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备案材料主要围绕模型安全性和合规性展开。以下是必须准备的六项核心材料: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上线备案表》:这是备案申请的核心表格,需详细填写模型的基本情况、研制过程、服务内容、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评估结果等。
2 . 《安全评估报告》:这份报告需由专业团队或机构完成,全面评估语料安全、生成内容安全和问题拒答率等环节。报告需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中的条款进行逐条审查并给出“符合”、“不符合”或“不适用”的评价。
3 . 《语料标注规则》:需详细说明标注人员的资质与培训要求、标注流程细则(包括功能性标注和安全性标注)、以及标注质量的核验方法,确保语料来源合法、标注过程规范、结果准确。
4 . 《拦截关键词列表》:该列表是内容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求列表至少包含10,000个以上的关键词,全面覆盖政治、色情、暴力、谣言等至少17种安全风险类型,并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新的风险态势。
5 . 《评估测试题集》:用于检验模型生成内容的安全性,需包含生成内容测试题、应拒答测试题和非拒答测试题。通常要求从题库中抽检的生成内容合格率不低于90%,对敏感问题的拒答率不低于95%。
6 . 《模型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这是明确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键法律文件,需明确约定服务范围、数据使用规则、违约责任、用户投诉机制等内容。
了解材料后,也需要熟悉备案的整体流程,这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时间和资源。
大模型备案通常采用线下提交、逐级审核的方式。企业需先向属地网信办提交材料并通过初审,再由属地网信办上报至国家网信办进行最终审核。
整个备案周期相对较长,企业需有心理准备。一般情况下,从准备材料到最终通过备案,可能需要4-10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材料准备不充分或模型需要调整,周期可能会进一步延长。
备案通过后,网信办会授予备案号并对外公示。企业需在其网站、应用等服务的显著位置标注该备案号,并提供公示链接,同时需接受可能的后续监管和检查。
Q1: 我的企业需要备案吗?
如果你的企业是自研大模型,或基于开源模型进行了实质性的微调开发,并面向境内公众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AI服务,通常都需要进行备案。如果仅是调用已备案的第三方大模型API,则一般只需进行登记备案。
Q2: 如何提高备案成功率?
Q3: 算法备案与大模型备案是一回事吗?
不是。二者依据的法规、备案流程和材料要求都有区别。简单来说,“大模型备案”主要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而“算法备案”的范围更广,覆盖个性化推荐、排序精选、深度合成等多种算法类型。提供生成式AI服务的企业,可能需要同时完成两者。
备齐这份清单上的材料,只是成功备案的第一步。在整个过程中,材料的专业性、准确性与一致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备案的效率和最终结果。建议企业尽早规划,认真准备,必要时可寻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支持,以便更顺利地完成合规之旅。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