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深入各行各业。为确保技术应用合规、安全、可控,大模型备案成为所有相关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程序。本文将全面解析大模型备案的流程、材料准备和注意事项,助您高效通过备案。
大模型备案全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上线备案”,是网信部门针对生成合成类算法的备案流程。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面向公众提供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AI服务必须进行备案。
简单来说,如果您的企业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中国境内公众提供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服务,就需要依法履行备案程序。
重要区别:大模型备案与算法备案不同。算法备案针对推荐、生成、决策等算法服务,而大模型备案专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大模型备案总体流程包括准备、申请、审核和公示四个主要阶段。
准备备案所需核心材料,详情见第三部分。
整个备案过程通常需要3-8个月,北京等地区可能更长。
准备材料是备案成功的关键,以下是最全材料清单:
1.《大模型上线备案申请表》:模型的“身份证”,包含模型名称、功能、适用人群等基本信息。
2.安全评估报告:最核心的材料,通常需60-100页,涵盖语料安全、生成内容安全、问题拒答评估等方面。
3.模型服务协议:用户使用模型时必须同意的协议,包括使用范围、禁止事项、隐私政策等。
4.语料标注规则:详细说明训练数据的人工或自动标记规范。
5.拦截关键词列表:总规模不少于1万个,覆盖17类安全风险,每周至少更新一次。
6.评估测试题集:包括生成内容测试题库、拒答测试题库、非拒答测试题库,每月至少更新一次。
问:所有AI模型都需要备案吗?
答:不是。主要针对面向境内公众提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企业内部自用、科研等非商业化服务,通常不需强制备案。
问:模型升级需要重新备案吗?
答:模型升级若新增多模态功能等重大变化,需要重新备案。如果只是参数微调,通常不需重新备案,但应确保符合最新政策要求。
问:备案通过后还有什么义务?
答:需在官网公示备案编号,开放用户投诉渠道并在48小时内响应,建立内容监控体系,定期更新关键词库和测试题库。
大模型备案是AI企业合规运营的必经之路。只要准备充分、执行到位,就能顺利通过备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