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抱AI”的洪流中,这个题目有点像在开历史的“倒车”
一家之言,讲的不对还请原谅 其实,我想说的是,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识库,里面蕴含了你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你得知道怎么才能把它里面的只是“调”出来。这就需要开阔的技术视野。技术没有偏见,但它会毫不留情地放大已经存在的优势。对于那些已经在梯子上的人来说,AI 是鼓风机,把他们吹得更高。
生成式 AI ,正在成为一种偏爱老人的技术变革。它只是在重塑用人结构。用过AI写过代码的程序员都知道,AICoder是遇强则强。如果你总是使用“外行”的Prompt,AI写的代码也就那样,譬如在不远的上周五,800美元Meta智能眼镜首秀发布会就“翻车”了,小扎尬笑救场甩锅“网太差”。 1. 时代的焦虑:AI洪流与“老”程序员的处境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整个技术圈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带来了一片焦虑。一种普遍的观点弥漫开来:传统的程序员,尤其是那些专注于业务逻辑、增删改查的“老”程序员,即将被AI所取代。未来的编程世界,将属于那些能够熟练运用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微调大模型的AI原生开发者。江湖上流传这样的传说:似乎只需要一个想法,AI就能自动生成完整、稳定、可扩展的系统。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AI正在自动化大量的写代码任务,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危险的错觉:我们是否过于关注AI的“智能”,而忽略了支撑这份智能“躯体”的健壮性?
2. 现实的警钟:发布会翻车与工程能力的缺失 然而,Meta和小米在万众瞩目的发布会上接连“翻车”,给这种“狂热”浇下一盆冷水。
扎克伯格的Wi-Fi借口和CTO坦承的“自我DDoS与Race Condition”,小米服务器因一声“小爱同学”而崩溃,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AI模型本身不够智能 ,而是经典的、甚至有些“老套”的系统工程问题:
熔断机制缺失 :系统未能识别异常流量并果断切断非核心服务,导致雪崩效应。限流策略失效 :缺乏全局或基于上下文(如识别直播集中请求)的智能限流,让海量请求直接压垮后端。弹性伸缩不足 :基础设施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容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流量洪峰。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 :正如Meta CTO所言,这在并发系统中是一个古老而棘手的问题。在AI时代,多个请求处理共享资源(如模型参数、上下文状态)时,这个问题会以新的、更复杂的形式出现,而传统的解决方案未必能直接套用。这些问题清晰地表明,再聪明的“大脑”(AI模型),也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系统架构)来承载 。而构建这个“身体”的知识——分布式系统、高并发设计、容错降级——正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程序员们所积累的核心财富。AI并没有让这些知识过时,反而让它们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3. 思维的转变:从“功能实现”到“系统生存” AI时代对程序员的技术思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不再是简单的“调用一个API”,而是需要一种全局的、系统的思维方式。
从“确定性”到“概率性” :传统软件的输出是确定的(输入A必然得到B)。AI模型的输出是概率性的(输入A,更可能得到B,但也可能得到C)。程序员必须设计系统来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比如通过多次采样、后处理或备选方案来保证最终体验的可靠性。从“逻辑核心”到“数据与计算核心” :系统的瓶颈从业务逻辑和数据库,转移到了计算资源(GPU推理)、数据传输(网络带宽)和向量数据库 。架构设计必须围绕这些新的核心展开。从“用户思维”到“对抗思维” :必须时刻思考系统会如何被“错用”甚至“滥用”。一次直播、一个病毒式传播的提示词,都可能成为一次意外的DDOS攻击。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极端场景,而非仅理想路径。这种系统性、生存性的思维模式,正是经验丰富的老码农与新手之间最大的差距。
4. 破局之道:研发与稳定性的新范式 那么,在AI时代,我们应当如何行动,才能打造出既智能又稳定的系统?
对研发流程的建议:
左移(Shift-Left) :在设计阶段就纳入稳定性考量。在进行AI功能设计时,架构师必须同步提问:它的流量模式是什么?失败时如何降级?如何限流?AI赋能研发自身 :利用AI辅助进行代码审查(发现并发问题)、生成测试用例、甚至进行设计评审,提前发现潜在的系统性风险。“AI应用架构师” :培养和涌现新一代架构师,他们必须横跨两个领域:既深刻理解AI模型的工作机制和资源需求,又精通传统的分布式系统架构知识。对稳定性建设的必须投入:
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常态化 :主动在预发甚至生产环境模拟故障(如切断AI模型服务、注入高延迟、模拟流量激增),持续验证系统的韧性,而不是等待发布会来当“压力测试”。建设智能化的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 :监控不能仅限于CPU、内存。必须能清晰追踪一个AI请求的完整生命周期:从入口网关,到模型推理服务,再到向量数据库,每一个环节的耗时、成功率、负载都必须一目了然。这是快速定位问题的眼睛。设计面向AI的弹性架构 :智能降级 :明确核心链路。当模型服务响应慢或不可用时,系统应能自动降级到基于规则的关键词回复,或直接提示“服务繁忙”,而非彻底卡死。上下文感知限流 :像小米的场景,系统应能基于声音指纹、请求来源、时间集中度等特征,识别出是直播引发的异常流量,从而触发特殊的限流策略,保护核心服务。缓存与预热 :对常见或关键的模型请求结果进行缓存,能极大减轻后端压力。结论 AI并没有让“老程序员”过时,它只是重新定义了“老”的价值——那不是年龄,而是经过复杂系统洗礼后所沉淀下的工程智慧、对失败的敬畏以及对“稳定”二字的偏执 。
未来的胜利者,不会是只懂调参的算法专家,也不会是只懂CRUD的业务码农,而是那些能够将前沿的AI智能与坚如磐石的系统架构 完美融合的团队与个人。AI是新时代的“电力”,而“老程序员”们,正是为其建造稳定电网的最佳工程师。找到AI的能力边界,让AI做它最擅长的事,才是用好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