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章交换机提供业务可靠性的部署模式有哪些,技术原理是什么,有粉丝想更深入了解M-LAG ,今天阿祥就细讲一下M-LAG。M-LAG全称: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中文名:跨设备链路聚合组,是一项重要的网络高可靠性技术。接下来阿祥根据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常见部署方式分类讲解!
M-LAG 是一种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它允许两台独立的网络设备(通常是交换机)在逻辑上虚拟成一台设备,与下游设备(如服务器或交换机)建立链路聚合组(LAG)。
核心价值:M-LAG 将链路的可靠性从传统的单板级提升到了设备级。这意味着即使其中一台设备整体故障,业务流量仍能通过另一台设备正常转发,从而极大提升了网络的可靠性。
与堆叠(Stack)的区别:虽然堆叠技术也能将多台设备虚拟化为一台,但M-LAG是一种控制平面虚拟化技术,其控制面的耦合程度相比堆叠更松。M-LAG的两台设备控制和管理平面是独立的,主要同步接口和表项相关信息,而不需要像堆叠那样同步所有设备信息。这使得M-LAG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并且支持设备独立升级(升级一台时业务不中断或中断时间极短),维护也更方便。
1、关键组件
M-LAG 主备设备:组成M-LAG系统的两台交换机,它们之间会协商出主(Primary) 和备(Secondary) 的角色。但在正常情况下,主备设备同时进行业务流量的转发,形成负载分担。
Peer-Link 链路:
双主检测链路(DAD Link):
2、工作过程与流量转发
正常工作时:
故障发生时:M-LAG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其快速故障切换能力上。
下表概括了 M-LAG 的关键组件及其职责:
组件名称 | 职责描述 | 注意事项 |
---|---|---|
Peer-Link 链路 | 交换控制报文、同步状态信息、在特定故障场景下传输数据流量 | 需高可靠性部署,推荐使用多条链路聚合 |
双主检测链路 (DAD Link) | 进行故障检测,避免M-LAG分裂后出现“双主” | 推荐使用独立于业务网络的带外管理通道或专用VLAN |
M-LAG 主设备 | 正常时与备设备共同转发流量,故障时若备设备失效则需维持转发 | 角色由系统协商确定 |
M-LAG 备设备 | 正常时与主设备共同转发流量,故障时若主设备失效则升级为主 | 角色由系统协商确定 |
三、M-LAG 可以如何部署?
M-LAG技术主要用于数据中心网络和企业网络核心,以满足高可靠性需求。其主要部署场景包括:
1、服务器双活接入(最常见的场景)
2、网络设备互联
3、作为网关使用
4、与VXLAN结合
四、核心优势总结
M-LAG 技术能带来以下主要好处:
高可靠性:提供设备级保护,单点故障不影响业务。
高链路利用率:实现了真正的双活负载分担,避免了STP协议阻塞链路造成的浪费。
简化网络:提供了一个无环的二层逻辑拓扑,简化了网络设计和配置管理。
维护便捷:支持设备独立升级,极大减少维护窗口和业务中断时间。
五、部署注意事项
部署 M-LAG 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Peer-Link 可靠性:Peer-Link 是 M-LAG 的“生命线”,必须确保其高可靠性。强烈建议使用多条物理链路捆绑成聚合链路作为 Peer-Link。
双主检测配置:务必配置双主检测链路(DAD Link)。这是防止 M-LAG 分裂后产生网络环路的關鍵保障。
配置一致性:M-LAG 两台设备上相关业务的配置需要手动保证一致性,否则可能导致异常。
兼容性:不同厂商设备间的 M-LAG 互通可能存在困难,部署时需关注厂商的兼容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