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提取R中相互作用效应的β系数?

在R中,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提取相互作用效应的β系数。相互作用效应是指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来提取R中相互作用效应的β系数:

  1. 首先,构建一个包含相互作用项的线性回归模型。假设我们有两个自变量x1和x2,并且想要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构建模型:
代码语言:txt
复制
model <- lm(y ~ x1 * x2, data = your_data)
  1. 使用summary()函数来查看模型的摘要信息,包括各个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标准误差、t值和p值等。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查看摘要信息:
代码语言:txt
复制
summary(model)
  1. 在摘要信息中,可以找到相互作用项的β系数。它们通常以"x1:x2"的形式表示。例如,如果模型中有一个相互作用项x1:x2,可以通过以下代码提取其β系数:
代码语言:txt
复制
coef(model)["x1:x2"]
  1. 如果模型中有多个相互作用项,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提取它们的β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适用于线性回归模型。如果使用其他类型的模型(如广义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等),提取相互作用效应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推荐的腾讯云相关产品和产品介绍链接地址:

  • 腾讯云机器学习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iia)
  • 腾讯云大数据分析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emr)
  • 腾讯云人工智能开发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caplusdb)
  • 腾讯云数据库(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cdb)
  • 腾讯云服务器(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cvm)
  • 腾讯云容器服务(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ke)
  • 腾讯云区块链服务(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baas)
  • 腾讯云物联网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iotexplorer)
  • 腾讯云移动开发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mpp)
  • 腾讯云对象存储(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cos)
  • 腾讯云视频处理(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vod)
  • 腾讯云音视频通信(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rtc)
  • 腾讯云网络安全(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ddos)
  • 腾讯云云原生应用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ke)
  • 腾讯云云原生数据库(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caplusdb)
  • 腾讯云云原生存储(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cos)
  • 腾讯云云原生网络(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vpc)
  • 腾讯云云原生安全(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ssm)
  • 腾讯云云原生人工智能(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iia)
  • 腾讯云云原生物联网(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iotexplorer)
  • 腾讯云云原生移动开发(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mpp)
  • 腾讯云云原生区块链(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baas)
  • 腾讯云云原生元宇宙(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caplusdb)
页面内容是否对你有帮助?
有帮助
没帮助

相关·内容

额叶-小脑连接介导认知加工速度

加工速度是理解认知的重要概念。本研究旨在控制任务特异性,以了解认知加工速度背后的神经机制。对40名被试执行两种方式(听觉和视觉)和两种水平的任务规则(相容和不相容)的注意任务。block设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任务过程中捕捉到了BOLD信号。参考公开的用于处理速度的任务激活图,定义了13个感兴趣区域。认知速度是从任务反应时间得出的,这产生了六组连接性测量。混合效应LASSO回归显示,有六条重要路径提示了小脑-额叶网络预测认知速度。其中,3例为长程(2例额叶-小脑,1例小脑-额叶),3例短程(额叶-额叶、小脑-小脑和小脑-丘脑)。长距离的连接可能与认知控制有关,而短距离的连接可能与基于规则的刺激-反应过程有关。揭示的神经网络表明,按照任务规则执行操作,自动性与自上而下努力控制注意力相互作用,解释了认知速度。 1 简述 本研究旨在通过使用一系列简单的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刺激-反应(S-R)映射任务来解决可能的任务相关偏差。这个多任务设计目的是解决上面提到的特定于形态和功能偏向的。箭头任务最初是一种视觉S-R兼容性任务,为了更好地控制所需的感觉运动处理时间,回答涉及到关于所看到或听到的内容的简单反应,箭头任务后来被改编成视觉和听觉形式(图1)。为了减少任务转换效应和交叉试验的不确定性,我们采用了分组设计,而不是与事件相关的设计。此外,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以前的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这些研究利用皮尔逊的相关性和心理生理学相互作用(PPI)来建立基于连接性的模型来预测加工速度。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六个连通性指标,包括四个基于多变量的指数,用于进行模型比较。通过将控制任务的反应时与控制感觉运动成分的实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回归,构造了一个认知速度变量。功能关联性模型的建立基于混合效应套索回归。据我们所知,本文在该领域首次采用跨通道多任务设计,并比较了6种方法对区域间交互作用辅助处理速度的建模结果。 2 方法 2.1 被试 从当地社区招募了40名年龄在18-28岁的健康年轻人参与研究。他们都有高中或以上学历。最终样本包括35名参与者(21.5±2.1岁,14名女性),其中5名参与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2.2 处理速度任务 箭头任务被用来测量加工速度。它包括一个双选择S-R映射任务,具有相容(COM)、不相容(INC)和简单RT控制条件(NEU)(图1)。在COM中,参与者在出现向上箭头时按下“向上”按钮,在出现向下箭头时按下“向下”按钮(图1)。在INC中,参与者按下“向上”键表示向下箭头,按“向下”键表示向上箭头。实验涉及参与者在观看一条没有箭头的垂直线时按下任何按钮。因为在这些条件下出现的刺激是视觉图像,所以它们被称为COMVIS、INC-VIS和NEU-VIS。相同条件的听觉版本是COM-AUD、INC-AUD和NEU-AUD,向上箭头、向下箭头和垂直线分别被高音、低音和中音代替。

01

Cerebral Cortex: 大脑的功能发育与成长环境紧密相关

《本文同步发布于“脑之说”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关注~~》 一、背景    大脑的发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儿童、青少年时期的SES与其较强的认知能力,学业成就和较低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有关,甚至会影响婴儿时期的大脑皮层发育。已有的一些研究发现SES与大脑的结构发育呈现紧密关系,具体表现为低SES个体的大脑结构发育加速,这表明SES会调节年龄和大脑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其在大脑功能发育中是否存在这种调节关系,这促使人们深入地研究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青少年大脑功能网络的发育。在大多数这些研究中,关于SES的研究是在家庭层面进行的,包括家庭收入,成员学历等,部分研究也关注了邻里社区SES的影响。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还不足以清晰的揭示SES与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SES是如何影响的发育的,特别是与年龄的交互作用。该研究利用费城跨年龄段的大样本横断面影像数据来研究年龄,SES和大脑功能网络拓扑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全脑水平,网络水平,以及单个大脑区域三个层次,利用图论的聚类系数和模块化指数两个网络指标,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了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SES对其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为SES与功能网络拓扑的发展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为早期成长环境影响大脑神经活动提供了更深入的见解。 二、材料和方法 1、被试和数据    从Philadelphia Neurodevelopmental Cohort(PNC)数据集中选取符合排除标准的,年龄在8到22岁之间的,1012名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影像数据,其中平均年龄15.78,女性552名。SES的测量结合了被试社区的结婚率,贫困人口比例,家庭收入以及邻里家庭收入,教育占比,人口密度,就业率等多个特征计算其SES得分。结构和功能数据的预处理借助ANTs和XCP工具包处理,将功能数据映射到皮层上进行后续功能网络分析 2、构建功能网络    对每个被试,提取N = 360 个皮层区域的BOLD信号,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表示每两个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最后得到了一个360*360的功能连接矩阵,如图1。基于个体数据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只有359个节点被纳入到后续分析中。

01

健康老年人静息态EEG的功率和功能连接变化

健康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在衰老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神经活动模式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后脑区到前脑区的转移,以及脑半球之间不对称性的降低。这些模式通常在任务执行期间和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时观察到。在此研究中,作者通过EEG记录重建的源-空间时间序列来研究在休息时是否也能检测到类似的影响。通过分析整个大脑的振荡功率分布,作者确实发现了老年人从后脑区到前脑区的转变。此外,作者还通过评估连接性及其随年龄的变化来研究这种转变。研究结果表明,额叶、顶叶和颞叶区域之间的连接在老年人中得到了加强。区域内连接显示出更复杂的模式,与年龄有关的活动在顶叶和颞叶区域增强,而在额叶区域减少。最后,所形成的网络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了模块化的损失。总的来说,这些结果将与年龄有关的大脑活动从后区向前区转移的证据扩展到了静息态,从而表明这种转移是大脑老化的一个普遍特征,而不是特定任务。此外,连接性结果提供了关于老化过程中静息态大脑活动重组的新信息。

04

脑电研究:婴儿睡眠状态间的大尺度脑模态重组为早产提供预测信息

睡眠结构承载着整个生命周期中大脑健康的重要信息。明确表达警戒状态的能力是新生儿神经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标志,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来自澳大利亚和芬兰的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其证明了新生儿从安静到主动睡眠的转变特征是大规模的皮层活动和功能脑网络的重组。这种重组在早产儿中减弱,并能预测两岁时的视觉表现。研究者发现,这些经验效应与大规模脑状态的计算模型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匹配。该模型揭示了数据分析中无法检测到的基本生物物理机制。主动睡眠指在一个统一的神经活动模式下减少能量和在两个更复杂的前后脑区模式中增加能量。早产儿在这种带有新异预测信息的睡眠相关模态能量重组中表现出缺陷。

02

儿童期到成年早期灰质发育的年龄效应及性别差异

长期以来,人脑结构发育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一致认为,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和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在青少年期呈下降趋势。灰质密度(Gray Matter Density:GMD)作为与灰质体积密切相关的测量指标,其发展过程尚未得到系统化探索。本研究作为费城神经发展队列研究(Philadelphia Neurodevelopmental Cohort:PNC)的一部分,采集了1189例8~23岁年轻群体的T1影像数据,针对4项局部灰质指标的年龄效应及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采用自定义T1像分割和新型高分辨率灰质脑区分割手段,从1625个分割脑区中提取GMD,GMV以及灰质质量(Gray Matter Mass:GMM=GMD x GMV),CT,4项灰质指标。基于非线性模型的拟合分析揭示了,各灰质指标独特的年龄效应及性别差异。GMV和CT随年龄增长而下降,GMD则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表现出最为强烈的年龄相关效应,GMM则呈轻微下降趋势。全脑范围内,女性群体的GMV指标低于男性,然而GMD指标则显著高于男性。以上结果发现表明,GMD能够作为评估大脑发育及认知发展的主要表型指标。此外,青少年期前后出现的灰质减少现象可能并非像以往研究认为的那样简单。本文作者强调,今后还需要结合组织测量学MRI研究,针对各项灰质指标的神经生物学意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

03

J. Med. Chem. | 用图形注意机制推进药物发现分子表征的边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蒋华良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olecular Representation for Drug Discovery with the Graph Attention Mechanism”的文章。寻找具有良好药理、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化学物质对药物发现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度学习为药物发现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建立适合不断增长的数据量的预测模型,但这些神经网络学习的内容与人类能够理解的内容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此外,这种差距可能会引发不信任,限制深度学习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此,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新的使用图注意力机制来学习药物发现相关数据集的图神经网络结构——Attentive FP来进行分子表示。通过实验证明,Attentive FP模型不仅在各种数据集上达到了最高水准的预测性能,而且它学习到的是可解释的。通过特征可视化表明,Attentive FP通过从特定任务中学习非局部分子内的交互帮助研究人员发现超出人们预期的潜在的化学信息。

02

Science:心脑连接-来自4万张心脏和大脑MRI的表型和遗传见解

摘要:心血管健康以复杂的方式与认知和心理健康相互作用。然而,人们对心脑系统的表型和遗传联系知之甚少。利用来自4万多名英国生物银行受试者的心脏和大脑磁共振成像(CMR和脑MRI)数据,我们对心脏和大脑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控制体型和体重指数后,心血管系统的CMR测量与脑基本形态测量、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密切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大脑的影响部分是由心脏结构和功能介导的。利用82个CMR特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80个与CMR相关的基因组位点,这些位点与广泛的心脑疾病共定位。观察到CMR特征与脑相关复杂特征和疾病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中风、认知功能和神经质。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强大的心脑联系和共同的遗传影响,推进了人类健康和临床结果的多器官视角。

01

Cerebral Cortex:额顶控制网络的网络间作用可以很好地预测记忆抑制能力

记忆抑制(Memorysuppression,MS)与精神健康相关。然而,没有研究探索内在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如何预测这种能力。本文基于rsfMRI脑功能连接组预测模型(connectome-based predictivemodeling,CPM)来探究预先定义脑网络(额顶控制网络或FPCN)中的rs-FC图谱是否能以及如何预测健康个体的MS(497名参与者)。在think/no-think范式中,使用由MS导致的遗忘来评估MS能力。结果表明,FPCN网络有利于建立MS预测模型。FPCN中的一些区域,如额中回、额上回和顶下叶在预测MS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FPCN与多个网络(如背侧注意网络(DAN)、腹侧注意网络(VAN)、默认模式网络(DMN)、边缘系统和皮下层区域)间的功能相互作用能够预测MS。关键的是,用于预测的FPCN网络是稳定的并对MS是特定的。这些结果表明FPCN与其他网络相互作用能够表明MS能力。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这些功能网络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某些精神障碍中的特定入侵性思维和记忆的。

00

J. Chem. Inf. Model. | 基于序列和基于结构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机器学习方法

开发新药既昂贵又耗时。准确预测药物和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发现方式。基于机器学习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预测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重点对基于序列和基于结构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总结。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该领域应用的数据集,以及用于表示蛋白质和配体的各种方法。然后,利用基于序列和基于结构的分类标准对经典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类和总结,用于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此外,还提出了这些模型的评价方法和可解释性。此外,深入探讨了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各种应用。最后,讨论了该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01

Nature neuroscience:结构束的改变预示着淀粉样蛋白阳性老年人的下游tau蛋白累积

阿尔兹海默症的动物模型表明,在淀粉样蛋白病理学的促进下,tau蛋白病理学的传播可能沿着相关的途径发生。为了在人类中研究这些想法,研究者将淀粉样蛋白扫描与纵向数据相结合,包括白质连接、海马体积、tau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以及256名认知健康的老年人的记忆表现。海马体积基线越低,连接海马扣带束(HCB)的平均扩散率越高。HCB扩散率预测了淀粉样蛋白阳性个体后扣带皮层的下游连接区tau蛋白的积累,而非淀粉样蛋白阴性个体。此外,HCB扩散率预测了具有高后扣带皮层tau结合的淀粉样蛋白阳性个体的记忆衰退。研究者的结果提供了更高的淀粉样蛋白病理学的体内证据,强调了后扣带皮层下游HCB扩散率和tau积累之间的联系,并促进记忆衰退。这证实了淀粉样蛋白在增强神经衰弱和记忆衰退方面的关键作用,标志着临床前期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开始。

03

Nature子刊:生命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可快速学习音位辨别—基于fNIRS研究

人类新生儿可以区分音素,但这种能力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新生儿的大脑可以学会区分自然(前)元音和逆向(后)元音(在子宫中学习不到的)。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我们检测了出生5小时后随机接触前和后元音 (T1时间点) 和在此之后2小时 (T2时间点)再次接触所发生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实验组的新生儿接受了与T1和T2测试相同的刺激训练,与不接受训练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婴儿在T1时前元音与后元音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潜伏期更短,且在额下回区域差异最大,在T2神经活动差异增加,在颞叶上部和左侧顶叶下部最明显。由此得知,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表现出对自然音素的超快速调整。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