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层次分析法(AHP)详解:从理论到实践应用

层次分析法(AHP)详解:从理论到实践应用

原创
作者头像
用户4645258
修改2025-09-10 23:12:42
修改2025-09-10 23:12:42
530
举报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经典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L·萨蒂(Thomas L. 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层次结构,将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决策者提供系统化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从AHP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解析其实施步骤,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其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这一方法。

1. AHP的基本原理与核心思想

层次分析法(AHP)的诞生源于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深入思考,特别是那些涉及多个相互冲突且难以纯定量解决的评判标准的问题。AHP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分解、判断和综合过程,将复杂问题层次化处理,使决策者能够系统地评估各因素的重要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AHP的理论根基建立在三个核心原理之上:

  • 分解原理:将一个复杂、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拆解成若干个更小、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并按内在逻辑关系组织成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模型。这种结构通常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 比较原理:在层次结构的每一层中,决策者需要将同层级元素两两配对比较,依据上一层级的某个准则,判断元素间相对重要性(或优劣、可能性等),并使用1-9标度法量化这种比较结果。
  • 综合原理:将各层次的权重和优先级进行整合,最终得出全局的评估结果。这一过程确保了所有局部判断被系统性地聚合,形成整体决策依据。

AHP方法在管理研究中备受青睐,主要归功于其三大优势:

  1. 处理复杂性问题:能够有效处理那些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涉及组织战略、资源配置、风险评估等管理决策时。
  2. 主客观结合: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数学的严谨性有机结合,既尊重专家经验,又通过一致性检验等机制确保判断的可靠性。
  3. 灵活性与适应性:层次结构可根据具体问题调整层次和因素,适应性强。

值得注意的是,AHP虽然涉及数学运算,但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旨在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结构化复杂问题、理清思路,而非替代决策者的判断。在应用AHP时,重点不应仅放在数学计算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合理构建层次结构、准确表达判断标准以及合理解释结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2. AHP方法的实施步骤详解

掌握AHP方法的实施步骤是应用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AHP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六个系统化步骤,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法和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步骤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是AHP方法应用的基础工作,也是决定分析成败的关键环节。一个典型的层次结构包含三个主要层次:

  • 目标层:位于层次结构的顶端,代表决策的总体目标,通常只有一个元素。
  • 准则层:连接目标与方案的桥梁,包含评估备选方案的各种标准和指标。准则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子准则层,以更精细地描述决策标准。
  • 方案层:由待评价或选择的备选方案组成,是层次结构的最底层。

在构建层次结构时,分解逻辑至关重要。例如在选择笔记本电脑时,目标层是"选择最合适的笔记本电脑";准则层可包括性能、便携性、价格、品牌等因素;方案层则是具体的笔记本型号。再比如选择旅游地的例子,目标层是"选择最佳旅游地",准则层可包括景色、费用、居住、饮食、旅途等因素,方案层则是具体的旅游地点如苏州、杭州、桂林等。

实际构建层次结构时,需注意几个原则:

  • 完全性原则:上层每个因素都影响下层所有因素(完全层次结构),或至少影响下层部分因素(不完全层次结构)。
  • 独立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因素应尽可能相互独立,减少重叠。
  • 适度原则:层次不宜过多,因素不宜过细,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步骤二: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是AHP方法的核心环节,也是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分析的关键步骤。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对同一层次内的各元素,以上一层某一准则为基准,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比较结果采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表示,该标度法通过心理学研究证实符合人类判断的特点。

1-9标度法的具体含义如下表所示

标度

含义

1

两因素相比较,同等重要

3

两因素相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

两因素相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

两因素相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重要得多

9

两因素相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为以上标度的中间状态

倒数

若因素i与j比较得aij,则因素j与i比较得1/aij(互反性

以旅游地选择为例,专家对准则层构建的判断矩阵可能如下:景色与费用相比稍微重要(标度3),景色与饮食相比明显重要(标度5),费用与饮食相比稍微重要一些(标度2),对应的判断矩阵为:

景色

费用

饮食

景色

1

3

5

费用

1/3

1

2

饮食

1/5

1/2

1

判断矩阵具有正互反性,即若A对B的重要性为a,则B对A的重要性为1/a。在实际操作中,判断矩阵的构建通常基于专家调查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在管理类论文中应用时,应详细说明判断矩阵的来源,是依据文献、专家问卷还是作者分析,以增强方法的可信度。

步骤三:计算权重向量

构建判断矩阵后,下一步是计算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即确定它们在对应准则下的重要性排序。计算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和积法(算术平均法)方根法(几何平均法)

1. 和积法(算术平均法)

和积法是一种常用的权重计算方法,步骤如下:

  1. 将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
b_{ij}=\frac{a_{ij}}{\sum_{k=1}^n a_{kj}}
  1. 对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求算术平均值,得到权重向量
w_i = \frac{1}{n} \sum_{j=1}^{n} b_{ij}

以旅游地选择案例中的判断矩阵为例:

A = \begin{bmatrix} 1 & 3 & 5 \\ 1/3 & 1 & 2 \\ 1/5 & 1/2 & 1 \end{bmatrix}

按列归一化:

第一列和 = 1 + 1/3 + 1/5 ≈ 1.533

  • b_{11}=1/1.533≈0.652
  • b_{21}=0.333/1.533≈0.217
  • b_{31}=0.2/1.533≈0.130

第二列和 = 3 + 1 + 0.5 = 4.5

  • b_{12}=3/4.5≈0.667
  • b_{22}=1/4.5≈0.222
  • b_{32}=0.5/4.5≈0.111

第三列和 = 5 + 2 + 1 = 8

  • b_{13}=5/8=0.625
  • b_{23}=2/8=0.250
  • b_{33}=1/8=0.125

得归一化矩阵:

B = \begin{bmatrix} 0.652 & 0.667 & 0.625 \\ 0.217 & 0.222 & 0.250 \\ 0.130 & 0 111 & 0.125 \end{bmatrix}

按行求算术平均:

  • w_1=(0.652+0.667+0.625)/3≈0.648
  • w_2=(0.217+0.222+0.250)/3≈0.230
  • w_3=(0.130+0.111+0.125)/3≈0.122

得到权重向量:[0.648, 0.230, 0.122]

2. 方根法(几何平均法)

方根法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各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的方法。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g_i = \sqrt[n]{\prod_{j=1}^{n} a_{ij}}

其中n 为矩阵阶数,a_{ij} 为矩阵元素。

  1. 对几何平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
w_i=\frac{g_i}{\sum_{k=1}^n g_k}

还是以旅游地选择案例中的判断矩阵为例:

A = \begin{bmatrix} 1 & 3 & 5 \\ 1/3 & 1 & 2 \\ 1/5 & 1/2 & 1 \end{bmatrix}

计算每行几何平均值:

  • 景色:g_1 = \sqrt[3]{1 \times 3 \times 5} = \sqrt[3]{15} \approx 2.466
  • 费用:g_2 = \sqrt[3]{1/3 \times 1 \times 2} = \sqrt[3]{2/3} \approx 0.874
  • 饮食:g_3 = \sqrt[3]{1/5 \times 1/2 \times 1} = \sqrt[3]{0.1} \approx 0.464

归一化得到权重:

  • 总和 =2.466 + 0.874 + 0.464 ≈ 3.804
  • w_1=2.466/3.804≈0.648
  • w_2=0.874/3.804≈0.230
  • w_3=0.464/3.804≈0.122

得到权重向量:[0.648, 0.230, 0.122]

步骤四:一致性检验

由于判断矩阵基于主观判断构建,可能存在逻辑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若A比B重要,B比C重要,从逻辑上讲A应该比C重要,但判断矩阵中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为评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AHP方法引入了一致性检验机制。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1.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CI=\frac{\lambda_{max} - n}{n-1}

其中λ_{max} 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 为矩阵阶数。

  1. 查询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与矩阵阶数相关:

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 计算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CR=\frac{CI}{RI}

当CR < 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接受;若CR ≥ 0.1,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以前述旅游地选择案例为例:

计算最大特征值λ_{max}

计算CI、CR值:

CI=\frac{3.005-3}{3-1}=0.0025
CR=\frac{0.0025}{0.58}≈0.0043<0.1

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步骤五:层次总排序与决策

完成各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后,需要进行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各方案对总目标的相对权重。这一过程是从上至下进行的,将上层元素的权重与下层元素的局部权重相乘累加,得到最终的综合权重。

层次总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整体判断的一致性。总排序一致性比率计算公式为:

CR_{\text{总}} = \frac{\sum_{j=1}^{m} a_j CI_j}{\sum_{j=1}^{m} a_j RI_j}

其中:

  • a_j 为准则层第 j 个元素的权重
  • CI_j 为方案层对准则 j 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 RI_j 为方案层对准则 j 的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CR_总 < 0.1 ,认为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可接受。

步骤六:结果分析与决策

最后一步是根据层次总排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或进行方案排序。

在管理类论文中应用AHP时,不仅需要呈现计算结果,更应深入分析结果背后的原因和启示,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依据。

3. AHP方法的应用案例解析

理论方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实践应用,本节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供货商选择决策,展示AHP方法在实际管理决策中的具体应用过程与技巧。

案例:供货商选择决策

供货商选择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经典决策问题,涉及质量、成本、交付效率等多重因素。某厂家需要从A、B、C三个供货商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决策标准包括质量、成本、交付效率三个指标,且决策者认为质量 > 成本 > 效率。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构建层次结构:

  • 目标层:选择最优供货商
  • 准则层:质量、成本、效率
  • 方案层:供货商A、B、C

2. 构造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准则层判断矩阵(相对于目标层):

根据决策者判断:质量比成本稍微重要(标度3),质量比效率强烈重要(标度7),成本比效率稍微重要(标度3)。

A = \begin{bmatrix} 1 & 3 & 7 \\ 1/3 & 1 & 3 \\ 1/7 & 1/3 & 1 \end{bmatrix}

计算权重(使用几何平均法):

  • 行几何平均值:
    • g_1 = \sqrt[3]{1 \times 3 \times 7} = \sqrt[3]{21} \approx 2.759
    • g_2 = \sqrt[3]{1/3 \times 1 \times 3} = \sqrt[3]{1} = 1
    • g_3 = \sqrt[3]{1/7 \times 1/3 \times 1} = \sqrt[3]{1/21} \approx 0.362
  • 归一化:
    • 总和 = 2.759 + 1 + 0.362 = 4.121
    • w_1=2.759/4.121≈0.669 (质量权重)
    • w_2=1.000/4.121≈0.243 (成本权重)
    • w_3=0.362/4.121≈0.088 (效率权重)
  • 一致性检验:
    • λ_{max}≈3.007
    • CI=(3.007−3)/2≈0.004
    • CR=0.004/0.58≈0.007<0.1 ,通过检验。

方案层判断矩阵(相对于各准则):

  1. 相对于质量准则
A_{质量} = \begin{bmatrix} 1 & 2 & 1/3 \\ 1/2 & 1 & 1/4 \\ 3 & 4 & 1 \end{bmatrix}

权重计算:w_{A1}≈0.238w_{B1}≈0.137w_{C1}≈0.625

CI=0.009RI=0.58CR=0.017<1 ,一致性检验通过

  1. 相对于成本准则
A_{成本} = \begin{bmatrix} 1 & 1/3 & 2 \\ 3 & 1 & 4 \\ 1/2 & 1/4 & 1 \end{bmatrix}

权重计算:w_{A2}≈0.238w_{B2}≈0.625w_{C2}≈0.137

CI=0.009RI=0.58CR=0.017<1 ,一致性检验通过

  1. 相对于效率准则
A_{效率} = \begin{bmatrix} 1 & 1/2 & 1 \\ 2 & 1 & 2 \\ 1 & 1/2 & 1 \end{bmatrix}

权重计算:w_{A3}≈0.250w_{B3}≈0.500w_{C3}≈0.250

CI=0RI=0.58CR=0<1 ,一致性检验通过

3. 层次总排序及决策

计算各方案的总权重(方案层总排序):

方案

对质量的权重

对成本的权重

对效率的权重

总权重计算

总权重

供货商A

0.238

0.238

0.250

0.238 × 0.669 + 0.238 × 0.243 + 0.250 × 0.088

0.239

供货商B

0.137

0.625

0.500

0.137 × 0.669 + 0.625 × 0.243 + 0.500 × 0.088

0.288

供货商C

0.625

0.137

0.250

0.625 × 0.669 + 0.137 × 0.243 + 0.250 × 0.088

0.473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CR_总=0.008/0.58≈0.014<0.1 ,通过一致性检验。

决策建议

根据总权重,供货商C(0.473)> 供货商B(0.288)> 供货商A(0.239)。因此,应选择供货商C作为最优合作伙伴。

4. AHP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作为一种经典的决策分析方法,AHP在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任何方法都有其适用边界和局限性,深入理解AHP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掌握其在论文中的应用技巧,对于研究者至关重要。

4.1 AHP方法的独特优势

AHP方法之所以能在众多多准则决策方法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1. 有效整合定性与定量因素:通过两两比较和标度转换,将难以精确量化的定性因素(如品牌形象、环境影响)纳入定量分析框架,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2. 层次化结构符合人类思维习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层次化的结构,降低了问题的认知复杂度,使决策者能够逐步、系统地分析问题,确保所有相关因素都被纳入考虑。
  3. 一致性检验增强科学性:通过计算一致性比率,能够识别判断矩阵中的逻辑矛盾,减少主观随意性,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4. 灵活性与透明度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调整层次结构和准则设置;计算过程和权重分配清晰可见;结果易于向利益相关者解释。

4.2 AHP方法的应用局限

尽管AHP方法具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在应用时也需清醒认识其潜在局限:

  1. 主观性较强:判断矩阵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不同专家可能给出不同的比较结果,导致结论差异。在缺乏相关领域专家的情况下,研究者自身的判断可能带有偏见。
  2. 方法相对传统,可能显得工作量不足:AHP作为一种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经典方法,其核心计算流程(构造矩阵、求权重、一致性检验)目前已非常成熟,有许多现成的软件工具可以快速完成。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在毕业论文或学术水平较高的项目中,仅单独使用AHP方法可能会被评审老师认为创新性不足或工作量单薄。为了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建议将AHP与其他研究方法(熵权法、TOPSIS、云模型等)结合使用,或将其作为复杂决策模型中的一个环节,从而展现出更全面的研究能力和工作量。
  3. 指标独立性要求:AHP方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同一层次内的各准则或因素之间相互独立。这意味着它要求每个评价指标都能被单独考量,而不考虑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然而,在实际管理问题中,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例如,产品质量可能影响客户满意度,而客户满意度又会影响品牌形象)。如果指标间存在这种显著的相互影响或反馈关系,AHP的层次结构模型将无法准确描述这种网络化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采用其扩展方法——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ANP通过引入“控制层”和“网络层”,并利用超矩阵计算各元素的权重,能够有效处理元素间的依赖和反馈关系,更适用于刻画复杂的决策系统。

5. AHP计算工具介绍

登录网站MCDM Online:MCDM Online | 多准则决策分析在线分析平台,注册登录后进入计算工具页面,在主观赋权方法菜单下选择AHP。进入页面后,先在页面下方下载示例文件。

AHP计算页面

示例文件为Excel,打开文件如下图所示,包含多个sheet表,每个表里可填写一个AHP判断矩阵,不限sheet表数量。在文件里修改为自己的判断矩阵后,拖拽到页面上传区域上传即可。

AHP判断矩阵

上传完成之后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参数设置页面,可以修改AHP权重的计算方法,支持和积法和方根法。修改完参数之后,点击计算按钮进行计算。

参数设置页面

计算完成后进入计算结果页面,点击下载结果按钮,可以将结果文件下载到本地。

计算结果页面

结果文件里包含与上传的原始文件一样的sheet表,每个表里即为AHP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和积法的话包含按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平均后的权重向量,和排序、最大特征值、CI、RI和CR值,以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以上就是使用MCDM Online在线计算平台批量计算AHP权重的过程,除了上面的计算,网站还提供AHP的步骤公式文档下载,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到论文使用。

AHP计算步骤文档

欢迎登录https://www.mcdmonline.cn,MCDM Online决策分析方法在线计算平台。

除了AHP,平台还提供诸如FAHP、ANP等主观赋权方法,熵权法、CRITIC等客观赋权方法,博弈论等组合赋权方法,TOPSIS、VIKOR等对象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云模型等综合评价方法,DEMATEL、ISM、MICMAC等指标分析方法,GM(1,1)、灰色马尔可夫等时序预测方法,助力科研人员和高校学生快速完成决策分析方法的计算,提高效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AHP的基本原理与核心思想
  • 2. AHP方法的实施步骤详解
    • 步骤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步骤二:构造判断矩阵
    • 步骤三:计算权重向量
      • 1. 和积法(算术平均法)
      • 2. 方根法(几何平均法)
    • 步骤四:一致性检验
    • 步骤五:层次总排序与决策
    • 步骤六:结果分析与决策
  • 3. AHP方法的应用案例解析
    • 案例:供货商选择决策
      •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 构造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 3. 层次总排序及决策
  • 4. AHP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 4.1 AHP方法的独特优势
    • 4.2 AHP方法的应用局限
  • 5. AHP计算工具介绍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