践快速验证。在此过程中,需要构建供应商微服务和采购中心微服务。单个微服务模块的构建需使用Spring Boot框架,而供应商微服务与采购微服务之间还存在接口交互需求。此时将涉及服务注册发现、声明式调用、Feign等组件的应用。最终实现两个既独立自治又能通过接口协同工作的微服务系统。
在完成前后端联调后,可能还需要进行前端开发。例如,使用 Vue.js 构建一个基础的前端界面,该界面通过调用后端提供的 API 接口 实现功能。
然而,前端在调用过程中往往难以直接使用 声明式调用。因此,在实现前后端协同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入 微服务网关。
此时,系统将涉及 Spring Boot 框架、微服务网关、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以及声明式调用等核心技术概念。
在完成当前场景的验证后,可以进一步考虑其他应用场景。例如前端调用后端接口时涉及的安全问题,包括基于GWT Token的安全验证机制。
在微服务架构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限流熔断、日志记录和链路监控等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后,还需将微服务部署到生产环境。此外,还需要关注从代码编译、构建到打包部署的持续集成全流程。
在微服务交付完成后,仍需进行基本的运维与监控工作。这包括熟悉ELK日志采集分析系统,以及管理微服务各组件的监控状态。
至此,您已掌握微服务涉及的核心开发方法、开发模式和基础组件。此时,您已具备构建微服务知识体系的基础能力。
第三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那么,如何构建完整的微服务知识体系呢?
构建知识体系需结合动态生命周期与静态组成架构,从横向与纵向多个维度进行完整构建。 以微服务为例,在跑通简单应用后,可全面理解其全生命周期。微服务应用开发涵盖前期业务需求分析、微服务识别与拆分、架构设计、开发、编译构建集成,以及最终的部署监控与运维。
这是一个完整的微服务开发生命周期。通过这个全生命周期,可以按照各个阶段掌握关键知识点。 在微服务拆分和架构设计阶段,会涉及企业架构和领域建模知识。微服务开发阶段则包含开发框架和API接口设计等内容。后续的编译构建集成阶段涉及DevOps知识,而运维监控阶段则与微服务治理相关。
动态生命周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素。此外,知识体系的构建还需考虑静态组成结构,包括横向分层。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微服务架构。
传统应用架构的分层通常从底层资源开始,经过中间平台和服务层,最终到达上层应用。微服务架构也可通过横向静态分层来解析,以明确每个微服务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
例如,在微服务应用架构开发中,会涉及底层云平台或容器云,以及上层的PaaS技术平台层。该技术平台层包含消息、缓存、安全和日志等各类技术服务能力,同时也涵盖主流微服务开发框架,如Spring Cloud。
在微服务开发框架之上,还可能涉及API接口能力的管理与暴露,因此会自然引入微服务网关或API网关。
向上延伸,你将接触到微服务本身的编排技术;继续深入,则会涉及前端开发和界面层的相关知识。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以及动态全生命周期与静态组成架构的分析,可以构建完整的微服务知识体系图。即便其中许多知识点尚未完全实践或掌握,这并不影响整体规划。构建知识体系后,你将获得关键的学习路线图,可据此制定后续的学习或实践计划。
例如,可以先深入理解微服务开发框架中的核心组件,或专注于掌握微服务的开发集成,亦或是重点加强微服务治理和管控的学习。关键在于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构建知识体系架构图后,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迭代,不断完善知识库,并将知识点转化为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形成独立的经验模式库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IT行业从业人员在学习任何新技术或知识领域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初期不应期望立即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应首先掌握新业务领域的关键基础概念和概念模型。通过快速迭代的小规模实践,逐步厘清知识点,从而让整个知识体系自然生长成型。
正如我方才所举的例子,若未曾实践,便难以理解为何需要微服务网关,以及为何在已有微服务网关的情况下仍需API网关。微服务治理强调去中心化,而如何实现微服务与API接口在安全、日志及流量管控方面的统一,这些问题往往难以清晰解答。
知识体系的构建必然伴随学习与实践过程,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