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今天,自动计算Ki-67增殖指数已成为肿瘤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一项关键任务。传统的人工计数方法费时费力且存在主观差异,而人工智能(AI)模型正以其高效率和可重复性成为理想的解决方案。许多人可能认为,AI计算Ki-67指数必然需要像人类一样,先识别出每一个细胞,再进行计数。然而,AI的技术路径远比这更加多元和巧妙。
本文将系统梳理计算Ki-67增殖指数的AI技术演进路径,从依赖手工特征的古典方法,到统治当下的深度学习分割模型,再到“另辟蹊径”的端到端预测模型。
在AI尚未普及的年代,研究人员主要利用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尝试。
局限性:这些方法高度依赖于预设参数,对染色差异、光照变化和复杂背景的鲁棒性差,极易产生过分割或欠分割,难以投入可靠的临床应用。
这一阶段的核心思想是让机器自动学习如何区分细胞类别。
深度学习,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端到端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这一领域。
1. U-Net:医学图像分割的基石
U-Net以其独特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和跳跃连接成为Ki-67细胞分割的黄金标准。
2. 针对挑战的深度优化
研究人员在U-Net基础上针对Ki-67的特定挑战进行了优化:
一个重要的认知突破是:计算Ki-67增殖指数,并非一定要经过精细的细胞分割步骤。 另一种高效的技术路线是端到端的回归或分类模型。
低增殖(<10%)
、中增殖(10%-30%)
、高增殖(>30%)
等类别,这与临床诊断习惯高度契合。目前,该领域没有唯一的“SOTA”模型,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需求场景 | 推荐技术路线 | 理由 |
---|---|---|
需要细胞级分析(形态、分布) | 基于分割的模型(U-Net, Mask R-CNN) | 过程透明,可解释性强,提供详细信息。 |
临床验证,要求过程可解释 | 基于分割的模型 | 符合医生“先识别,后计数”的思维习惯。 |
大规模筛查,追求效率 | 端到端回归/分类模型 | 标注成本低,推理速度快,适合批量处理。 |
只有诊断报告作为标签 | 端到端回归/分类模型 | 可直接利用现有结构化数据。 |
快速原型与灵活研究 | 基础模型(如MedSAM) | 无需训练即可通过提示完成多种分割任务。 |
结论:Ki-67增殖指数的AI计算技术,走过了一条从“模仿人类”到“超越人类局限”的演进之路。无论是追求极致精准的分割模型,还是追求高效直接的端到端预测,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将病理医生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提供更客观、可重复的定量工具,助力精准医疗的发展。选择哪条路径,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数据条件和临床需求。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