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为什么把你删了还能看到啊?

近期#你猜为什么我们认识却不是好友#

上了热搜

各大APP都有一键添加

“可能认识的人”的功能

其中有些是曾经的好友

有些是朋友的朋友

有些是因工作接触到的人

然而

大数据“人性化”的推送

却没得到网友们赞许

反被送上热搜

许多网友认为

这种推送侵犯隐私且影响分享欲和表达欲

除了回避“认识的人”推送

这里还有几套公式

熟练组合运用,效果更佳

朋友圈的“查无此人”

+

微博的“社交活跃分子”

+

把小红书当朋友圈发

匿名马甲社交:

【粉色小恐龙头像】

【一致的昵称】

【完全不同的IP地址】

momo出走半生

归来执掌隐门

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

“隐门”的精髓便在隐藏抹除个人信息

泯然众“mo”

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但同时也模糊了我们

线上线下工作生活的界限

许多人的线上活动不再是轻松的精神生活

而是戴着面具的角色扮演

因此,探寻新的网络空间

与公域和熟人社区保持舒适距离

就成了必然需求

私域空间坍塌

我想要弱连接社交

还记得自己几年前的朋友圈

发的是什么内容吗?

当时是不是随心所欲地记录生活

或是旁若无人地跟朋友互动

甚至没有点赞也能开心很久?

而现在,会不会时常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毕竟发一条朋友圈

既要考虑到等你回工作消息的同事

还要想着突然找来但好久未联系的同学

以及每次都要评论“又出去浪”的远房亲戚

或是“关心唠叨”的爸妈

若想发表一些对生活的不满

要考虑到“crush”会不会觉得你消极爱抱怨

领导会不会觉得你不堪重任

合作伙伴和实习生小朋友

会不会觉得你不太稳重......

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以至于很多人的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

或是“仅三天可见”

看到那些能坚持日更朋友圈的人

你会不会心里嘀咕:生活就没有改变他们吗?

私域空间的崩塌

其实,不爱发朋友圈

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自身

微信人数上限有10000人左右

随着我们年纪增长、阅历丰富

陆陆续续地添加了不少新好友

朋友圈早已不是所谓的“熟人”社交圈

而成为一种私人领域向公共空间的延伸

这种延伸进而会引起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模糊

从而导致语境崩塌(context collapse)

意思是

当社交媒体里不同身份的人

聚集在同一个平台和同一个语境下时

你可能会被误解

从而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比如你和好朋友聚会

在朋友圈发一张吃吃喝喝的照片

跟你一起玩的朋友、还在加班的同事

及多年没联系的同学

看到照片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维克托·舍恩伯格曾经写道

在互联网时代

一个人一旦分享了信息

就基本失去了对该信息的控制

数字时代下大量的信息

已经与它们当时的语境相脱离

而这或许是谣言诞生的“温床”

也是“弱连接”社交兴起的原因之一

弱连接社交

也许全网刷屏的

圆脑袋、小爪爪

脸上还带着一团腮红的粉色小恐龙

就是“弱连接”社交的代表

【网友自制mo口普查】

一mo做事一(亿)mo当

坏mo做事坏mo当

好mo继续去冲浪

伴随着momo的爆火的一系列“热梗”

我们仿佛也看到了

互联网上“最后一丝自由的灵魂”

强连接和弱连接是由社会学家马克· 格兰诺维特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强关系连接是一种稳定、深厚的社会关系,弱关系连接则是一种灵活、广泛的社会关系。而弱连接社交媒体具有社交线索稀疏、利益相关性弱、交流异步性、身份匿名化等特点。

在“强连接社交”中

可能会带来的疲惫感和压力感

让“弱连接社交”逐渐火遍全网

“万人如海一身藏”

momo把自己隐于角落

沉入茫茫网海

追求“泯然众人矣”的效果

无论出于“防搜”目的,希望免于被打扰

还是安于静默,不希望被聚焦

都是网友的正当诉求,值得被理解

就像网友不希望在社交平台上被推送

“可能认识的人”一样

就像网友爱开“小号”、爱开“小分组”

爱在微博等平台吐槽一样

都是在追求一种“弱连接”社交

隐身而不退场

勇敢表达自我

当我们厌倦了戴着面具维护交际

害怕了高强度的“强连接社交”

又想避免暴露真实的身份

该如何既做到“弱连接”社交

又做到“隐而不退”呢?

微信朋友圈的四种功能

“仅三天可见”

“标签分组可见”

设置“私密”

关闭“入口”

代表着当代年轻人

“隐身而不退场”的四大典型实践

体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

公开呈现与私人空间的完美结合

对于部分网友来说

不爱发朋友圈了

并不意味着分享欲的消失

有可能

想发的内容已经定向分享

也有可能

他们发在了其他社交平台

各大APP的出现

可以让我们有选择性地

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我们在陌生的平台

纯粹为喜好而分享

纯粹为内容而点赞

从互动中收获“情绪价值”和共鸣

无论你是在微信朋友圈

还是在各大APP

在这些社交媒体的“个人领地”上

“怡然自得”可能比“皆大欢喜”更重要也更值得

还记得上一次分享动态

是什么时候吗?

你多久在社交平台上

更新一次动态呢?

希望你可以

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

找到能够卸下面具的精神家园

来满足分享欲并获得共情感

坚定勇敢地做自己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t_dY8Mf4mgQnRidu3csry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