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腾讯云极客创作茶话会纪要: 3 ima知识库进行AI辅助创作

腾讯云极客创作茶话会纪要: 3 ima知识库进行AI辅助创作

0 背景


上图画的是艺术家在雕刻。 刀子只是工具,而不是核心,核心是艺术家的思想,对艺术的理解。

对技术创作来说也是一样,AI是一把不错的刀,但是你的创作的灵魂是你的技术的理解,对人性的了解。

既然你铁了心要深耕技术创作赛道,也摸透了出圈的底层逻辑——方向是靶心,那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把「你的风格」烙进每一寸内容里。

技术创作想高效破局,AI确实是把好用的刀,但记住:这刀再锋利,也砍不出属于你的棱角。

别信什么「海量互联网信息+定制提示词=个人风格」的鬼话。你从网上扒拉来的素材,本质是公共信息池里的二手货;

你套的提示词,不过是给AI划的「行动范围」。AI能给你吐出来的,顶多是信息拼接的「参考素材」,最多算「风格模仿秀」——你以为的「高效」,实则是拿别人的碎片拼自己的拼图,最后产出的是「四不像」。

真正的个人风格,藏在你对问题的独特视角里,埋在你反复打磨的表达习惯里,浸在你积累多年的行业认知里。这些,是AI翻烂全网也扒拉不出来的「独家秘方」。

想靠AI提效?可以。用它筛信息、理框架、补细节,当你的「效率外挂」。但想让它替你输出「有灵魂的内容」?省省吧——你写的每个字里藏着的情绪、你推导每个结论时的思维惯性、你对专业领域的「体感认知」,AI学不会,更偷不走。

记住:技术创作的终极竞争力,从来不是「我会用AI」,而是「我用AI,但依然保留着不可替代的自己」。

1 引子-私有知识库+AI+人工干预=有灵魂的创作


大森林的年度技术报告截止日逼近,老虎老板的咆哮震落松针:“三天!我要看到50页报告!土拨鼠们还在用爪刻树皮传消息!”狐狸程序员急得抓耳挠腮——它熬夜三天只憋出三行代码,而AI助手“松果”却在十秒内生成完整框架。可当它兴冲冲提交初稿时,猫头鹰架构师冷冷道:“全是模板套话,像嚼了三年的枯草。”

▌ 第一次效率突围:AI速成,灵魂出走

狐狸启动松果的“狂暴写作模式”,AI吞下全网技术文档后吐出30页报告。树懒运维惊喜地发现排版耗时从3小时缩至3分钟,但土拨鼠们集体抗议:“每段都在说‘森林网络重要性’,可我们的胡萝卜产量统计呢?!”老虎盯着满屏华丽术语怒吼:“效率是上去了,但报告里没有一根胡萝卜的香气!”

▌ 第二次效率升级:知识库注入专业灵魂

猫头鹰展翅掠过共享知识库,叼出十年气象数据、土拨鼠耕作日志、松鼠物流记录。松果AI这次生成的报告有了具体数据,却在“松脂堵塞散热预案”章节卡壳——AI无法理解树懒手写的潦草运维日记:“松脂遇热变粘=服务器崩盘”。直到树懒用尾巴尖指着笔记补充:“这里要加‘月圆夜松脂分泌量倍增’!”报告才突然有了生命。

▌ 第三次效率革命:1%人工温度破局

最终稿提交前夜,土拨鼠突然用爪子抠着屏幕:“能…能加张图吗?”它颤抖着画出数据折线图上的一根胡萝卜——原本枯燥的产量曲线瞬间变成“土地馈赠的故事”。狐狸猛然醒悟,在AI生成的结论页插入手绘动态图:当点击“传输效率提升300%”时,蹦出一群抱着胡萝卜跳舞的土拨鼠。

系统提示音划破黎明:

【报告状态:已完成|人工干预度7%|用户期待值★★★★★】

老虎看着土拨鼠们争相传阅报告,低声对猫头鹰说:“原来真正的效率,是省掉重复劳动的时间,去酿那些机器榨不出的蜜。”

2 ima是什么?


ima的完整单词是 Information managment assistant . 信息管理助手。

ima的功能架构如下: 借助混元大模型+dp大模型 ,帮助用户查询知识,处理知识,创作知识。

知识库 + AI = 智能工作台

产品定位:以知识库为核心的智能工作台,目标是提高学习办公效率。

解决的痛点问题

AI幻觉问题(优质信源+个人团队知识库)

信息分散: AI + 知识库 + 笔记

AI工具太多: 一站式工作台

用户核心场景:知识工作者,学习和工作场景

独特价值:搜读写阶段加上AI体验

ima工作支持多端,工作学习生活都能触达和使用。

3 知识库搭建和内容管理妙招


搜索: 基于AI + 你的知识库

写笔记: 基于AI + 你的知识库

知识库分类: 个人知识库 , 授权共享知识库 ,公开知识库(知识号/知识广场)

知识信息流:导入和同步形成私有知识库,开放部分成为团队知识库,行业知识公开成为公共知识库。

三类知识库的使用场景。

知识库创作规范,要遵守。

4 知识号运营不传之秘


读: 可以在知识广场学习功能知识。

放到公共知识库,可以增加你的影响力。

影响力的体现:认证,还可以建立商业生态。

特工宇宙是使用ima 做为内容分发和聚集渠道。

内容集中之后可以使用 行业知识库+企业知识库+个人知识库进行创作 ;

ima是技术创作者的效率工具,IDE 。类比很形象。

再来一个举例,杭州海关,建立公开知识库,提供信息检索助手解决问题。

举例:腾讯招聘建立公共知识库,提供查询助手。

各行业都可以使用ima沉淀行业公共知识。

5 ima使用小妙招


可以给你的微信公众号增加智能客服 。

因为对话上下文可以利用知识库,所以把审核标准放到知识库,自然就能帮你进行内容审核了。

基于你的个人知识库,进行个人成长总结非常合适。

6 小结


ima不是替你创作的“枪手”,而是放大你专业价值的杠杆

用好这把刀,砍出你的棱角;守住那1%,留住你的心跳。 技术创作的未来,属于善用AI却不失灵魂的持刀者🔥。

本文从效率的角度引出了ima工具,介绍了产品定位和产品架构,然后是ima的三板斧,搜读写,介绍了使用方式,最后结合案例说明了ima在内容聚合,信息检索,个人创作方面案例。

你在工作和学习中,是否使用AI工具来辅助创作?是怎么解决创作的灵魂问题的?

举报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