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ECOC 2025:基于AWGR+可调激光器的纳秒全光交换网络实现带宽利用率超 MEMS OCS方案1.5-21 倍

ECOC 2025:基于AWGR+可调激光器的纳秒全光交换网络实现带宽利用率超 MEMS OCS方案1.5-21 倍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10-29 15:49:02
发布2025-10-29 15:49:02
102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在ECOC 2025上,北邮/南大/中国联通研究院/中科大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题目为Demonstration of Nanoseconds Reconfigurable All-optical Switching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Deep Learning的文章。该工作针对分布式深度学习(DDL)中节点间通信开销激增与传统网络性能不足的矛盾,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阵列波导光栅路由器(AWGR)和波长可调激光器阵列的纳秒级可重构全光交换网络。该网络通过FPGA实现高精度时间同步与高效流量调度,解决了现有MEMS基光开关切换时间与数据传输时间不匹配导致的带宽利用率低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间隙时间低于 2ns,低中负载下平均延迟小于 10μs,带宽利用率较 MEMS OCS网络提升 1.5-21.5 倍,为 DDL 提供了低延迟、高吞吐量、高带宽利用率的通信支撑。

1 引言:DDL 的通信挑战与传统网络瓶颈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s)的快速发展,分布式深度学习(DDL)成为降低训练时间、突破单机存储资源限制的核心技术。然而,DDL 需在大量计算节点间传输海量数据,导致通信开销显著增加,对数据中心网络(DCNs)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主流网络方案存在明显缺陷:

  1. 传统多层电分组交换(EPS)受限于切换容量、网络延迟、硬件成本与功耗,无法满足 DDL 对高带宽、低延迟的需求;
  2. MEMS 基光交换虽避免了光 - 电 - 光(O/E/O)转换,但切换时间普遍超过 10ms。而 DDL 中单次数据传输量多为 10-100MB(25Gb/s 速率下传输耗时仅数毫秒至数十毫秒),二者时间尺度不匹配,导致带宽利用率极低,无法实现细粒度数据交换。

为此,本文设计纳秒级可重构全光交换网络,通过快速硬件响应与精准控制机制,适配 DDL 的通信特性,突破传统网络瓶颈。

2 系统设计:全光交换网络的架构与核心技术

2.1 整体网络架构

网络采用 “控制层 - 数据层” 二级架构,实现全局协同与高效数据传输,架构如图 2(a)(b)所示:

  • 控制层网络调度器为核心,负责全局时间同步、流量调度策略生成与命令下发;激光控制器接收调度指令,控制激光器波长切换,确保与数据传输时序对齐。
  • 数据层流量控制器AWGRRECDFB 激光器阵列组成。流量控制器连接服务器,处理数据收发、缓存管理与转发;AWGR 作为无源光路由单元,实现多节点间光信号的并行路由;RECDFB 激光器阵列提供快速波长切换能力,支撑纳秒级网络重构。

各组件通过 FPGA 硬件实现联动:网络调度器与流量控制器、激光控制器间通过高速接口传输控制信号,确保指令实时响应;数据层通过 AWGR 实现无阻塞光信号传输,避免 O/E/O 转换带来的延迟与功耗。

2.2 关键硬件组件特性

  1. RECDFB 激光器阵列采用重构等效啁啾技术,激光弛豫时间仅数百皮秒,可实现纳秒级波长切换,为网络快速重构提供硬件基础;
  2. AWGR作为无源光器件,支持多波长信号并行传输,无需主动控制即可完成光路由,降低传输延迟与功耗,同时兼容多节点扩展;
  3. FPGA 硬件平台网络调度器与流量控制器均基于 AMD KCU116 FPGA 实现,时钟周期为 2.56ns,确保高频率下的实时控制与数据处理,满足纳秒级同步需求。

2.3 核心控制机制

2.3.1 高精度纳秒级时间同步

为避免时间偏移导致的数据传输重叠与丢包,设计三级同步机制:

  1. 调度器 - 流量控制器同步 采用 “请求 - 响应” 三握手协议,通过双向信号交互确保同步精度与可靠性;
  2. 流量控制器 - 激光控制器同步 采用源同步通信方式,使二者工作时钟完全一致,实现波长切换与数据转发的精准对齐;
  3. 全局同步效果 通过上述机制,整个网络(调度器 + 流量控制器 + 激光控制器)的时间同步精度达到1ns,确保所有节点同步完成波长切换与数据传输,无时间差导致的冲突。
2.3.2 高效流量调度

为减少网络重构次数、避免缓存溢出与传输冲突,优化流量调度策略:

  1. 优先级排序:优先处理缓存利用率高的数据,防止缓存溢出;同时优先调度 “已建立光路” 的节点通信,减少网络重构开销;
  2. 冲突仲裁:通过仲裁器(Arbiter)处理多对一传输中的命令冲突,将冲突命令按优先级排序后加入调度队列,避免数据丢包;
  3. 前导码优化:待发送数据预留短时间发送前导码,加速时钟与数据恢复(CDR)过程,缩短传输准备时间,提升整体效率。

3 实验验证:平台设置与性能结果

3.1 实验平台配置

  • 节点规模:搭建 4 节点全光交换网络原型;
  • 传输速率:收发通道均采用 25Gb/s 速率;
  • 测试数据量:覆盖 DDL 典型单次传输量,包括 4MB、8MB、16MB、32MB、64MB,通过 Spirent Test Center 生成测试流量;
  • 测量指标:激光器切换时间、网络间隙时间、时间同步精度、平均延迟、吞吐量、带宽利用率。

3.2 关键性能结果

3.2.1 纳秒级切换性能
  • 激光器动态特性:实测 RECDFB 激光器波长切换的上升时间为 1.6ns,下降时间为 2.4ns,满足纳秒级响应需求;
  • 网络间隙时间:原链路恢复与新链路建立的间隙时间仅2ns,远低于 MEMS 基光开关的 10ms,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纳秒可重构。
3.2.2 时间同步精度

通过流量控制器输出的 “每毫秒脉冲(PPMS)” 信号测量,在 2.56ns 时钟周期下,全局时间同步误差小于 1ns,完全满足纳秒级调度与传输需求。

3.2.3 延迟与吞吐量
  • 平均延迟:低至中等负载(负载≤0.6)下,所有测试数据量(4MB-64MB)的平均延迟均低于 10μs;且数据量越大,延迟越低 —— 因大数据量传输需更少的波长切换与缓存操作,减少额外开销;
  • 吞吐量:低负载(负载≤0.6)时,所有数据量均实现 “理想吞吐量”(接近理论带宽);负载超过 0.6 后,数据量越大,吞吐量增长越接近线性,64MB 数据传输时吞吐量接近 25Gb/s 理论上限,证明切换开销对大流量影响极小。
3.2.4 带宽利用率

与 MEMS 基光交换网络对比,该网络带宽利用率优势显著:

  • 4MB 数据传输时,该网络带宽利用率已接近 MEMS 网络 64MB 传输的水平;
  • 16MB 数据传输时,带宽利用率达97%,随数据量增加逐步趋近 100%;
  • 整体带宽利用率较 MEMS 基网络提升1.5-21.5 倍,其中小数据量(4MB)提升最显著,完美解决 DDL 中小数据传输的带宽浪费问题。

4 结论与应用价值

4.1 技术结论

  1. 可行性验证:成功实现基于 AWGR 和 RECDFB 激光器的纳秒可重构全光交换网络,网络间隙时间≤2ns,全局时间同步精度 1ns,满足纳秒级重构需求;
  2. 性能优势:低中负载下平均延迟 < 10μs,吞吐量近线性增长,带宽利用率较 MEMS 基网络提升 1.5-21.5 倍,完全适配 DDL 的通信特性。

4.2 应用价值

  1. 突破 DDL 通信瓶颈:为 LLM 等大规模分布式训练提供低延迟、高带宽、高利用率的通信支撑,可有效缩短训练时间;
  2. 规模化扩展潜力:架构兼容更多节点(如 16 节点、64 节点)与更高传输速率(如 100Gb/s),具备数据中心规模化部署的潜力,为未来高算力需求场景提供网络解决方案。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0-1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引言:DDL 的通信挑战与传统网络瓶颈
  • 2 系统设计:全光交换网络的架构与核心技术
    • 2.1 整体网络架构
    • 2.2 关键硬件组件特性
    • 2.3 核心控制机制
      • 2.3.1 高精度纳秒级时间同步
      • 2.3.2 高效流量调度
  • 3 实验验证:平台设置与性能结果
    • 3.1 实验平台配置
    • 3.2 关键性能结果
      • 3.2.1 纳秒级切换性能
      • 3.2.2 时间同步精度
      • 3.2.3 延迟与吞吐量
      • 3.2.4 带宽利用率
  • 4 结论与应用价值
    • 4.1 技术结论
    • 4.2 应用价值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