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潮评丨大隐隐于市 小隐隐于mo?

近期,在豆瓣、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一个顶着粉红色小恐龙换头像,名为“momo”的账号活跃在各种帖子和笔记的评论当中。很多人心生疑问,momo是谁?TA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起初,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momo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不是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种网友们用来匿名的方式。

momo大军为何兴起?首先,对momo们而言,“泯然众人”可以获得隐身安全感。隐藏自己,变成无个性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不少人改变头像的原因之一。这可以理解部分人希望在互联网隐形,不希望被熟人捕捉到自己的社交足迹。网络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同时也模糊了我们线上线下工作生活的界限。虽然个性化的网名也是一种匿名马甲,但是根据越来越厉害的算法推荐、过往的网络痕迹,个性化网名也会被熟悉的人推测认出身份,有时甚至会遭遇“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者被其他用户攻击而不敢发言。

有了集体掩护的身份,可以极大减轻社交压力,实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的网络表达欲和分享欲。有网友称,“变成momo之后更敢踊跃发言了”,他们正是借助这个“外衣”追求更加“自由”的发言。即使有人对自己的发言不满不赞同,也不会担心被个别diss,恰如momo中流行的这个说法:“一mo做事万mo当。”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momo大军,就像互联网诞生的一个又一个新梗,让不少年轻人跟风加入,这场集体行动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大家拥有着共同的一个身份——momo,就如同拥有了情感联结与群体归属。就像在公共空间里,戴着相同的面具,穿着批量复制的马甲,来一次集体数字狂欢,满足了年轻人的群体认同感和赛博朋克式的娱乐性。

事实上,momo并不是互联网的第一个群体ID。此前,豆瓣曾经出现过“已注销”“江湖骗子”等昵称,小红书也流行过“用户已注销”“小红薯XXXXX”等具有类似效果的ID。

不过,在群体的掩护下,也有可能出现谣言和更多不良发言,滋生网络社交的混乱。一名网友留言说:自从加入了momo大军,我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评论区发言了,反正有别的momo替我背锅。“坏mo”做事“好mo”当,“殃及池mo”集体承受了骂名。“已注销”和“江湖骗子”就是前车之鉴,因为认为扰乱社区秩序的风险,已被部分平台制止。因此有人在momo的皮囊下中狂欢,也有人不厌其烦,担心这会不会又变成“喷子”的温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集体面具不等于浑水摸鱼的自由,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尽管戴了一样的“头套”,但通过uid(用户身份证明)一样可以锁定具体的人。也就是说,加入momo大军可以逃开熟人,但是逃不开监管。如果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一样要承担法律后果。前段时间,某陈姓艺人把造谣的网络用户告上了法庭,其中就有豆瓣用户“momo”。momo大军适度的狂欢可以理解,当momo们出扰乱秩序的风险,平台也不会坐视不管,越界行为也会让momo大军如同“江湖骗子”一样原地消失。

momo只是网络社交一时兴趣的潮流现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类似马甲被创造出来。年轻人希望更宽松更友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最终需要的还是每个网民能够多一些包容和理性,少一些戾气和过激的情绪,将网络社交规范普遍内化并遵守,这份隐身的安全感需要momo们共同来维护,我们永远要记得自由有边界,互联网发言要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524A05JT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